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以《阿诗玛》英译本为例,通过分析翻译伦理视角下戴乃迭如何进行五种翻译伦理的选择,从而对其译者主体性进行探究。研究发现,戴乃迭在翻译时选择性地遵守了再现的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和交际的伦理,这样的选择体现了她注重原文文化的再现和译文读者的理解。进一步分析发现,戴乃迭的翻译更多体现的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此外,戴乃迭选择翻译《阿诗玛》也体现了其作为女性译者对男女平等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翻译伦理的回归为译者明确自身的职责提供了理论依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受到多重翻译伦理的约束,既要忠实于原文作者,尽可能重现原文风貌,又要忠诚于委托人和目标读者,力图发掘译作的各种价值。切斯特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翻译的五种伦理模式,即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和承诺伦理。翻译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充当跨文化交际的调停人,需要遵循特定的规范与伦理,明确自身的职责,才能确保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存在三种课程伦理取向 :相对主义的课程伦理倾向 ,从表面上看肯定了每一种伦理规范的合理性 ,而实质上是放弃严肃的伦理思考和导向 ,是对严肃的学校生活的放弃 ;绝对主义简单地肯定一种伦理倾向 ,把某种伦理价值绝对化 ,它容易导致伦理价值标准的僵化和武断 ;权威主义是指由某种外在权威力量来确定伦理规范的现象和倾向 ,其实质是以非伦理的力量为导向 ,取消课程伦理思考的独立性和大众性 ,使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育人的功能 ,变成了权力的工具。上述三种倾向 ,都不能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提供正确的伦理基础 ,应予以摒弃当前我国的课程改革需要确立一种新的课程伦理 ,即以科学和民主为基本精神 ,以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的有机统一为基本价值追求 ,以坚持文化进步标准和倡导思想开放原则为重要规范的新型课程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儒家伦理精神的实质是一种以人为伦理主体的文化精神。在当代中国,能不能把儒家以伦理为核心的思想,重新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来提倡:刘宗贤在《东兵论丛》93年第五期撰文认为,不但可以,而且必要。文章说,理由有三点:其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成功,需要儒家文化固有的伦理精神来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其二,面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论  相似文献   

5.
《大学》作为《四书》之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思想和政治智慧,目前对其英译研究少之又少。以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五个模式为视角分析马礼逊和修中诚的两个《大学》译本,认为修中诚的译本忠实再现原文和原作者的意图,关注读者接受效果,顺利实现两种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对接和信息传递,坚持了译者规范的伦理和专业责任的伦理。  相似文献   

6.
政治生活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政治伦理的基本问题;个体生存问题以覆类生存问题构成了政治伦理的双重底线,个人美德和公共道德的价值共契成为化解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之间五动关系的有效途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政治,亟待建构一种倡导“以人为本”、“和谐的”、“宽容的”以覆“发展的”等价值观的底线政治伦理。  相似文献   

7.
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作为一种教育公共政策,其制定和实施洇渗着鲜明的伦理性,进而对资助行为具有导向性。传统的资助政策是在一种不对称关系格局中形成的主要指向和依赖个体道德的单向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引起伦理价值的消退和迷失。构建以底线伦理为基础、以边际伦理为补充、以理智伦理为杠杆、以美德伦理为导向的资助政策伦理体系,不仅反映了人文关怀和社会公正的伦理要求和公共目的,而且体现了资助政策伦理的价值跃迁。  相似文献   

8.
以安德鲁·切斯特曼提出的五种翻译伦理模式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具体的文化误译示例进行分析,发现译者对于不同翻译伦理模式的合理选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学作品中文化误译现象的出现,因此提出译者应当摒弃对文化误译的传统偏见,理性客观地评析译文。翻译伦理为翻译研究者评价文化误译现象提供了动态的多维视角,同时也拓宽了翻译研究者对于“忠实”这一传统译论标准的认知视野。  相似文献   

9.
汉调二黄《五女拜寿》是一部劝孝诫逆的家庭伦理剧。以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规范为参照,可以发现该剧折射出传统家庭在亲子伦理关系、夫妻伦理关系方面存在的部分疾症。梳理并揭示出这些疾症,对促成传统戏曲《五女拜寿》在当下文化语境中的意义再生,对探索传统家庭伦理完成现代转型的路径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传统教学伦理研究主要呈现四种范式,即教学规范论、教学美德论、教学语境论和教学情感论,四种范式各有其自身的价值和限度。教学关怀论以“爱”和“关怀”为伦理导向,以“关怀关系”的构建为伦理基础,以“交往实践”为伦理模式,呈现出关系性、隐含性、专业性、开放性等实践品性,实现了对传统教学伦理研究范式的整合与超越,重构了当代教学伦理研究的范式。  相似文献   

