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以其深邃的艺术,优美的意境,清新、细腻、传神的语言。复杂多变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其独特的美学风格——阴柔美。 有史以来,月亮出现在文这作品中,无不是阴柔的特征,且无不跟女性有关。古人对月亮的诸多称呼,也大都打上女性的烙印。不管是外国神话传说中的月亮女神,还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嫦娥奔月,都离不开女性,离不开女性阴柔的特征。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就其所写景物(或者说其所创设意境)的两个主要方面(即“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来看,都跟月色紧紧相连,离开了月色,荷塘就索然无味。也可以说,没有月色的主体地位,荷塘的一切便失去了意义,甚至没有存在的必要。从全文内容来看,这样说也并不为过。因此,我觉得《荷塘月色》的艺术风格,从美学欣赏角度看,用阴柔美  相似文献   

2.
《荷塘月色》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教科书对其中的“田田”注释为“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笔者以为这样的注释欠妥。首先,看该词语的来历及含义。从注释中可知:《荷塘月色》中“田田”一词是朱自清先生化用了汉乐府《江南...  相似文献   

3.
[小引] 凡读过朱自清《荷塘月色》的人,无不为月下清幽美妙的荷塘所陶醉,为荷塘中朦胧柔和的月色而动容,然而当不少人满怀向往在清华园寻找到那荷塘月色时,却又发现那里并没有醉人的诗意,荷塘月色非常平凡。为什么会这样呢?不是我们的感觉不敏锐、头脑不聪慧,而是由于我们用的是日常感觉,朱自清用的是审美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语境里,“天地人合一”是最高的追求。《荷塘月色》所写的不只是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应当看到荷塘所处的位置为“地”,“月色”所代表的则是“天”,中间还有一个代表着“人”的作者。《荷塘月色》集齐了天、地、人“三才”,因此也自然具有了“合一”的意蕴。解读《荷塘月色》,就是在寻找生活和自然的美。作者心中有所期待,因此看到了荷塘月色之美;读者心中有所期待,就能看到荷塘月色之美。所有的这些美,都是“合一”之美。  相似文献   

5.
钟亮 《语文天地》2012,(8):12-13
《荷塘月色》的讲授通常以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起始,然后以4、5两个小节的“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为抓手,从景色的描写中分析出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最后联系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总结出其“不宁静”的原因。但是这样讲《荷塘月色》,似乎太“浪费资源”了。整篇文章被掐头去尾,只品味中间的两段,这样以...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写于1927年7月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细腻、动人而受到读者喜爱的作品。作者写作《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正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荷塘是清华园内一个平平常常的池塘。作者紧紧地抓住“荷塘”和“月色”这两个方面景物的描写,使文章绚丽多姿,引人入胜。《荷塘月色》很象一幅国画的题目,这篇散文正如一幅极其优美、秀丽的图画,画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意。读这样的散文,委实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7.
对《荷塘月色》表达的思想感情,历来说法不一。但总的倾向是“淡淡说”。这种说法认为:“《荷塘月色》抒发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我认为,“淡淡说”扭曲了朱自清先生的思想感情,贬低了这篇名作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淡淡说”的依所,无非是月光下“轻淡朦胧”的荷塘景色,或荷塘上如纱和如梦的月色,认为作者“感受到  相似文献   

8.
《英语沙龙》2011,(2):36-37
1927年7月,朱自清发表了写景散文《荷塘月色》,其中有一段关于“月下荷塘”的描写: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堪称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欣赏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画面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就像朦胧的梦幻,就像飘渺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在这诗情画意里,蕴含了作者在艺术上的孤诣与苦心,充分展示了“美文”的审美价值:一、《荷塘月色》展现超脱的自然美景《荷塘月色》的自然美,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作者集中笔墨描绘了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以及荷塘四周动人的景致,并给人创造了一个似诗似画的人间仙境.月下的荷塘,是动与静的有机结合,是一幅形式和谐的画卷.在描写月下荷塘这段文字中,我们没有见到“月色”的字眼.却在动态的景象中和静态的画面上,感到淡淡的月光的存在.这月光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荷叶的丰姿,荷花的情态以及被微风掀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的月色映射下形成的.显然也就是月下的荷塘了.静态  相似文献   

10.
《荷塘月色》错落有致若有若无地巧用听觉感悟,造成了“听似无声却有声,听似有声却无声”的艺术效果,达到了“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艺术境界。一用有声描绘无声意象《荷塘月色》的“寂寞幽僻”的小路,清幽美妙的“月下荷塘”和朦胧高雅的“荷塘月色”,都给人宁静恬适的高雅风味,而创意出这种境界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高中语文教材都选人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两文都用到了“点缀”一词。《荷塘月色》中的月下荷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叉如碧天里的星星,叉如刚出浴的美人。”在这里“点缀”有装饰的意义,好像是有意为之,  相似文献   

