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陌北 《收藏》2006,(4):138-140
2005年国内艺术品投资热带来的拍卖市场的进一步火爆。从各大拍卖行可观的成交额和拍卖会的动作情况及发展态势可以看出,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正向超级拍卖会融合。  相似文献   

2.
赵颖 《收藏》2001,(3):81-81
朵云轩2000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掀起了本世纪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最后一轮高潮,令整个艺术品拍卖市场为之一振。该次拍卖会总成交额2500余万元,总成交率65.3%。  相似文献   

3.
《收藏》2006,(5):155-155
2006年3月19日,北京市古天一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北京港澳中心成功举办了首场艺术品拍卖会,标志着其正式进入艺术品拍卖市场。  相似文献   

4.
薛宣林  朱同 《收藏》2007,(1):32-33
中国画最佳投资这个问题,不仅是一个中国画投资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国艺术品市场与世界接轨的问题。有数据表明,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500美元时,艺术品市场就会自然启动。我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自1992年以来,一直在为数不多的人参与下,不愠不火地进行,可到2003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特别是中国画市场突发火爆行情,很多人将上涨的原因归于股市低迷、房地产热退潮,其实,根本在于中国国民收入提高后的必然趋势。如2005年,上海、北京的入均国民收入已超过5000美元,中国艺术品市场渐入佳境,参与艺术特别是中国画艺术品投资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很多人因缺乏投资知识而欲投无门,当前困扰中国画投资的根本问题,除了赝品之外就是投资方向迷茫。对资本而言,正确的决策是成功的关键,掌握正确的投资方向,就可确保资本价值的最大化,中国画最佳投资方向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赵榆 《收藏》2006,(4):140-143
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2006年的形势究竟将如何?综观国际文物艺术品市场发展规律,以及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十几年来的发展趋势,可以认为当前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已进入第二个发展高潮之后的平稳发展时期,这是收藏家入藏的好时机。  相似文献   

6.
赵余 《收藏》2014,(3):122-129
一、在中国书画拍卖行情的拉升下,2013年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企稳回升 自2011年秋拍开始,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进入了调整时期,  相似文献   

7.
赵榆 《收藏》2007,(8):24-24
最近一个时期,国内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有不少关于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存在卖假、假拍、假鉴定现象的报道,使得一些不太了解拍卖市场实际情况的人,如堕五里雾中,好像目前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糟糕透顶,一团混乱。诸如:中佳立信和大得公司是两家不具备拍卖文物艺术品资质的公司,他们要违法拍卖文物艺术品,被管理部门勒令制止,  相似文献   

8.
董凡 《收藏界》2012,(2):15-15
回望刚刚过去的2011年,不禁感慨万分,过去的一年,对于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来说是极其不寻常的一年,也是中国艺术品市场风起云涌的一年。万众瞩目的收藏界年度"十大事件"及"十大人物"的评选亦尘埃落定。十大事件又将我们带回到波澜起伏的2011年……首先,近年来如火如茶的艺术品拍卖市场,  相似文献   

9.
杨才玉 《收藏》2006,(9):28-29
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史上.2005年是值得特别关注的一年。一方面,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育成长.在2005年的舂夏季节达到一个新的里程碑.尤其是占到艺术品市场80%份额的中国书画.在连续三年出现”井喷”行情后.到2005年舂拍时达到一个新的制高点。另一方面,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中国艺术品市场尤其是中国书画市场在平稳发展中出现了调整行情.这是继1997~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受累.出现调整行情以后的又一次。以中国嘉德、中贸圣佳、北京翰海、北京荣宝、北京保利。杭州西泠、上海朵云轩七大拍卖公司为例.2005年舂拍时.因北京保利尚未开拍.六家成交总额为273亿元,其中中国书画的成交率分别达到93%~97%.秋拍时.北京保利开始首拍.且一家就拍出了51亿元,但另六家总成交只达224亿元,较舂拍减少1795%.七家秋拍的总和与六家舂拍的业绩相当.其中中国书画的成交率下降到78%~94%最低者只有62%。进入2006年,中国书画的调整行情进一步延续,从春季拍卖的情况看.中国书画的成交率多在60%~70%左右,最低者不到50%.上述七大拍卖公司2006春拍的成交总额为215亿元,较上年舂拍减少2124%,较上年秋拍减少2182%.过去动辄高价成交的名家作品现时很少爆出惊人价位。从中艺指数(中国艺术品市场行情指数)走势来看.自2005年10~11月达到3146点的峰值以后.调头下滑.到2006年5月为2795点.下跌了351点.跌幅为11%。从雅昌国画400成份指数走势也可看出这种调整趋势.自2005年7~8月达到3949点的峰值后.在震荡中一路下滑.2006年7月为2175点.较峰值下跌了1774点.一年时间跌幅达449%。  相似文献   

