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英雄与时势的关系对我们来说似乎不言而喻,同时,英雄崇拜也是个古老的话题。但群众对英雄的崇拜情结却常常周期性爆发,并时时陷入一种群体非理性狂热之中,造成对社会的动荡与破坏。即使在现代多元化社会,仍有对其认识与反思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从民间信仰、节日文化、民间文学等方面论述了土家族的英雄崇拜。土家族的英雄崇拜源于巴人,英雄崇拜成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特征,至今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3.
论李白诗中的游侠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英雄崇拜就是对英雄人物的行为实践所体现出来的伟大人格、伟大精神、伟大价值的尊崇和向往。英雄崇拜不同于个人崇拜,主要尊崇和践行英雄人物的精神,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现象。英雄崇拜现象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体现出人自我成长的内在渴望,为人生的价值提供了支点,为社会的团结提供了动力,为平凡人提供了精神旨归。英雄崇拜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它有助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塑造、理想信念的确立、人生修养的提升。因此,我们要支持并合理引导青少年的英雄崇拜。  相似文献   

5.
从民间信仰、节日化、民间学等方面论述了土家族的英雄崇拜。土家族的英雄崇拜源于巴人,英雄崇拜成为土家族化的重要特征,至今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6.
苗族文化中有一种英雄崇拜的精神,它体现在苗族的口头文学、节日、服饰等方面,并表现出苗族以英雄为美、以抗争为美、以悲壮为美的美学特征,这种审美精神是其应对恶劣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生存繁衍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7.
徐志摩的英雄崇拜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崇拜尼采式的超人、拜伦式的自由战士,崇拜泰戈尔式的人道博爱,崇拜哈代式的反抗悲观的勇敢。其中心线索是性灵的追求,更多体现了“布尔乔亚”的色彩。五四文坛上崇拜的英雄也几乎都是外国思想文化领域中的英杰。这种英雄崇拜导致了某些现代思想和英雄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汉画像中有许多以英雄神话为主题的图像,以不同的叙事模式描绘出多彩的英雄世界,隐喻着汉代人对于英雄的信仰。试从汉画像图像叙事对于空间与时间的不同处理方法入手,分析其英雄神话图像不同叙事模式中的表现手法,从而探寻汉画像英雄神话图像所创设出空间的独特文化意义,进而建构出汉代人英雄崇拜的独特精神情感。  相似文献   

9.
在每一个人年轻时,都会有很多诸如让生命变得有意义、让生命充满光辉的信念,但随着岁月流转,这些信念大多在中年冷漠的人生观里丧失殆尽。但于我而言,至少还有一样留存了下来,并和从前一样明亮,一样令我感到充实和满足,那就是对英雄的毫无顾忌的崇拜。我赞同维多利亚·卡莱尔(Victorian Carlyle)的观点,在这样一个质疑一切和贬低一切的时代,我们应该重新在伟人们的神殿前点亮崇敬的蜡烛,就像米兰多拉曾这样来敬奉柏拉图的画像一样。  相似文献   

10.
从图腾崇拜到英雄崇拜--论图腾崇拜的起源、发展与衰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晓靖 《天中学刊》2002,17(4):79-81
图腾崇拜是人类所有民族早期普遍存在的一种最初的崇拜信仰,并由此导致许多特殊的习俗。图腾崇拜产生于人们对某种动物行为和植物作用的神秘感和领带感,崇拜的图腾纷繁多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由自然的奴隶开始变为自然的主人,在自然面前,人并不是绝对的弱小,英雄人物征服自己已成为可能,于是对英雄的崇拜与日俱增,图滕崇拜就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1.
李白和杜甫的赠内诗,由于两人人生经历、思维方式、个性禀赋及所处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在主旨内容、情感抒发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李白赠内诗内涵比较丰富,情感变化跳动,抒情直接坦率;杜甫赠内诗内涵较为单一,情感恒定稳固,抒情曲折委婉。  相似文献   

12.
杜甫对李白的叙写主要有三类,正是这三类描写,刻画了全方位的李白形象。在整个唐代,也只有杜甫这般细致描摹出了李白姿态,这最早同时也是最真实的描绘,于后人认识李白,具有非凡之意义。社甫对李白诗歌的推崇,也正是体现了南北文化合流在李白身上的体现,奏出了真正的盛唐之音。可以说,杜甫叙写李白,在树立了李白形象及诗坛地位的同时,也问接确立了李杜的并列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与《唐代文学史》等都认为李杜并称是在唐元和年间。依据李、杜诗集和《全唐诗》等可见 ,杜甫生前已为时所重 ,李杜时代已称李杜  相似文献   

14.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坛的两颗巨星,他们的交往和友谊历来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天宝三年(744)春末夏初,两人相会于洛阳,之后又到汴州、大梁、宋中和鲁郡一带游历,很快活地度过一段“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情深似海的生活,被传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和杜甫在天宝十二、三年间又相见于长安。这不仅为李白三入长安的发现所推断,而且从他们的诗歌当中也能够得到比较可信的证明。  相似文献   

15.
李白、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两座丰碑,这两座丰碑的树立首功当推韩愈。旧来对韩愈论李、杜的讨论,囿于《旧唐书.杜甫传》提出的所谓“李杜优劣论”,仅定位于韩愈于李、杜不分先后优劣。通过对这一曲解的辨证,可以纠正前人对韩愈论李、杜名篇《调张籍》内容的误解及编年错误,揭示韩愈论李、杜意在提倡学习李、杜诗充分反映社会现实,以变革大历以来回避现实而少意气的优游和平诗风的要旨,以及韩愈奠定后世以李、杜诗为典范的诗学传统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6.
苏颋入蜀考     
苏颋是初盛唐之交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与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他先后两次入蜀。首次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春入蜀,于本年秋冬之际返回长安。第二次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夏入蜀,于次年秋冬之际返回长安。两次入蜀路线大致相同,皆由长安向西到宝鸡,再南向汉中入广元进入蜀中。  相似文献   

17.
李白、杜甫诗歌各有千秋,艺术价值难分上下,艺术比较难度较大。本文另选角度,从李白、杜甫主体理想的差异,对其社会政治理想进行比较和衡量,以论证杜甫诗歌中包含的人文关怀及李白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8.
徐岩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1):15-17
在21世纪这一创新时代,培养和集聚创新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竞争战略的核心举措。而创新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人格,创新人格具有多维价值取向。因此,研究创新人格的价值取向对促进社会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杜甫与同时代诗人多有交往,并对他们十分推崇;同时代人对杜诗却很少称许,并有奚落与嘲笑;中唐韩愈、白居易、元稹对杜诗作很高评价后,多数唐人仍不重视杜诗,其集中表现就是今存唐人的十种唐诗选本,仅有韦庄《又玄集》选杜诗七首,而且都算不上杜诗的上乘之作。多数唐人轻视杜诗,既有社会原因,也有诗歌发展本身的原因,既为杜诗内容所决定,也为杜诗的艺术特色所决定。  相似文献   

20.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风格的最主要特点,杜诗浓烈的批判意识,拉近了与劳苦大众的距离,增强了反映现实的力度和深度,使诗思更加沉郁,也使作者的个性特点愈加突出,人格与诗格统一,顿挫里显精神,沉郁中见风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