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方新作《涂自强的个人悲伤》通过农村青年涂自强的个人奋斗悲剧为我们展示了当今时代症候:农村孩子的上升渠道日益收窄,社会阶层固化日趋严重。中国梦不仅仅是国家的强大,更要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我们的社会有必要也有义务让更多青年圆自己的梦,方才能圆中国梦。本文将采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从真实性、倾向性、社会效果三大方面分析文本。  相似文献   

2.
方方中篇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一经刊出便引起了广泛的讨论,题材本身的现实性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作者以冷静凝练的笔触讲述了不断与命运抗争,最终却归于失败的山里娃涂自强的故事,是继《风景》之后,作家方方所呈现的另一道关于命运的“风景”.  相似文献   

3.
周大新的《向上的台阶》和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当代文坛书写社会阶层流动问题的名篇。两篇小说在透视社会体制问题和分析个人责任承担方面各有侧重,大异其趣,但都表现出了质疑主流文化政治的洞见,彰显了文学对现实发言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涂自强是山沟里头一个考上大学的农村青年,带着家乡的期望,一路打工到了武汉的大学。上学期间,他勤工俭学,省吃俭用。大学毕业时,由于家庭变故,放弃了考研,把母亲接到了武汉。他努力工作,比别人付出很多,终于积劳成疾查出“肺癌晚期”。尽管小说写的是涂自强的个人命运,但涂自强的悲伤不只是个人的,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农村青年奋斗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5.
相似的背景和命运,高加林与涂自强两个人物的塑造效果截然不同。通过对比《人生》与《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笔者发现方方的这篇新作存在一些局限性影响小说走向深刻。本文拟从叙事策略、人物性格以及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这三大方面对比分析《人生》与《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旨在在对比中全面理性地认识方方的这篇新作。  相似文献   

6.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单行本上面写道:这是一个人的悲伤,更是一代人的悲伤,只有看到平等与公正的希望,人生出彩、梦想成真才有希望。[1]没外貌,没背景也没高学历的普通青年,单靠不分日夜的辛苦打拼,可以改变命运吗,这是宿命的无奈,也是时代的迷途,他究竟是涂自强?还是徒自强?  相似文献   

7.
方方新作《涂自强的个人悲伤》通过农村青年涂自强的个人奋斗悲剧为我们展示了当今时代症候:农村孩子的上升渠道日益收窄,社会阶层固化日趋严重。中国梦不仅仅是国家的强大,更要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我们的社会有必要也有义务让更多青年圆自己的梦,方才能圆中国梦。本文将采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从真实性、倾向性、社会效果三大方面分析文本。  相似文献   

8.
韩国电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对故事进行不同的情节感知,通过叙述中心人物的改变打破传统的电影叙述风格,实现客观视角与主观视角的有效转换.这种叙述视角的创新使影片更有表现力,叙述更有层次感,使观众感知更加趋向真实.  相似文献   

9.
对比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能突出表现作品的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及感染力。方方在作品《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中,通过对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美好人性与残酷生活、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从而把涂自强这样的草根一族奋斗的艰辛、生活的沉重呈现给世人,寄寓着作者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沉思考与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0.
11.
相似的背景和命运,高加林与涂自强两个人物的塑造效果截然不同。通过对比《人生》与《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笔者发现方方的这篇新作存在一些局限性影响小说走向深刻。本文拟从叙事策略、人物性格以及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这三大方面对比分析《人生》与《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旨在在对比中全面理性地认识方方的这篇新作。  相似文献   

12.
悲伤的红叶     
在那夏意朦胧的日子,她还是一片无忧无虑的普通枫叶,在微风中跳舞:在夕阳中呢喃。如果不出意外.她就会这样平静地度过一年的生命,然后像许许多多的落叶一样,落地,化泥,护花。  相似文献   

13.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乔治·艾略特的半自传体作品,女主角玛姬作为自然的爱女,时代的逆女,越长大,所承受的压力就越大,迫害就越多。最终,玛姬死了,但她的死有着深厚的社会意义,是对维多利亚时代父权制社会有力的控诉,也暗示了工业文明对自然文化的破坏,警醒世人工业文明只有与自然和平相处才能长久相安无事。玛姬的死,也使得艾略特获得重生,对作者而言有着深远的个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美南吉(1913.7~1943.3)是20世纪上半叶日本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也是一位以悲剧的手法描绘童话的作家。他在《狐》中描绘了现实所带来的悲伤以及母与子的悲伤共存,透过日常生活运用简洁的语言形式刻画塑造人物,作品中暗喻的自我既是现实中的自我情感挥发,这些直接揭示了新美南吉及其作品的"恬淡忧伤"倾向,打破了童话故事喜剧结尾的固有观点。  相似文献   

15.
“没有悲伤的城市”,听起来多像一个童话,一如西方的极乐世界,一如东方的桃花源。对这些幸福之地真实存在的信念,曾经扎根于我们每个人幼小的心灵里,终于未能同我们的身体一起长大,就被现实的残酷摧折于无形。然而。对这些幸福之地的向往,却深埋在我们的心里。但也许,它被埋得太深、太久,终至被你我遗忘,或者,偶尔想起也只是一笑而过。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的女性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女强人形象,它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描写女性在多元时代下的情感困境和生存境况,这些女性在传统观念和世俗社会面前一改以往的弱者面貌而以强者的姿态直面种种困境,而从弱到强的形象转变是女性形象的进一步发展与突破。  相似文献   

17.
许巧敏 《文教资料》2010,(18):76-78
与日本传统"私小说"追求小说的客观性不同,大江健三郎的作品具有超越现实的深广度,本文拟以《个人的体验》为例,从对怪诞的人物、理性化的结局和梦的描写三个方面探讨其作品的这一特性。  相似文献   

18.
我有一个同学,在上高中时学习很好,可每次高考却总是和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以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余华的《第七天》和阎连科的《炸裂志》这三部小说为研究对象,认为中国当下小说的写作出现令人欣喜的变化,那就是对我们这个时代进行极其严肃的思考,用一种悲悯的情怀、真诚的良知与“赎罪”的勇气来抗争无家可归感.  相似文献   

20.
的岸任青石板上的背影渐行渐远 枕巾里浸满撒哈拉之心的呼唤 踏上远去的火车.回头—— 加纳利的浪花卷上刻着脚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