10.
林明杰 《收藏》2006,(10):152-152
一个中青年画家,昨天或许还在以低价艰难地出售他的作品,今天却在拍卖会上创造了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元的“成交纪录”。如此一夜暴“富”的喜报强烈刺激着艺术品市场内外人们的神经。深谙内情的业内人士对此却淡然一笑:“你经历过大跃进吗?知道放卫星吗?”在艺术品拍卖中,当代书画和油画最为“火暴”。当代书画拍卖中涉及的画家大多健在,而油画的中坚力量也是中青年。活着的画家当然比较有活力啰!  相似文献   

11.
赵榆  唐小萍 《收藏》2007,(3):24-24
中国书画中的名人精品征集困难,这是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发展规律,是目前所有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面临的共同难题。  相似文献   

12.
《收藏》2011,(3):I0009-I0015
对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来说,2010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是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持续蓬勃发展的一个标志年。 从2009年开始,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进入“亿元时代”,而且,亿元拍品主要集中在书画门类中。2010年,蓬勃高涨的势头持续向上,给市场带来巨大鼓舞。  相似文献   

13.
季英伦  李忠斌 《收藏》2008,(9):18-19
自2003年以来.国内艺术品市场一直处于上升通道.中国艺术品开始受到全球的追捧。根据最新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资料,2007年度全球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总成交额约236.9亿元.2006年度全球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总成交额是168亿元,较2006年增长29.10%。热钱往哪里去7大部分行内人士持续看好2008年的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与此佐证的是.经济发展催生了国内新富豪和中产阶层的形成.而消费和收藏艺术品,正成为这个群体新的时尚和主张。  相似文献   

14.
老耕 《收藏》2008,(10):160-162
金秋将至,艺术品市场又将迎来一年中的黄金时段,掀起新一轮艺术品竞藏和拍卖的高潮。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而对于艺术品经营行业,尤其是拍卖企业来说,却是“一年之计在于秋”。只要看看各大拍卖公司对于秋季大拍投入的人力物力,就明白此言不虚。在这样一个“热火朝天”的时段到来之前,找一个立足点,保持一个冷静的头脑,对近期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动向作一些理性的回顾和前瞻,应该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赵榆 《收藏》2006,(7):134-137
中国书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备受世人珍爱与关注。随着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繁荣发展,中国书画在众多的拍品门类中脱颖而出,至今已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应该说,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繁荣发展的十年,也就是中国书画在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上走过辉煌历程的十年。  相似文献   

16.
梓荃 《收藏界》2011,(10):106-107
据法国艺术品信息公司Artprice最新统计表明,2010年中国占全球艺术品销售额的33%,超过美国的30%,位列第一。2010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取得了接近300亿的市场份额,中国艺术品市场总成交额超过500亿。照这样的情形来看,显然中国已经取代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艺术品市场。  相似文献   

17.
张林  贺白丹 《收藏》2006,(6):123-123
1991年,中国大陆艺术品拍卖第一槌在深圳敲响。如今十几年过去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日趋繁荣,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不过与北京、上海等发展水平相近的城市相比,深圳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却未随着深圳经济的迅猛发展而更上一个台阶,反而有些停滞不前。近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专家汇集深圳,在景田国际酒店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深圳2006繁荣艺术品拍卖市场研讨会”,为当今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北热南冷”的不平衡现象“会诊”。到会的许多专家白发苍苍,其中有78岁高龄的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叶文程先生,有年近古稀的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会委员叶佩兰女士,有81岁高龄的原浙江省考古学会副会长朱伯谦先生和广东省博物馆顾问宋良壁老先生等,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大家各抒己见,畅谈“病因”和“治病良方”。  相似文献   

18.
马广彦 《收藏》2007,(1):148-150
2005年7月12日,随着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声槌响,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大罐(图)以约2.67亿元人民币(按当地当日汇率牌价折算)的价格被美国华尔街一企业家竞得,此事震惊了中国藏界,因为该罐创下了中国古代艺术品在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最新纪录。  相似文献   

19.
张少华 《收藏》2007,(1):25-27
2005年秋季以来,艺术品市场面临因书画市场调整而导致的整个拍卖市场的调整,有人说我国的拍卖市场会由此走向衰落,甚至崩盘。那么,中国艺术品投资的前景将如何?不断积累的大量民间资金是否不再青睐这块投资领域?这是当下收藏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吴伟忠 《收藏界》2014,(1):100-103
与乱象频生的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相比,香港的艺术品市场可谓别有一番景象。自2011年春拍高潮之后,这两年来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冷风频吹,各拍卖公司的成交总额和成交价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