11.
五位学者从伦理之维对2020年全球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原因与应对方法进行了思考。何怀宏重申了他所提出的“新三纲”中“生为物纲”与“民为政纲”的重要性,呼吁人以一种“道德代理人”的身份,让自然万物各得其所,政治秩序要以保障人民的安全与福祉作为根本价值和规范。付长珍倡导以仁爱为核心理念的天人共同体的儒家伦理,主张伦理回归身体生命的这一根本。郭淑新认为,灾疫发生的原因之一是人类敬畏之心的淡漠,希望人们用“敬畏伦理”约束自己,防范大自然对人类的训诫和惩罚。戴兆国认为,人类需要改变“主道”伦理的思维模式,而采用“客道”伦理的新思维方法,以客人自居,来检视自己的行为。刘乐恒把疫情的爆发归结为“卫生”和“公共”两方面问题的交合,主张推进传统伦理与日常理性和公共理性的协调与兼融。  相似文献   

12.
旅游伦理教育是以经济伦理、文化伦理、社会伦理为教育内容,对被教育者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旅游伦理教育存在学校教育缺失、实践教育不足、企业无伦理意识等问题。通过构建旅游管理专业伦理教育五步走模式,形成"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学生"的教育模式,可以使旅游伦理教育在旅游管理专业和整个旅游行业中得到普及。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描述了近年来翻译伦理的发展,解析了切斯特曼的五种翻译伦理模式,并从这些伦理模式角度研究翻译中的文化异质。最后作者进一步强调翻译伦理模式的动态性:在实际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时,译者首先应尊重外国文化,遵循再现原则;各伦理模式不可兼顾时,译者需要在忠诚原则的限度内作出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4.
公共健康伦理是关于公共健康问题的伦理解读,即在促进和维护公共健康活动中产生并用以约束与调节政府、公共健康专业人员和公众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和伦理精神.作为生命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健康伦理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尊严为逻辑起点、以健康正义为根本目标、以公民权利为价值尺度、以责任伦理为内在要求的综合伦理.  相似文献   

15.
德性的教化和道德之民的诞生以伦理的精神家园为始点。缺乏伦理认同和伦理信念,丧失伦理的精神家园,以抽象的道德自由遮蔽甚至取代精神归宿,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伦理建设的重大难题和现实困境。故乡作为人们出生或长期居住的地方,本身就是伦理实体的一种现实样态;而在希腊语中被诠释为“返回家园”的乡愁(nostalgia)则是人们形成伦理信念与伦理认同的典型方式,是具有“精神”气质的伦理认同。“留住乡愁”为深陷伦理困境与道德危机的现代人开辟了一条回归伦理精神家园的康庄大道,为个体伦理造诣的提升提供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16.
学生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价值判断具有伦理属性;学生评价活动的各环节与伦理紧密相关.学生评价伦理何以必要,是因为评价以工具理性为唯一的价值预设;以功利主义为旨归;以管理主义为评价模式;以科学主义为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7.
网络社区作为互联网发展进程中具有绝对里程碑式意义的存在,承载了诸多社会期望,也发挥了极大的社交作用.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伦理问题,使它逐渐发生异化、陷入争议.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谣言现象为例,先后梳理了网络社区伦理问题的定义、表现及该现象出现的背后机理,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五个途径(提高主体素质、健全伦理规...  相似文献   

18.
《宜宾学院学报》2015,(5):34-40
关怀伦理以知识为基础,以尊重为前提,以关切为核心,以责任为准绳,体现为一种广泛的"爱"。这种"爱"关照个体、家庭、国家,表现为修身之德、齐家之德和治国之德,而"修身、齐家、治国"正是儒家德性伦理的内核。离开了关怀伦理,难以养成伦理的德性,"修身、齐家、治国"是儒家德性伦理的关怀路径,"平天下"是儒家德性伦理的政治理想和终极德性关怀,因此,关怀伦理是儒家德性伦理的有效生长点。  相似文献   

19.
汉代以来,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伦理逐步成为中国儒家宗法社会下的核心伦理。16世纪时,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提出了三种秩序理论。尽管相距一千多年,三纲伦理与三种秩序理论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在封建社会解体或等级社会衰落的背景下,都对君臣、父子和夫妇三种伦理关系进行了重新规范,强化了君权、父权和夫权,旨在构建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形成了前现代社会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普遍伦理。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历史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为代表,另一种是以深受儒家伦理影响的东亚工业文明为代表。本文将从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韦伯的两本著作入手,通过对儒家伦理和西方清教伦理的对比分析,来探寻儒家伦理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一 韦伯在他的《中国的宗教》和《新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两本著作中,对清教和儒家伦理做了对比分析,并从精神和伦理价值的角度阐述了他的观点:即儒家伦理不能象清教那样促发形成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