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研究对大肠杆菌进行紫外照射诱变后,获得了通过其内部的SOS修复系统产生的突变菌株,采用异丙醇沉淀法对各组菌种进行质粒DNA提取.通过测定各组OD值,经过比较与分析得出了经紫外处理10min后的大肠杆菌质粒DNA浓度最高,为215ug/ml,其次为正常组的190ug/ml.经紫外照射30min后的大肠杆菌质粒DNA浓度最低,仅为65ug/ml.紫外处理时间与质粒DNA浓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初步推测是由于大肠杆菌SOS修复系统的RecA蛋白促进了不完全同源的DNA序列之间的重组,产生大量的错配碱基,从而引起突变,进而影响到其质粒DNA的浓度.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大肠埃希氏菌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本文应用10种抗生素对从各种标本中分离的349株大肠埃希氏作了药物敏感性测定和分折。结果表明:①大肠埃希氏菌对10种抗生素大都敏感,尤以卡那霉最好,敏感性为66.19%(231株),居各药之首。庆大霉素、四环素、先锋霉素Ⅴ等敏感者均超过50%以上,而对其他部分抗生素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耐药。②虽然大肠埃希氏菌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等均呈较高的敏感性,但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耐药菌株。③各标本间大肠埃希氏菌对药物敏感性经方差分析,349株不同标本的菌株间有显著性差异,F值=52. 53(P<0.01)。大肠埃希氏菌菌株对各种药物的敏感性也有显著性差异,F值=7.07(P<0.01)。因此,常用抗生素在治疗大肠埃希氏菌感染的疾病中仍然是主要的药物。药物敏感减低无疑将会给临床治疗和药物研究工作者带来一定困难。根据上述结果分析,对于大肠埃希氏菌菌株在培养、鉴定之后,选择特定的药敏试验,为指导临床正确并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减少菌株抗药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截止2020年4月12日,全球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人数已经达到170多万人,累计死亡人数达到10万多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衣壳蛋白(N蛋白)是SARS-CoV-2IgM/IgG抗体快速检测试剂卡的核心原材料。文章优化了大肠杆菌中大量表达SARS-CoV-2 N蛋白的方法,为SARS-CoV-2 N蛋白的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将为SARS-CoV-2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的生产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MoYpt7与MoGdi1的互作关系以及定点突变体MoYpt7N125I的生物学功能。创新点:补充了MoYpt7在稻瘟病菌致病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采用双分子荧光互补和免疫共沉淀的方法检测MoYpt7与MoGdi1的相互作用。利用点突变的方法,分析MoYpt7的鸟嘌呤二核苷酸磷酸(GDP)结合形式的生物学功能。结论:MoYpt7与Rab-GDP解离抑制因子的一个同源物MoGdi1相互作用,获得了MoYpt7的GDP结合形式的过表达突变体。该突变体菌落形态发生变化,产孢能力和致病性显著下降。同时,稻瘟病菌MoYpt7_(N125I)的亚细胞定位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Ⅰ.单项选择1.ChinaisfamoustheGreatWallandalsooneofthelargestcountrieswiththelargestpopulation.A.as,forB.for,likeC.with,asD.for,as2.oftheplayersinthisteamfromShanghai.A.Twothird,isB.Twothirds,areC.Twothree,isD.Twothrees,are3.Theage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桑螵蛸脂类提取物的成分及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和抗生物膜作用。创新点:中国传统中药桑螵蛸一直广泛应用于肾病的治疗,在抗菌领域未见报道,本实验首次证明桑螵蛸脂类提取物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明显的抗菌和抗生物膜作用。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桑螵蛸脂质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相对比例。采用纸片扩散法和琼脂平板稀释法观察桑螵蛸脂类提取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应并测定最小抑制浓度(MIC)。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和扫描电镜(SEM)进行抑制生物被膜的试验。结论:桑螵蛸脂类提取物中含有16种化合物,最丰富的成分分别是倍半萜类化合物、单萜和微量芳香族化合物。桑螵蛸脂类提取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4 mg/ml,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B细胞淋巴瘤-2(Bcl-2)基因除了广为人知的抗凋亡功能之外,还具有调控细胞周期的非凋亡功能,但是机制却不清楚。作者前期研究发现Bcl-2可以通过阻滞G0/G1期进入S期的进程调控细胞周期,可能与低水平的三磷酸腺苷(ATP)和活性氧自由基(ROS)有关。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其潜在调控机制。