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西"由短语词化而来。"东"、"西"的"坐标"引领作用是"东西"词化的前提条件。现代常用"东西"之来源最为关键的一步是方位名词"东"、"西"句法功能因句法结构"东西X"中"X"的省略而造成的由指称向指代的转变上。转喻机制是促使"东西"词化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2.
副词“白”的语法化及动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化是自主词向语法成分转化的一种语言现象,主要包括实词虚化、句法化和词汇化三种现象。文章把现代汉语中具有否定性和情态性副词"白"作为研究对象,从汉语史的角度在历时平面上描述"白"由实词虚化成否定副词"白"和情态性副词"白"的整个语法化过程,并从语义、语用方面分析了它语法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基于词化理论,深入探究英语“all+X”词化,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句法词化、音系词化和语义词化三个方面对“all+X”型词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all+X”型短语发生词化是经济原则(简洁原则)驱动所导致的结果;表意的需要驱动了语法形式和语音形式上的变化;语音形式上的变化有语音弱化、重音的改变和转移,语法形式上的改变则是偏正短语结构变成了一个词性相对稳定的单词。  相似文献   

4.
“化”缀词构词能力之强,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对其研究也非常深刻。本文在前人基础上分析“化”缀词语义的范畴化过程,认为“化”缀词之所以使用这么广泛,与它的语义外延不断扩大有关。  相似文献   

5.
时间副词“在”语法化历程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副词"在"产生于明朝中后期,"在"的产生与"正在"的语法化有密切联系.副词"在"就是语法化于"正+[在+(谓词/谓词性结构+之间/之际等)]"格式.  相似文献   

6.
作为话语标记和语气词的"算了",均从"算+了"的结构发展而来。"算+了"结构主要处于两种句法环境中,一类为名词性成分充当主语的单句,另一类为复句后一分句或紧缩复句的后件。前一类句型,经主语脱落,"算了"发展为话语标记;后一类句型中的紧缩复句前件变为凸显成分,成为单句结构,"算了"虚化为语气词。  相似文献   

7.
“可”的语法化及其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可"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在现代汉语平面上,"可"的用法大体包括以下几种:(1)表示能够、可以。如:可操作、可回收、可循环利用。(2)表示加强语气,如加强  相似文献   

8.
缩略语的词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缩略语与一般的词语在音节长度上的趋同使人们很自然地把缩略语当作一般的词语使用。缩略语的高频率使用促进了自身的词化。缩略语必须与原词语表达的概念形成稳定、确定的联系及各自具有自己的使用场合和语体适用范围是衡量缩略语是否词化的重要标准。应该区别对待缩略语是在多大范围或领域内的词化。在多高程度上的词化。  相似文献   

9.
关于「何しろ」和「何にしろ」这两个词,一般来说,前者主要是作副词使用,后者属于复合助词「にしろ」前接不定词的用法。然而,「何にしろ」除了这种用法以外,还可作副词使用,作副词使用时,不仅在用法上与「何しろ」完全相同,而且在形态上还与「何しろ」有着内在的联系。本文拟以这两个副词的形态为中心,通过语料库的数据统计分析,揭示「何しろ」和「何にしろ」在形态上所表现出的一词化倾向。  相似文献   