12.
读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一种细腻温婉的女性情结洋溢在他的作品之中。而荷塘月色》一文,不仅是一篇情文并茂的佳作,而且也是一篇无处不闪现出一种浓浓的“女性”意识的文章。说它体现了“女性”意识也许言过其实,但如果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审视它的时候,我们会或多或少惊奇地发现:无论是从文章中作者对月亮的描写,还是对江南旧俗的回忆来看,荷塘月色》都以它特有的“女性”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一、排遣压抑求独处相传,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原因是因为和“内人”吵了架,心情十分沉闷,为了排遣这种压抑的心情,于是就想到荷塘…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是著名的散文家,《荷塘月色》是其写景抒情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现就《荷塘月色》来着重谈谈其语言风格。一、语言要素中的风格《荷塘月色》从语体上看属于文艺语体。文艺语体主要体现为语言具有形象性、情意性、音乐美的特征。《荷塘月色》在语言风格上主要呈现出“三美”。(一)音乐美迭音结构是汉语的特征之一。它在语言表达中有良好的修辞作用,既能增添描绘色彩,又能增强音响效果。《荷塘月色》共用了24个迭音结构。例如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它的深度,以“粒粒”写出荷花的晶莹剔透,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  相似文献   

14.
《荷塘月色》是一篇传统篇目,不知有多少老师教过,有多少学生学过,有多少人对其中描写荷塘月色的句子能倒背如流。以前也教过两次《荷塘月色》,基本上是按照通常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学习4、5段写荷塘的部分,细细地分析写荷塘的优美语句,让学生背诵,然后再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含义。课上完了,学生对文中流露出的朦  相似文献   

15.
“脉脉”常用来描写人,如汉·乐府古辞《视刀环歌》“今朝两相视,脉脉动人心”、汉《古诗十九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成语“含情脉脉”等,这几处“脉脉”都表示人深含感情地凝视或深含感情的样子等意。散文《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句:“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里,作者用“脉脉”来描写流水有什么深刻的用意呢?课文注释:“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这条注释包含两个义素:①没有声音;②深含感情。这当然是精当的,但忽略了“脉脉”一词的运用对于作者笔下“月色荷塘”恬静安闲氛  相似文献   

16.
1927年7月.朱自清先生在清华园写下了名散《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段话:“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都是树.而杨柳最多……树缝里也露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因为提到了“树上的蝉声”,便引发了“月夜有无蝉声”的疑问。  相似文献   

17.
钮伟国 《语文知识》2004,(3):23-23,16
《荷塘月色》中有这样的句子:“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高中语文课课练》(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认为“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不是比喻句。笔者认为这一看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之所以脍炙人口 ,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 ,荡气回肠 ,原因可以列举许多 ,但有一条千万不可忽视 ,这就是 :作者正是凭借贴切、精到的比喻 ,写就了《荷塘月色》绝妙、神奇的意境。何以见得 ?仅仅是两处以“睡”为喻体的比喻 ,便使人拍案叫绝 ,回味无穷。其一 ,以“小睡”比喻荷塘上朦胧的月色。深夜 ,荷塘之上。月 :静静的 ;云 :淡淡的 ;雾 :薄薄的。正因为有这淡淡的云、薄薄的雾 ,使得月光不能朗照 ,才使得月色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缥缈的、梦幻般的意境。用什么来描述这种意境呢 ?作者给我们精选了一个十分贴切的喻体—…  相似文献   

19.
教材插图指瑕(来稿摘登)-、没有注意课文中强调的动词。第一册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课,朱先生欣赏荷塘之前,“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而186页插图中,朱先生那大衫却分明是穿上了的。其实,由于当时是乘凉,随意沿荷塘走走,因而大衫只须随意“披”...  相似文献   

20.
对于《荷塘月色》一文的结构艺术,金志华先生是这样分析的:“《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型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笔者认为,金先生关于《荷塘月色》一文内外结构呈圆型的观点值得商榷。《荷塘月色》的外结构诚如金先生所言,表现出圆型结构的典型特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首尾圆合,而且语句上的呼应也十分明显。但作品的内结构并不具备圆型结构的特征。所谓内结构,就是作品的深层结构,“即作品的情绪及内在逻辑结构”。“对于非叙事性作品,内在结构可能是以情绪或意识作为主线。”(王纪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因此,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