创新点:基于Bcl-2通过ATP和ROS调控细胞周期的前期发现,本研究首次利用蛋白组学方法系统研究了Bcl-2调控细胞周期的潜在机制。方法:联合利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和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血清饥饿同步化处理的Bcl-2过表达和对照组细胞株,并结合蛋白组学中差异蛋白的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进一步明确Bcl-2调控细胞周期的潜在机制。结论:蛋白组学结果显示,在1.5倍差异下共有169个蛋白发生了上调,120个蛋白发生了下调。通过GO和KEGG分析,这些差异蛋白富集到多个通路,主要集中在呼吸链和核糖体相关信号通路。这些结果表明Bcl-2可能在翻译水平影响核糖体和氧化磷酸化进而调控细胞周期。本研究为进一步靶向Bcl-2调控细胞周期抗癌药物研究了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H9N2禽流感病毒通过基因重配形成H7N9和H10N8人间禽流感病毒的进程,探讨作为供体的禽流感病毒H9N2在当前中国的主要分布及其内部6个基因节段的进化关系。创新点:人间禽流感病毒H7N9和H10N8共起源于H9N2禽流感病毒早已成为共识,但共起源的时间节点、作为供体的禽流感病毒H9N2在当前中国的分布及其内部6个基因节段的进化关系鲜有论及。2014年,H5N6禽流感被多次报道造成人类感染。研究表明,H5N6禽流感具有复杂的重配来源,H9N2正是其一,加之H7N9第五波流行的严峻形势,亟需明确H9N2禽流感病毒通过基因重配形成新亚型的能力以及它在我国的当前主要分布。方法:从流感病毒公共数据库下载基因序列,评估查找适当的碱基替代模型,通过进化树查看与H7N9、H10N8及H5N6具有高度相似性的H9N2病毒的分布地区以及它们在内部6个基因节段上的进化关系,同时通过碱基替代速率的计算追溯最近共同祖先(tMRCA)及其分歧时间。结论:人间禽流感病毒H7N9与H10N8均在2012年之前形成,短期内通过碱基替代与基因重配形成了两种可感染人类的禽流感病毒,证实了H9N2通过重配形成新亚型的高效性。作为重配供体的H9N2至今仍广布于华东、华南及东南亚。其内部基因节段的重配复杂,发生在亚型内部的重配以及通过重配形成新的病毒亚型的风险都很高,需在禽畜中加强流感病毒的流行动态监测,特别是那些一向被忽视的编码内部蛋白的基因组节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药用植物内生菌的多样性及其在种子生长和氧化应激中的作用。方法:从三种药用植物(Caralluma acutangula、Rhazya stricta和Moringa peregrina)中提取内生菌;基于18S r DNA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分离得到的内生菌株;以正常和矮化突变体水稻品系为对照,比较不同浓度的内生菌培养滤液(CF)对水稻种子的发芽和生长的影响;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CF中的有效活性成分。结论:从药用植物中共获得10种内生菌,包括茎点霉属6株、链格孢属2株、双极霉属1株和枝孢霉属1株。CF表现出剂量依赖性的生长刺激和抑制作用。与对照和其他内生菌相比,100%的茎点霉菌CF显著促进了水稻种子的发芽和生长;双极霉中的吲哚乙酸含量最高,并表现出比其更高的自由基清除和抗脂质过氧化活性;双极霉菌和茎点霉菌的类黄酮和酚类成分较高。综上所述,药用植物中存在内生菌株,其可以用于改善作物生长和减轻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采用Pickering高内相乳液(HIPEs)聚合制备一种具有良好吸附能力和再生性能的形状记忆大孔聚合物,并用于从水溶液中吸附和分离河豚毒素。创新点:1.将SiO_2纳米粒子用作乳液的稳定粒子,通过Pickering HIPEs聚合法将SiO_2粒子连接在一起,使吸附后收集吸附剂变得方便;2.高粘弹性的咪唑改性溴化丁基橡胶均匀分布在聚合物的间隙和表面上,从而使吸附剂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形状记忆功能。方法:1.通过Pickering HIPEs聚合制备柔性形状记忆吸附剂(SiO_2@IBR);2.通过多种表征方法确定SiO_2@IBR是否成功形成;3.通过批量吸附实验测定SiO_2@IBR对河豚毒素的吸附性能。结论:1. SiO_2@IBR具有清晰的大孔结构和良好的柔韧性,其独特的"形状记忆"特性有利于吸附和解吸;2. SiO_2@IBR是一种有效且有前景的吸附剂,其对河豚毒素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3.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表明吸附过程存在化学吸附并伴随着物理吸附;4.再生实验结果表明SiO_2@IBR具有良好的吸附再生性能:经过10个循环,吸附量仅降低不到0.03%。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蜂王浆主蛋白(MRJPs)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FL-I的抗衰老作用,并对其可能的分子机理进行预测。创新点:本实验采用拉曼光谱法探究添加MRJPs对HFL-I细胞内成分的影响。实验发现添加MRJPs的HFL-I与对照组的HFL-I的拉曼光谱图中,与DNA和蛋白质合成相关的拉曼峰发生了变化。该发现在未来可作为鉴定衰老HFL-I的一种手段。方法:实验以蜂王浆为原料,利用透析法得到MRJPs。通过对不同浓度MRJPs处理的HFL-I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测定HFL-I生命周期以及检测其β-半乳糖苷酶活性,评价了MRJPs的抗衰老效果。并且通过MTT法考察了不同浓度MRJPs对HFL-I的促增殖作用。同时,实验一方面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PCR)测量了不同浓度MRJPs处理的HFL-I的细胞端粒相对长度以及MTOR、SOD1、CTNNB1、TP53四种衰老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另一方面还通过拉曼光谱实验法,进一步探索了MRJPs抗衰老的分子机理。结论:本实验结果显示,添加MRJPs能降低HFL-I衰老细胞所占比例,显著延长HFL-I的生命周期,一定量的MRJPs还能够促进HFL-I的增殖。