10.
宋代文人俗词的兴起与发展和市井俗曲密切相关,曲的词化与词的曲化充分反映了二者之间的亲密关系,词人或者就市井流行音乐填词,或者模仿市井俗曲的语言和情调进行创作,虽然词的语言和情趣都有悖于正统意识观念,但却体现出一种雅词所不具备的审美特色-俗中带雅,这种现象受到浓厚的市井俗文化氛围与词人“游戏为词”创作态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非常"作为一个特殊的语言单位,在语法化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非常"在形成初期是"非"和"常"以偶然连用开始的,后来逐渐出现了"非常+之+名词"等用法,这样"非常"的结合更为紧密,为以后"非常"虚化为程度副词提供了可能。试图通过语料分析和理论结合,探讨"非常"语法化的历程和其中的形成机制和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始得”由非词演化为词,历经了先秦的非词结构、两汉的两义结构、唐宋的成词和高频率使用阶段以及元后的萎缩阶段。“始得”的语法化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内因是语义的变化,外因是高频率的使用和适合的语境。唐宋时,“VP始得”高频率出现于唐宋禅宗文献和《朱子语类》中,因其后省略了“VP2”,使其语义更为含蓄和深刻,这一特点正符合了禅宗“不立文字”和“言语道断”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黄敬轩 《双语学习》2007,(5M):68-70
“就”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用法非常灵活,包括介词,副词,和连词用法,前人对“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副词用法上,对介词的研究较少,本文从语法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就”从动词向介词演变的轨迹,揭示汉语介词“就”从古汉语动词,向近代汉语介词“就”演变,又向现代汉语介词“就”演变的一个历程  相似文献   

14.
“免得”连用出现于唐代,最初是一个“免+得”的非句法结构,“得”后接名词性成分作为“免”的宾语。宋元明时期,“得”后接成分范围扩大,即由最初的NP(名词短语)扩展至VP(动词短语),甚至为S(短句)。元代“免得”出现了连词化倾向,而最终于清代演变为连词化的“免得”。“免得”连词化的重要动因:一是词汇的双音节化;二是与“得”后接成分范围的扩大以及“免得”所处的位置有关;三是主观性及语境的影响;四是使用频率的提高。句法环境和重新分析是“免得”连词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常志伟 《天中学刊》2013,28(5):76-79
不过本是一个在线性序列上相连却不在同一句法层级上的跨层结构,不是一个否定副词,过是一个及物动词。不与过固化成副词的过程,是在后跟表示确定数量的词语中萌生、发展,在后跟约数短语中宣告完成的。语言表达者主观感情的不断凸显在不过固化成副词的过程中起着最根本的决定性作用,前后句法环境、韵律节奏的影响对副词不过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指示词“这”“那”在平鲁方言的使用频率高,具有指示、称代功能,基本上相当于北京话的“这”“那”。除指称用法外,“这”“那”逐渐产生冠词、助词和连词的用法。当“这/那”置于专有名词、人名等前,其读音轻化,指示义虚化,具有冠词功能。当“这/那”位于“人称代词/时地名词+这/那+名词”等结构,其功能相当于结构助词“哩”。它们还可置于句首,作连词,用来连接前后句。结合文献材料发现,宋元以后“这”“那”虚化用法增多,功能得以扩展。“这”作连词的用法较少。  相似文献   

17.
“难怪”最早出现在元代。在元明时期,“难怪”多带体词宾语,作为动词短语使用。到清代,出现了大量“难怪+主谓短语”的用法,其中主谓短语表示消极意义。到清代晚期,“难怪”后面的主谓短语可以表示积极意义,这种用法的出现标志着“难怪”词汇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18.
汉语史上,“莫”具有无定代词、否定副词、劝戒副词、语气副词四种词性,其演变过程大致上也依此顺序。“莫”继续语法化,变为构词成分,如北方话副词“莫非”中的“莫”。在“莫”的语法化过程中,主语的次类变换、句子结构的复杂化和句式、句子语气的变化诸方面是其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9.
"打算"来源于宋代的"打X"结构,为表"结算"义的财务用语.南宋中后期引申出"计数、点数目"的意思.元代完成词化过程后,"打算"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引申发展:一是单纯的词义引申过程,在明代产生的"打算1"表"考虑"义,是一般心理动词;一是词的语法化过程,因为内因和外因的双重作用,在晚清产生的"打算2"表"计划"义,为表意愿的情态动词.  相似文献   

20.
“单纯”是现代汉语常用形容词,在网络环境下逐渐虚化,产生了副词化用法。“单纯”的词义变化是以语素的重新分析为基础,在语言环境的影响下发生了词义引申现象。该词主要用于划界与帮助表示主观小量。“单纯”的主观性较强,因此在情态缺失的网络语言中能得到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