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据统计从1995~2003 年八年的高考文言虚词考查中,对“以”的考查就出现过六次,所以准确地区分文言虚词“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2.
“靡”的否定意义是“靡”的一个常用义,也是“靡”的本义,在古汉语中使用的频率非常高。在现代汉语的某些方言中也用“靡”来表示否定,这是“靡”的本义在现代口语中的完整保留。  相似文献   

3.
《老残游记》中共有71处使用“望”的句子,其用法主要有五类:作构词语素、单音节名词、单音节动词、介词以及概数助词。随着语言的发展,“望”的前三种用法仍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后两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介词“望”被书写上更简便、数量更具优势的“往”所取代。  相似文献   

4.
5.
在现代日语中,他动词"あげる"的基本意义是"(使动作的对象)向上移动",也还存在其他的意义。此外,「あげる」不仅作为单纯动词使用,也可以作为复合动词后项使用。作为复合动词后项时,「あげる」由于所结合的前接动词的不同而具有多种意义。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考察"あげる"的意义用法,首先调查他动词"あげる"的意义,然后了解"あげる"作为复合动词后项使用时有哪些意义,最后了解"あげる"与哪些前接动词结合。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的“一”有数词、名词和形容词等实词用法 ,还有副词、连词等虚词用法。由于“一”的多义性 ,“一……就……”可以表示承接、条件和假设等关系 ,这些关系又与“时态”密切相关。“一”的各类用法所表示的意义由其基本义“最小的正整数”引申而来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古代突厥语、察合台语及现代维语这三大语言时期谈及人称词尾“■”的使用情况,“■”在现代维语中的广泛应用及其多种语法意义以及构词和词性变化上的作用,说明词尾“■”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名词词尾。  相似文献   

8.
胡兴成 《高中生》2009,(3):46-47
在古代汉语中,“之”字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同学们在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阐述"搞"的艺术化用法及其修辞效果,澄清对"搞"字运用的某种误解。认为"搞"具有随意性、口语化、概括性等特点,实际运用中出现的适应特定语境之用法,含有亲切、谦虚、个性化等意味,能表达出各种复杂的意思,可以收到精炼简洁、轻松诙谐、容易理解等表达效果。有的带"搞"的说法还呈现凝固化、词汇化趋势,说明某些"搞"字在词语组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  相似文献   

10.
刘庆 《考试周刊》2011,(85):107-108
介词是一种用来表示词与词、句与句之间关系的词。介词虽小,功能却很重要,是考试的重要考点之一,用错了介词,一个短语或句子的意思就可能完全不同。本文将主要表示“时间”与“地点”意义的常用介词做了梳理和归类.希望能对广大师生有些帮助。  相似文献   

11.
日语的助词“も”和汉语的副词“ゃ”貌似简单,但无论是在中国人学日语还是在日本人学汉语时,都很容易出错.本文从它们的词性及接续方式着手,主要从对译的角度,对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试图将它们的意义用法清晰呈现出来,以期对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和日本的汉语学习者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阐述“搞”的艺术化用法及其修辞效果,澄清对“搞”字运用的某种误解。认为“搞”具有随意性、口语化、概括性等特点,实际运用中出现的适应特定语境之用法,含有亲切、谦虚、个性化等意味,能表达出各种复杂的意思,可以收到精炼简洁、轻松诙谐、容易理解等表达效果。有的带“搞”的说法还呈现凝固化、词汇化趋势,说明某些“搞”字在词语组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の”的问题,一直都是日语语法中重要的课题。其中,“の”具有把它前面的部分名词化的功能,此功能体现在句末时,有两种用法,即表示说明和表示否定等范围的用法,并具有承前性、既定性、披露性、强调性等四种意义特性。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3,(A0):16-17
判别文言虚词"焉"字的用法和意思的原则是语法意义,而不是词汇意义。本文利用动态语法分析中的删除法、替换法、换位法凸显"焉"字的语法意思,从而判别其词性和语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帙浩繁,由于时间的跨度较大,语言不断发展,通过多年的教学,深感学生在理解上的困惑。同一词语,其内涵往往随着历史的语境而变化。这种变化造成了古今词义的差异。因此,我们在给学生解读古书时,必须注意到历史、时代、语境和上下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斧正"一词源于《庄子·徐无鬼》篇中"匠石运斤,尽垩而鼻不伤"的故事,其原文是: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翻译成现代文,意思就是:郢都有一个人把像苍蝇翅膀那么薄的白粉涂在自己的鼻子尖上,让石木匠替他砍下去。石木匠抡起斧子带来一股疾风,白粉削去了,而郢都人的鼻子一点也没受伤。简单说来,这就是一个身怀绝技的木匠用斧削掉一郢人鼻尖上  相似文献   

17.
1.代词.自己。例如: ①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孟子·离娄上》)  相似文献   

18.
晋南的临汾方言属官话区平阳小片,该方言中的上和下除了与普通话一样可作方位词、趋向动词及趋向补语外,还有表时体事态的用法,具有比普通话更为丰富的语义。它的形成原因是很复杂的,除了源于历史语言的继承之外,还与方言内部的系统性、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意义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表示实在意义,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是文言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很高,其词性意义和用法也相当复杂和灵活,给我们阅读文言文增加了相应的难度。可见,文言虚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教科书内容有限,所以系统地学习一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上古汉语,"孰与"作为凝固形式,经常用于对不同人或事物表示比较和选择的疑问句和反问句里起关联作用。为了探本溯源,本文确证,在上古汉语,"与"本可用如"如";"孰"有时也可用如"何";"孰与"也正好用如"何如"(含"何若"),甚至不妨给它们划上等号。"孰与"的这种用法和意义,乃是原本上述"与"和"孰"的用法和意义的。不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对"孰与"的具体确切意义则应作具体分析,灵活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