此外,MRJPs还能减缓细胞端粒长度的缩短,上调衰老相关基因SOD1的表达,下调抗衰老基因MTOR、CTNNB1和TP53的表达。通过MRJPs添加组细胞的拉曼光谱上出现的独特的碱基、酰胺羰基和芳香氢峰,推测MRJPs的抗衰老作用可能与促进DNA及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合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甲状腺功能失调(包括功能亢进或减退)对胆囊结石形成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创新点:首次在胆囊结石小鼠模型中证实甲状腺功能失调(包括功能亢进或减退)将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且此作用通过不同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应用性腺切除C57BL/6雄鼠构建胆囊结石动物模型,给予高脂饮食,分别观察饲养0、1、2、3、4、5、6、8、10周后胆囊结石形成情况。设置对照组(假手术+磷酸缓冲盐溶液(PBS)皮下注射)、甲状腺功能亢进组(假手术+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皮下注射)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组(甲状腺次全切除+PBS皮下注射),给予高脂饮食5周,观察胆囊结石形成情况,收集肝脏组织用于测定核受体表达水平。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确定甲状腺切除,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检测血液甲状腺激素水平,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肝脏核受体表达水平。结论:本实验通过观察高脂饮食不同时间阶段小鼠胆囊结石形成情况证实胆结石动物模型的构建成功(表1和图3)。ELISA实验结果显示,已成功构建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减退动物模型(图1)。甲状腺功能亢进通过上调核受体Lxrα、Rxr和Cyp7α1,下调Fxr表达而促进胆囊结石形成;甲状腺功能减退通过提高血清胆固醇水平以及下调Rxr表达促进胆囊结石形成(图4和5)。综上所述,甲状腺功能失调(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减退)通过不同的分子作用机制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H~p(Δ~n)类函数由它的边界函数在正测度集上的限制唯一确定。本文具体指出这类函数能用它的边界函数在正测度集上的积分来表示,我们证明定理设E是T~n上正测度子集,φ_2如文中(7)—(12)式所定义,则对f(z)∈H~p(Δ~n),1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MRJPs应用于人体细胞培养提供科学依据,为发展蜂王浆在细胞工程的新用途提供技术支撑。创新点:首次验证MRJPs对多种人体细胞的促分裂效果,证实MRJPs可部分替代FBS培养人体细胞,并取得培养人体细胞的MRJPs与FBS和细胞因子的适合比例。方法:鲜蜂王浆中分离得到的MRJPs溶液与FBS按不同比例(0/10、3/7、6/4和9/1)复配成复合血清,分别添加于无血清培养基中用于培养293T、HFL-I、231、HCT116和Changliver等5种人体细胞。以添加体积分数为10%的FBS的无血清培养基为对照,根据MTT法测定的吸光度和细胞形态比较分析结果,得到促进细胞分裂的MRJPs溶液与FBS最佳配合比例。然后在筛选出的最佳复合血清中添加不同的细胞因子,再通过同样的比较分析,得到适合的细胞因子组合。结论:MRJPs对多种人体细胞具有促进分裂作用,可部分替代FBS培养人体细胞。MRJPs与FBS的最佳配比为:60%MRJPs溶液和40%FBS(复合血清);该复合血清与细胞因子的最佳组合为:复合血清+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转铁蛋白-硒。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寻找雄性大鼠应激模型中潜在的睾丸蛋白标记物,探索评估男性生殖能力新的参数。创新点:压力可以影响男性生育能力,但其具体机制尚未明了。睾丸组织中酪氨酸磷酸化蛋白在精子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研究首次利用动物模型说明了压力对睾丸组织中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进而探索评估男性生殖能力新的参数。方法: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束缚应激的实验组。实验组大鼠每天禁足12小时,持续7天。观察比较两组类固醇激素、精子密度、生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差别,同时利用免疫印迹方法比较两组睾丸组织裂解产物中急性类固醇调节蛋白和酪氨酸的表达差别(早期在支持细胞中表达,后期在精子细胞中表达)。结果:实验组大鼠的睾酮水平和精子密度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而精子畸形率和皮质酮显著升高。组织学比较发现实验组大鼠精子团数量减少并且出现输精管萎缩。两组大鼠睾丸组织中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具有显著差异,实验组95 k Da的磷酸化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但两组急性类固醇调节蛋白的表达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证明束缚应激可使大鼠睾丸组织磷酸化蛋白表达降低,并相应伴随着生殖能力参数的降低。这也许可以从一个方面解释压力对男性不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纳米银颗粒的粘附对牙科合金的细胞毒性和抗菌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创新点:运用MTT法证实钴铬合金和纯钛对小鼠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及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产生细胞毒性,粘附纳米银颗粒后细胞毒性有所降低。