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革命圣地西柏坡闻名中外.但西柏坡搬迁在全国却鲜为人知.笔曾先后在西柏坡学习工作三次.历时10余年.亲自目睹了搬迁的全过程,几十年过去了.搬迁后的西柏坡已是一番欣欣阳荣之态.追忆当年的搬迁过程.仍令人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2.
忆西柏坡     
李平 《兰台世界》2003,(11):22-22
巍巍太行山麓,滔滔滹沱河畔,历史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山村——西柏坡成为名扬中外,人人仰慕的革命圣地。人们熟知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它曾是党中央所在地,中央领导在这里运筹帷幄,组织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和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宣告了国民党政府的  相似文献   

3.
三大战役结束,长江以北的华东、华北和东北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使解放区面积和人口陡然增多,中央管理机构需要扩大,搬迁到大城市办公已成必要。于是在北平和平解放之后,中央机关的搬迁问题立即提到议事日程。最初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建议迁都南京,表示彻底战胜了国民党。但王稼祥等人认为南京离港澳台距离近,国民党尚有制空权,受干扰大,建议设立北平。毛泽东主席根据各方意见提议,中共中央和军委机关在开完七届二中全会后迁往北平。中央机关从农村搬到城市,是我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杯志之一。  相似文献   

4.
矗立在延河岸边的清凉山,号称新闻山,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源头,现在已建起了“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清凉山有多大,是个啥模样?我的回答是很小,很小,我没量,估计是五百平方米见方。为什么人们称它为新闻山?因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源头在此奠基。当时,日本、胡宗南飞机经常轰炸,这块地方多的是石洞、石岸,印报的机器房,是在万佛洞;装订房是在下边大石洞内,外边用石头砌了门窗。正像原新华社采编部办公室主任刘秀兰回忆:清凉山上有许多文物古迹、庙宇和石洞,刚上山时,给  相似文献   

5.
一、晋察冀边区1947-1948年出版工作的辉煌经历 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离延安之后,决定中央书记处三位书记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继续留在陕北,领导全国的解放战争;另两位书记刘少奇、朱德及部分中央委员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于4月间到达晋察冀边区平山县西柏坡村,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7.
二站村位于房山区南,今属石楼镇辖村.村中旧有贾公祠,为纪念唐代著名诗人贾岛而建,今已无存.村中另一处著名的遗址,则是记载着二站村血泪与仇恨的房山二站村天主教堂惨案遗址纪念碑.笔者于2015年8月9日到当时的惨案发生地——二站村进行实地调查,采访了当年惨案的经历者,至今仍健在的杨方、刘忠二位老人.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撰写此文,以告诫后人勿忘国耻,珍爱和平.  相似文献   

8.
2000年5月,云南省图书馆书库大楼正式落成,仰望着这高耸雄伟的二十一层楼房,全馆职工欢愉之情不可言状,无不为之感到自豪和骄傲,因为他(她)们也是参与者,正是因为他(她)们的艰苦劳动,辛勤的汗水,才确保了大楼建设顺利建成。此时此刻,凡是参与过图书搬迁的职工,都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那段令人难忘的日日夜夜。作为原中文借阅部的一员,为将本部管理的一百三十万册图书干干净净、完完整整地搬进新书库,早在春节过后,中文借  相似文献   

9.
对甘肃省档案馆来说,2004年 8 月20 日注定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这一天,档案馆搬迁正式开始了。经过20多天的辛勤工作,搬迁于9月10日基本结束。位于兰州市牟家庄的省档案馆旧馆光荣完成了它40多年的使命,巍峨雄立在兰州市小雁滩的新馆大楼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在档案事业的田径场上开始了新的奋力迅跑。由于这次搬迁刚好发生在新世纪初,而且像这样的搬迁,恐怕在一个世纪里也只能遇到一次,所以将其称为“世纪大搬迁”一点也不为过。 原档案馆大楼像一艘裂缝深深的船,在档案工作的洋面上航行数十载,终于盼来了新馆立项 省档案馆原大楼建成于上…  相似文献   

