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精品课程与国外开放式课件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简要介绍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件及中国国家精品课程的基础上,从目的与理念、评价机制、创新应用推广三个方面,时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式课件与中国国家精品课程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从创作共用协议、学习支持服务、Web2.0及社会性网络技术以及参与性学习文化四个角度,讨论了对中国国家精品课程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精品课程建设鼓励将开发的课件在网上共享,为提高课件制作质量提供了理想的交流平台,从5个学科其1108门国家精品课程中,抽取了200个样本进行质量分析和差异比较,旨在提高精品课程课件的技术性水平。  相似文献   

3.
国家精品课程《大学英语》网站的构建及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精品课程网站承载着课程教学、信息交流等多重功能.本文作者采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建设了资源丰富、媒体手段多样化的<大学英语>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建立起<大学英语>1-4级教学平台,并以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电子课件资源库及流媒体资源库为主要学习资源.  相似文献   

4.
树立精品意识创建一流课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反应工程”课程被评为2005年国家精品课程。本文介绍该课程创建国家精品课程的体会,努力按精品课程要求达到十个一流: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理念,一流的课程教材,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学课件,一流的教学实验,一流的教学研究,一流的课程网站,一流的教学成果。  相似文献   

5.
工程制图CAI课件的开发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多媒体技术为手段,利用先进的绘图软件CAXA、Solidworks等构建课件的图形脚本,以PowerPoint2003为平台,设置、合成CAI课件。利用CAI课件进行网络教学,可以改革工程制图的教法和学法,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工程制图课的兴趣,使精品课程真正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6.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领域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实事工程。它在加大教学投入和促进教学上水平等方面起到了有目共睹的作用。本文对精品意识的重要性和高水平教师队伍的要义进行了讨论。分析了课件、讲义和教材联动,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联动以及科研与教学联动等各环节并举的必要性。最后介绍了课程组在国家精品课程《检测技术基础》课程建设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7.
对理论力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力学精品课程建设不能简单地模仿已建成的某些精品课程.为把理论力学建设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精品课程,本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编写、课件设计、理论教学、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8.
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过程中,网络教学模块的设计要求使得基于web的多媒体课件成为主要形式,它是多媒体课件与web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该文结合<网页设计基础>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过程中有关网络教学模块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开发的实例,介绍了在基于web的多媒体课件开发过程中如何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制作和进一步优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构建校园网络教学平台 建设本科网络精品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可组织和整合网络精品课程中的教材、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等优质教学资源,交流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在促进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在分析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平台对本科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意义,并结合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及其应用的实际情况.提出其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校园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周娴  钱坤  熊旺平 《文教资料》2014,(24):131-132
本文简述医学类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建设现状,提出构建精品课程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调研现有医学类研究生精品课程中教学支撑环境中网站界面、网站知识导航、学习辅助、学习评价和交流工具等建设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地学类学科的特点是空间大尺度、时间大跨度,"将今论古"是地学的基本教学方法,因此动画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在地学教学软件的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精品课程网站不仅要整合有特色的地学课件,同时因为它面向三种主体对象(教研组教师、学生主体、评审专家),网站设计以SQL、ASP、Flash remoting server技术为后台编程管理,其开放性设计方便了精品课程的后续维护工作;以多媒体画面要素设计的视觉表达界面,让专家能够立即切入评阅观测点;教师能在网上集体备课并能通过在线测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能依托多媒体课件等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能以多种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实践表明,使用这套架构设计的国家精品课程《基础地质学》非常成功。  相似文献   

12.
朱鹏云 《现代教育技术》2009,19(Z1):167-168
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及网络教学平台的普及,网络视频课件渐趋成为两者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该文从场景切换、视频处理及网络发布等三个方面对网络视频课件的自动录播技术之发展现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在精品课程建设思想的指导下,探讨检测技术及仪表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多媒体课件网站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  相似文献   

14.
国家精品课程项目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项目,旨在通过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提升本科教学质量。西方研究者普遍认为,国家精品课程是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简称MIT OCW)启发的一种开放课程形式。本文以中国国家精品课程项目为研究主题,围绕项目的目标、运作实施、发展历程、启动背景、与MIT OCW的联系和差异等问题,采用文献研究、正式访谈、非正式交流等研究方法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聚焦研究问题。论文提出基于开放教育资源的目的进行分类,将开放教育资源实践模式分为转变性的建设、直接使用、重新使用和公开/咨询四种类型,并利用这一分析框架讨论了中国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和MIT OCW项目的异同。文章认为,国家精品课程项目是中国独立应对国内挑战的决策,而不是引进的开放课程模式;中国和北美地区对大学教学的认识非常不同,中国高等教育既借鉴了历史上法国重教学和德国重研究的大学模式,又结合了利用"榜样"、注重团队建设提升质量的传统。这使得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具有独特的体制优势,与其他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相区别,而且难以在北美地区执行,但这也有助于启发我们重新思考北美的大学教学及其改革。  相似文献   

15.
教学课件界面审美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文献分析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我国众多的教学课件在界面审美设计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重新审视教学课件界面审美功能,以澄清、强化、解读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包含知识问题的情境性事件为中心的课件设计理念,合理吸收实用媒体美学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审美设计参照框架,把课件主题内容与界面艺术表现形式有机结合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日前正式启动2004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评审工作。2004年教育部计划评审产生年度国家精品课程300门。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申报课程原则上要求是基础课或专业(技术)基础课并在高等学校连续开设3年以上。课程负责人具有教授职称(高职高专院校可适当放宽条件)。课程支撑网站已提供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以及至少三位主讲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在内)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录像必须按照“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制作,反映该教学单元的实际…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提升课程建设质量为切入点,以教学队伍的建设、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课件的制作及交流平台的搭建等方面为工作重点,达到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促进学科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精品课程发展现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开放和共享"为核心理念的各级各类精品课程的建设正在展开,笔者利用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检索数据库以"精品课程"和"开放课件"为关键词对1999—2006年的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检索,在此基础上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CORE)及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提供的免费网上课程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对现存的关于精品课程及开放课件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综合的评论,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精品课程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实施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是国家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出发点。文章在对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从系统论视角看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中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麻省理工学院2001年率先推行课件开放运动以来,高等教育领域中优质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已逐渐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我国在2003年4月正式启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计划5年内建设1500门国家精品课程,并将精品课程中的教学大纲、教师队伍、电子教案、课堂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