方法:将化学法制得的3种浓度的纳米银颗粒分别粘附于6种牙科合金表面,扫描电镜观察并确认纳米银的粘附情况。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纳米银颗粒的牙科合金对MC3T3-E1及BMSC的细胞毒性。评价3种浓度纳米银颗粒的钴铬合金和纯钛试件浸提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变形链球菌的抗菌性。结论:牙科合金对MC3T3-E1和BMSC细胞具有较强的毒性,粘附纳米银颗粒后细胞毒性有所降低。3种浓度的纳米银颗粒细胞毒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且这3种浓度纳米银颗粒粘附后对牙科合金的抗菌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茶多酚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凋亡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创新点:全面考察了茶多酚对抗乳腺癌的分子机制,为茶多酚作为抗肿瘤辅助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选取不同组织来源的五种人肿瘤细胞(人肝癌细胞Hep G2、人肺癌细胞A549、人前列腺癌细胞PC3、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乳腺癌细胞MCF-7)作为体外模型,以MTT法检测茶多酚对其增殖抑制作用。然后,选用最敏感细胞MCF-7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茶多酚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用Hoechst 3328染色法观察茶多酚对细胞核形态的影响,用JC-1染色法观察茶多酚对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影响,用双氯荧光素(DCFH-DA)染色法观察茶多酚对细胞活性氧(ROS)水平的影响,用凝胶电泳DNA片段测定法(DNA ladder)观察茶多酚处理后细胞DNA断裂情况,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茶多酚对细胞凋亡关键蛋白caspase-3和caspase-9表达的影响,全面探讨了茶多酚体外抗肿瘤机制。结论:实验结果显示,茶多酚能够通过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线粒体凋亡抑制MCF-7细胞增殖。茶多酚诱导线粒体凋亡的途径是使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促使MCF-7细胞内ROS生成,促使细胞DNA断裂和促进细胞内caspase-3和caspase-9的活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壁面凹腔诱导下的超声速混合增强机理,期望得到混合性能较好的燃料喷注策略。方法:提出两种壁面凹腔与横向射流的组合方式,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其流场进行研究,并与纯横向射流流场细节进行对比。结论:1.由于凹腔上面剪切层与壁面横向射流的强烈交互作用,使得横向射流流场中产生的涡系结构被打破;相应地,当把凹腔置于喷孔上游时,亚声速区域面积更大;2.当把凹腔置于喷孔上游时,燃料的渗透深度更大,这样有利于超声速气流中燃料与空气的混合;3.新构型I的混合效率最高。凹腔上面剪切层与壁面横向射流之间的强烈交互作用对超声速气流中燃料的混合增强影响很大,这是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构型优化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茶多酚对自噬的调控及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创新点:本研究提示了糖尿病可诱导心肌自噬水平增高,而茶多酚可抑制这一现象;相反,高脂血症可抑制心肌自噬,而茶多酚却能诱导被抑制的自噬。方法:各组大鼠造模成功后测定血中的血糖、血脂水平;心超检测大鼠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结构及病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自噬体的形态和数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II、SQSTM1/p62及Beclin-1的表达水平。结论:茶多酚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功能具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调节自噬水平改善糖尿病心肌糖脂代谢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20.
创新点:对东南沿海地区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的不同季节PM_(2.5)颗粒物的水提液进行了毒性探究。方法:对比了冬夏PM_(2.5)样品的化学成分,及其水提液对人肺支气管细胞BEAS-2B的毒性,并探讨了其毒性和化学组成间的相关性。结论:冬夏季节PM_(2.5)样品均以水溶性离子,尤其是SO_4~(2-)、NO_3~-和NH_4~+为主,其次是有机组分,重金属含量较少。PM_(2.5)浓度越高,暴露时对细胞活力的影响越大,对细胞内活性氧(ROS)增加的影响也越大。但是当PM_(2.5)浓度相当时,夏季采集的PM_(2.5)的暴露液对细胞活力和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更大。PM_(2.5)的细胞毒性与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关系密切,而与质量比重最高的水溶性离子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