10.
“抓大放小”、“有的放矢”是许昌卷烟总厂在信息化过程中寻找到的最佳IT路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题记:1971年,因修建昌平百货大楼的需要,100多名工人奋战两个月,昌平鼓楼被夷为平地,一座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就此消失……在昌平区档案馆的馆藏照片里,有这样一张珍贵的老照片,它保存完好,拍摄时间为上个世纪30年代,规格为15CM×11CM,左侧有一张日文说明标签,大意为:据说昌平县原来叫永安城,官府从白浮围城迁移至此.有名的明十三陵位于县城的北部,据此有5 公里.照片拍摄的是一座谯楼,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直到现在依然被老昌平人念念不忘的鼓楼.  相似文献   

12.
回忆西柏坡     
每个人的生活史上都有难忘的几頁。將近十年了,只要想起来,西柏坡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对于我都还是那么的新鮮,那么的亲切! 西柏坡,曾經是党中央和毛主席在那里领导中国人民决定自己命运的地方。那个庄严的地方,对于我會經是一所極好的学校,一个極好的課堂。在那里,我讀过許多無字的書,上过严格的業务教育的課,也上过深刻的生活的課。 1948年冬天,在西柏坡乔木同志住的小院子里騰出了三个房間,讓我們——新华社编輯部的领导同志和部分编輯共約一,二十八,从附近的陈家峪村搬了过  相似文献   

13.
西柏坡畅想     
秦超 《军事记者》2010,(8):60-62
(一) 有一些地方,总让人魂牵梦萦:有一种精神,会让人热泪盈眶。 西柏坡,普普通通的三个字眼,小学时就从课本里读过它;长大后,在无线广播的电波里、电视镜头的画面里、专家学者的报告里,无数回听到它、看到它。  相似文献   

14.
西柏坡之行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75周年,北京日报社机关党委组织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党支部书记50余人,7月13日赴西柏坡,参观西柏坡纪念馆、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  相似文献   

15.
挥别西柏坡     
正六十五年前,乍暖还寒的早春,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附近的郭苏河沙滩上,一排汽车整装待发,中共中央机关已做好准备,马上就要向北平方向挺进。毛泽东意味深长地将这次迁移比喻为"进京赶考"。其实,迁移对中共中央机关来说并不陌生,仅在解放战争中就相继经历了撤离延安、从晋绥根据地到西柏坡的两次"大搬家"。但1949年3月的这次"大搬家",却意义非凡。告别西柏坡,进驻北平城,这不仅是从农村打进了城市,  相似文献   

16.
西柏坡印象     
2010年春节期间我到石家庄探亲,在家人安排下到位于河北省境内的西柏坡游览。之前,我对西柏坡的印象仅限于媒体的介绍,这次能有机会亲眼目睹这一红色圣地的风采,真是一件幸事。  相似文献   

17.
翻开天台县档案馆的馆藏档案,一张发黄的天台县志愿兵团出征纪念合影照片让人过目难忘。此照片摄于民国二十八年国庆日,在连绵的天台山下,始丰溪畔寂静的旷野中,一千多名即将奔赴抗日前线的战士呈一字排开,前排的盘地而坐,后排的则昂首挺立,整个场面气势磅礴,显示出一种不可阻挡的决心和力量。此情此景,不禁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了已经逝去的那个年代。1939年夏天,日军攻入了浙江,玉  相似文献   

18.
范文杰  范江龙 《档案天地》2007,(5):16-19,15
随着时间的推移,岗南水库蓄水,西柏坡搬迁,地形地貌的变化,知情老人的离世,再加上文学作品的夸张渲染,有的互相传抄,人云亦云,以讹传讹,革命圣地西柏坡留下了许多历史之谜和悬疑,使许多本来清清楚楚的事情也变得模糊起来,弄得扑朔迷离,真假难辨。  相似文献   

19.
奶奶今年90岁了,她有一个白色的软布小钱包,我小时候就发现她时常摆弄着看.奶奶舍得把家里的任何东西拿给我玩耍,唯独那个小钱包不行,至今我也没能细看过.多年来不管是她居住乡下老宅,还是随着我父母迁居县城楼房,总要随身携带着它.我曾多次试图索取这个小钱包,奶奶总会说:"给不得啊,这是我二哥留给我的念想."奶奶的念想,也就是我的二舅爷爷——抗日烈士付朝俊的遗物.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