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汉赋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不可能源于某家作品(如楚辞或荀赋),也不是从某一种文体里演变而来,它应是多源且逐渐融汇而成的。从汉赋的创作主体及其社会效用来考察,它起源于春秋“行人之官”赋诗言志、战国纵横家之说辞;从文体本身所蕴涵的内容与表现形式考察,《诗经》及其诗教的美刺原则影响着汉赋的创作情绪;而汉赋的表现形式、艺术风格则大源于《楚辞》及战国诸子文章。  相似文献   

2.
汉赋与楚辞     
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代表性文体,在许多方面都是继承和发展楚辞而来。汉赋继承和发展了楚辞“放射性思维方式”、“铺排的修辞手法”、“主客对答的形式”、“纷繁绚烂的辞采”。没有楚辞,就没有汉赋,汉赋的许多优点都是对楚辞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铺陈是辞赋的基本创作方法,散布式,段落式,递进式,并列式为辞赋的四种铺陈方法,所谓散布式的铺陈方法是指把同一内容的诗句或诗节,散布在整篇作品中,段落式的铺陈方法是指作品中用一个诗段或自然段落描绘某一个主题,递进式的铺陈方法是指整篇作品或整个段落在铺陈时,采取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描述方法,具有纵向性,并列式的铺陈方法是指全篇作品或整个段落从各个不同的方位,方面进行描绘的方法,使描绘的对象具有横向性。  相似文献   

4.
在汉赋豫雍之辨中,赋家对豫州与雍州地理的铺写各有侧重。雍州之地山川险阻、经济富足,利于军事战略,在此立都,可为用武之国,成就霸业;而豫州之地位于天下之中、交通便利,人文化成之所,在此立都,乃是承继仁政王道,王者之无外。豫雍之辨是汉赋地理铺写的重要转折点,表明汉赋地理书写从重自然地理向重人文地理转变,集中表现为地理环境、作家地域流向、地理书写内容以及赋家地理书写意图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读罢郝思妍和王震的作品,觉得他们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善于铺陈,善于蓄势。他们的作品无论是表现主题,还是讲述道理,都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6.
曹胜高 《天中学刊》2003,18(3):61-63
汉赋作品和汉赋作者都极力推崇“丽赡之美”,其不仅体现在作品的结构上,而且体现在作品的内部审美趣味上。汉赋作者对于“丽赡之美”的追求渊源于“礼的外化”观念。  相似文献   

7.
汉赋作品体现了汉代作家对人格美的追求。这种追求主要表现在:忠君爱国,关爱民生;指陈时弊,拾遗补阙;洁身自爱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汉赋作为一代之文学,不同于其前时代之诗骚,亦与此后时代之俳赋、文赋、律赋有区别。其特质表现为在题材内容上“品物毕图”;在表达方式上,由于丽辞与夸饰等表现手法的大量运用,体物能“蔚似雕画”,写志能情繁理致,可谓“极声貌以穷文”;在结构体制上,有序,有正文,有乱,而遣辞造句,韵散结合。  相似文献   

9.
汉大赋的发展过程与经学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经学的“一尊、、“一统”和天子仁政爱民的思想影响了汉赋题材的选择.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经学的繁荣才带来了汉赋的繁荣.  相似文献   

10.
陈松青 《天中学刊》2007,22(1):57-61
汉赋具有小说化的叙事特点,虚虚实实,主旨难辨。汉赋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叙事谋略。汉赋对叙事谋略的调整,不但体现在实化,也体现在虚化上。汉赋的征实抑或虚化的叙事倾向,实际体现了赋作者对赋体价值定位的思考,表现出对赋体的政治功能与文学审美的不断考量。  相似文献   

11.
王焕然 《丹东师专学报》2009,(3):115-120,126
兴礼乐促进了汉赋的繁荣,汉赋则是礼乐的重要载体。赋家赞美兴礼乐之行为。批评背礼乐之行为。礼的表述方式影响了汉赋的铺陈。赋家运用讽谏。与大臣进谏之礼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2.
班固对汉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班固在《汉书》中为十余位西汉赋家立传,全文载录了18篇赋及其有关情况。他对汉赋的性质渊源、兴盛原因、社会功能、价值地位、创作原则作了理论阐发,对赋作也有评点解析。他的许多真知灼见连同他作为官方学者的历史局限,都对后代的汉赋研究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重点分析论述了道家思想对汉赋的影响,认为道家哲学思想及文学特质不仅影响了汉赋以大为美、以奇谲恣肆为美。以质朴为美的审美趣向,而且也影响了汉赋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和汉赋作品批判现实的思想倾向。并对其积极和消极两种倾向作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汉代颂与赋体貌接近,这一方面和汉赋文体对颂体的影响有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颂的文体规范尚未形成,颂论多依附赋论。汉代存在赋、颂混称和连称的现象。汉人称颂为赋,是由于汉代赋在广义上包含颂;称赋为颂,一是为强调赋中"述形容"且"美盛德"的内容,二是由于"赋""颂"字义有相通点。汉代"赋颂"连称,原因有三:一是赋与颂并在"六诗"之中,"六诗"之名,后来多两两相合;二是由于赋、颂在汉代皆属宫廷文学,宫廷作家多赋、颂兼擅;三是汉代颂论对赋论的依附。  相似文献   

15.
以汉人集中体现于各体类赋文中的审美心态为论题,探求以理性、求全、夸饰为尚的汉赋审美心态,正是生成于汉赋特殊的象类式铺陈的感知表现方式,及汉代赋家居于各种政治道德人格和文化人格之中的审美人格,进而讨论汉赋三体对先秦以来文学表现范式的发扬光大与集成创发,以及随东西汉之分而发生的语体、气性、风格迁流。  相似文献   

16.
汉代器物赋是汉赋长河中的一个支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大量散佚。本文在统计汉代器物赋留存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器物赋的内容,进而探讨这些作品与汉代民俗、汉代人思想观念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了汉代器物赋的修辞手法及其在赋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汉政府便开始以辞赋取士,但大规模以辞赋取士现象却出现于东汉后期灵帝时期。灵帝时期以书画、辞赋等大规模取士的鸿都门学,是非定期性的,亦是无遴选性的,故鸿都门学以辞赋取士是非制度性的。但对后期科举以赋取士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可视为后代诗赋取士制度的滥觞。汉代试赋对汉赋创作的影响,是一个由刺激创作消费到阻碍创作消费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以丽为美是汉大赋最鲜明突出的文体风格 ,从侈靡的“丽以淫”到平实的“丽以则”,反映了汉赋由“辞人之赋”到“诗人之赋”的流别演变。这种一代文体和文风的变化 ,受当时儒家经学教化讽喻思想和尚智求实精神的影响甚大 ,是一个用功利态度和实践理性消解汉赋铺排夸饰的“侈丽”之美的过程 ,也是导致赋体文学衰落的一个思想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探讨杜甫诗歌表现其民胞物与情怀的基础上,主要分析杜甫在其诗歌创作中如何引用汉代谣谚表达对百姓的同情,以及为何引用汉代谣谚的原因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由汉赋而明文学思潮,又转而观汉赋,可对汉世文人在规范与异化中的沉浮与挣扎,及由汉而明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文化人格与精神追求的心灵历程有更深刻的体味与感悟。书名"书写策略",切中了汉赋自觉为文的本质,可见汉人的创作心态。而"集体汉赋"之说也堪为赋学研究史上的创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