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化学沉积的纳米结构掺锶羟基磷灰石涂层表面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早期粘附行为的影响。创新点:首次观察电化学沉积的掺锶羟基磷灰石涂层表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早期粘附行为,并对相关基因进行了检测。方法:纯钛表面经过喷砂和双重酸处理,形成多孔粗糙结构。用电化学方法在其粗糙表面沉积羟基磷灰石涂层(HA)和掺锶羟基磷灰石涂层(Sr-HA)。用贴壁法将4周大鼠股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进行原代培养后将细胞接种到多孔纯钛,HA和Sr-HA表面培养1、6和24小时。用场发射扫描电镜(SEM)观察细胞的形貌特点。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鬼笔环肽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标记细胞骨架,Hoechst 33258进行细胞核染色,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进行拍照后使用Image J进行细胞的计数和图形分析。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 PCR)测定24、48和72小时不同实验组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FAK、vinculin、integrin β1和integrin β3的基因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SEM观察结果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三种表面都能正常黏附、生长和增殖。在Sr-HA组表面,细胞粘附、细胞活力和细胞骨架的铺展都较粗糙表面组和HA组有较显著的提高。RT-q PCR结果显示,在各个时间点Sr-HA组表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FAK、vinculin、integrin β1和integrin β3的基因表达与粗糙组有显著性差异,且在24小时后与HA组亦有显著性差异。综上所述,掺锶羟基磷灰石纳米涂层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纯钛表面的早期粘附。  相似文献   

2.
许多慢性肝病发展到终末阶段形成肝纤维化进而转变成肝硬化,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目前临床治疗肝纤维化的有效方法是肝移植,但由于供体缺乏、免疫排斥和治疗费用昂贵等诸多缺陷,这种疗法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治疗途径。近些年细胞治疗研究火热,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来源广泛、可定向迁移和多向分化的治疗载体,在肝纤维化治疗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纤维化的现状进行归纳,并对其可行性、局限性及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疟疾治疗制定基于聚合物的青蒿琥酯纳米粒。创新点:以聚乳酸羟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制备青蒿琥酯纳米颗粒。并以小鼠为模型,评估其抗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PLGA为载体,采用从单一的水包油乳剂中进行溶剂蒸发的方法制备青蒿琥酯纳米颗粒。借助X射线衍射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对纳米颗粒进行表征。以4 mg/kg的剂量对感染疟原虫的雄性瑞士白化小鼠进行体内抗疟活性的研究,测定血液和肝毒性的相关指标。体外实验以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细胞系RAW 264.7为模型,在7.8~1000μg/ml浓度范围内,测定游离型和包裹型青蒿琥酯的细胞毒性。结论: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颗粒的粒径为(329.3±21.7)nm,包封率为(38.4±10.1)%。与游离青蒿琥酯(58.2%)相比,基于PLGA的青蒿琥酯纳米颗粒(Art-PLGA)具有较高的抑虫率(62.6%),P0.05。就血小板计数结果而言,对照组(305 000.00±148 492.40)明显地高于游离青蒿琥酯组(139 500.00±20 506.10)和Art-PLGA组(163 500.00±3535.53),P0.05。因此,药物的使用没有导致肝毒性的产生。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结果表明,Art-PLGA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468.0μg/ml)显著高于游离青蒿琥酯(7.3μg/ml),P0.05。基于PLGA的青蒿琥酯纳米颗粒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抗疟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已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分析它们在增强卵巢癌化疗耐药能力中的具体作用。创新点: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释放微小RNA(micro RNA)影响卵巢癌化疗耐药能力,并确定了介导此作用的micro RNA分子和相关作用机制。方法:收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以微阵列方法分析其中microRNA表达谱。针对所获高表达microRNA,分析它(们)对细胞内糖酵解及相关化疗耐药行为的影响。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查找所获microRNA的靶基因,分析信号作用机制。纳入59名卵巢癌患者,以Kaplan-Merier生存分析方法考察所获microRNA分子表达程度的临床预后意义。结论:迁移至卵巢癌组织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释放mi R-1180分子。MiR-1180分子进入癌细胞后,识别并下调SFRP1蛋白(分泌型Wnt受体,起信号抑制作用),由此提高Wnt通路活性。活化后的Wnt信号通路可增强癌细胞内糖酵解水平(即Warburg效应),从而引起糖酵解依赖性化疗耐药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放创复合伤是一种以血管损伤和促炎细胞因子缺乏为特征的难愈性创伤。瘦素(leptin)的直接应用在血管生成和炎症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构建了一种可持续稳定的leptin表达系统——leptin修饰的人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PMSCs/leptin),并探究其对经X射线辐照后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成血管潜能及周围炎症的影响和潜在机制。创新点:可持续稳定的leptin表达系统(HPMSCs/leptin)促进受X射线辐照后HUVECs的成血管潜能及外周炎症反应,有助于解决放创复合伤伤口愈合过程中血管损伤和促炎因子缺乏的问题。方法:利用慢病毒载体将leptin基因转染HPMSCs获得HPMSCs/leptin。采用X射线单次照射HUVECs,剂量为20 Gy。细胞迁移侵袭实验技术(Transwell)检测照射后HUVECs的迁移情况。在Transwell体系的基础上,建立HPMSCs与受辐照HUVECs共培养体系。CCK-8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促炎细胞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1α(IL-1α)、IL-6和IL-8)的分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 PCR)检测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和b FGF)m RN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核因子κB(NF-κB)和JAK/STAT信号通路的相关分子表达。结论:可持续稳定的leptin表达系统(HPMSCs/leptin)具有更好的细胞增殖、迁移和成血管潜能。HPMSCs/leptin单独培养和HPMSCs/leptin与受辐照HUVECs共培养体系中,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加与NF-κB和JAK/STAT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有关。HPMSCs/leptin可能促进X射线照射后HUVECs的成血管潜能和外周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