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案例背景]习作教学一直是所有师生的痛,教师怕教、学生厌写,现今常态下的习作教学要么有些学生抱着作文选在那儿认真"借鉴",要么就是咬着笔头皱眉深思;要么苍白无力地想象所谓的过程,真是苦不堪言。最近读了《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深受老先生"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启发,在我的习作教学中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生活是作文  相似文献   

2.
张家瑜 《广东第二课堂》2009,(12):F0002-F0002
一棵树载在溪水边/按时候结果实…… 园丁要照着时节施肥,除草,修枝……适当的季节就可以打开硕大的麻袋,装入成熟的果实。  相似文献   

3.
一、创设情境,感知学习“垂直”的意义。[多媒体演示:屏幕显示出植树节两个小朋友植树的画面,一棵树栽得很“直”,一棵树栽得有点“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哪一个小朋友栽得好?哪一个小朋友栽得不好?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一棵树栽得很“直”,是因为这棵树的树干垂直于地面,一棵树栽“斜”了,是因为这棵树的树干不与地面垂直。可见,研究“垂直”问题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多媒体演示:屏幕显示出一条线段和一条直线,位置关系见图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屏幕上显示出的线各是  相似文献   

4.
如果把精彩的生成比做一棵粗壮的树.那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则足这棵树的种子.没有种子就没有树苗;教师深钻文本则是这棵树生长的水分.只有不断地深钻文本.不断地给精彩的生成这棵树浇水.树才会生根、发芽:教师的深层反思是这棵树生长所需的养料,只有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给这棵树施肥.它才会越长越壮:课堂的深度民主是这棵树生长的土壤.离开了民主这土壤.精彩的生成这棵树便无法生长。  相似文献   

5.
如果把精彩的生成比做一棵粗壮的树,那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则是这棵树的种子,没有种子就没有树苗;教师深钻文本则是这棵树生长的水分,只有不断地深钻文本,不断地给精彩的生成这棵树浇水,树才会生根、发芽;教师的深层反思是这棵树生长所需的养料,只有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给这棵树施肥,它才会越长越壮;课堂的深度民主是这棵树生长的土壤,离开了民主这土壤,精彩的生成这棵树便无法生长.  相似文献   

6.
也许很多人会有同感,现在的学生作文普遍缺少美感,要么是干巴巴的叙述,要么是成人式的套话,很少有文章写得既有生活的气息,又有艺术的美感(来自生活,高于生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把美带进作文中呢?下面就这一话题,我来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以求见教于大方之家。一、活用描写产生美举例:苏雪林的《溪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水是这样欢喜捉弄人的,但流到坝塘边,她自已的磨难也来了。你记得吗?坝下边  相似文献   

7.
王玉梅 《湖北教育》2011,(10):18-21
距郧西县城西北方向50公里的深山处有一个集镇叫马安镇。马安镇上有一所学校,傍山面河,天河水从校门口缓缓流过。记者眼前,校门口残留着三年前遭遇特大洪灾的痕迹。校园呈长方形,教师宿舍楼、学生宿舍楼、教学楼、教师办公楼、学校大门、学生食堂依次占据长方形的四周,走进校园,所有教学设施一览无余。这就是被众多来访者称为“郧西的杜郎...  相似文献   

8.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然而,随着社会科技、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9.
水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物质。提起水,教师首先想到的是“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如果把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比作一碗水,那么教师就应有十碗水甚至一桶水,这说明教师应掌握广博的知识。认真思考一下,又会想到“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还得有一溪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教师的知识库应从“一桶水”变为“一溪水”,源源不绝,这说明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再深入思考一下,教师又会想到“与其给学生饮水术,不如给他们寻水术”,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坏教师奉送真理,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相似文献   

10.
<正>生活是人生经历的自主积累和人性情感的真实体验。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是生活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但事实上,很多学生怕写作文,写起作文来,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千篇一律,要么脱离实际,空话连篇。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缺少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  相似文献   

11.
我叫木木,是一棵树,我有一个很大的家庭,哦不,应该说是原本有一个这样的大家庭。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和几十个兄弟姐妹原先生活在一个山清水秀、风景迷人的地方。就在我的脚下,有一条四季流水不断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还有许多自由嬉戏的小鱼、小虾。可自从一家化工厂搬过来之后,  相似文献   

12.
在观察活动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学生观察一棵树,观察一只蚂蚁或观察植物的叶时,他们往往感到茫然,注意力不集中,随意性很大。交流汇报时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废话连篇。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形呢?问题的关键是学生没有掌握科学观察的要领。那么,怎样的观察更科学呢?  相似文献   

13.
任敏 《科学课》2009,(6):16-18
在观察活动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学生观察一棵树,观察一只蚂蚁或观察植物的叶时,他们往往感到茫然,注意力不集中,随意性很大。交流汇报时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废话连篇。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形呢?问题的关键是学生没有掌握科学观察的要领。那么,怎样的观察更科学呢?  相似文献   

14.
如果我有幸能踏上印度那块肥沃而又生机勃勃的土地,我一定会在两棵树下驻足。一棵是菩提树,因为释迦牟尼曾在这棵树下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另一棵便是七叶树,因为你曾在它的荫蔽下坐了许久,我敬爱的诗人。你的诗从未有过刻意的气势磅礴,你的咏歌永远是那么清澈凄美,犹如潺潺的溪水不断在我心中流淌,而你的每一首诗便如同这溪水的一条条分支虽然曾中途分开,但最终却汇聚到了同一个目的地,这个目的地的名字叫作生命。当我把《献歌》的最后一页翻过,我从未如此清楚地感受到生命的枯荣,现实  相似文献   

15.
“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一种时代呼唤,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显得越发重要。但反观现实,很多教师要么不想做研究,要么不敢做研究。要么不会做研究。这就造成了教师的研究是被动的,浅表化的,时代要求和现实状况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相似文献   

16.
雅斯贝尔斯有一句名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活动。作为教育从业者的教师来说必须要有自己的灵魂,尤其是作为思想者的灵魂。如果教师没有了思想,那么剩下的将只是知识的囤积和机械的训练,不可能培养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相似文献   

17.
有些思考性较强的题目,需要在假设的基础上对多种可能进行充分的讨论,再通过验证方能得出正确的结果。试看下题通过假设、讨论、验证的解答过程。题目:某学校在操场植树,其中有男教师,也有女教师,并有1/3的教师各带一名班干部参加。男教师每人种13棵树,女教师每人种10棵树。班干部每人种6棵树,他们共种了216棵树。那么其中女教师有多少人?(1)假设:假设男教师有A人,女教师有B人。根据题意可知,学生干部数是(A B)”1/3,种  相似文献   

18.
一、有个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1.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有个性。这是个根本,起着决定性作用。语文教师要时刻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常常想着创新;要敢于否定,敢于挑战书本、挑战共识、挑战权威,提出自己的见解。2.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个性。语文教师的语言应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要么自然亲切,启人思维;要么词藻丰富,富于感情;要么自然流畅,幽默生动;要么妙语连珠,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借助特有的个性语言去吸引、打动、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3.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有个性。教学如…  相似文献   

19.
教师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对自身职业认同感的重要性。教师良好的职业认同感,有利于教师良好心理素质提高,促进教师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在现实中,与教书相比,育人更难。这是由育人的本质特征和教师角色的局限性决定的。一方面,育人的本质特征表现为:生命对生命的呵护,心灵对心灵的唤醒,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等诗一般的语言所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