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做多年后,都会有几篇说得过去的稿件.但回头看的时候,记得住的往往是报道过程中的过失. 我经常回想的是早年一个报道的过失.那是1992年,我去胶东一个渔业公司采访,当时尽管水产业发达,但一部分企业意识到转型的必要——他们也有资本这样做.这家公司引进的多是工业创新和深加工项目,我觉得事实不错,就写了一个企业创新的稿件,也很顺利见报了.  相似文献   

2.
这次我们对奥运会的宣传报道工作,做得也是十分出色的,我对我们这次去巴塞罗那采访记者的工作热情、干劲和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感触很深,也很受感动。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些记者外语不行,怎么办?靠他们的钻劲,刻苦、去跑、去搜集,然后写稿,发稿,真是辛苦。每天伙食费又不多,想吃顿舒服的饭都不行。尽管如此,活儿干的还是真棒。所以,我要特别感谢天津磁性材料厂的总经理林永宁,他们不但出钱为记者们接风,给记者们送上矿泉磁水器,还拿出10万元奖励前方记者。今天上午我遇到北辰集团总经理,他表示要出20万元奖励,我准备凑足50万元。这次我回来后,听到人们对这次报道的反映都很  相似文献   

3.
从记者QQ群开始 中國记者:在创办蓝鲸之前,您曾经是一名资深的财经记者.能否谈谈您的职业生涯与创业历程? 李武:我曾经是学体育的,一直想做体育记者,但后来阴差阳错地进入一家财经报纸从事财经报道.2008年,来到搜狐财经继续从事财经领域的调查报道. 在搜狐财经的日子里,我下了很大功夫做调查报道,也挖出过很有价值的独家新闻.但有段时间,我感觉做媒体一眼就能看到头,有些厌倦了.正好2010年搜狐送我去清华管理学院进修EMBA媒体班,我干脆辞职和班上同学一起组建公司,专门承接经管学院的活动.这是我的第一次创业.  相似文献   

4.
"外面温度很低,大家相聚很暖,观点交汇很融".由新华社天津分社、天津市记协、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中国记者》天津读者座谈会于2011年12月16日召开.会场设在新华社天津分社多功能厅,天津二十多家新闻媒体代表和《中国记者》一行欢聚一堂.与会代表们一见如故,大厅内春风拂面,俨然没有了冬日的寒冷.天津《大港石油报》社长得知此次座谈会的召开,驱车一个半小时赶来参加.  相似文献   

5.
安保开口:"我是哑巴" 2010年2月1日上午,天津某运业有限公司一位副调度员驾车恶意撞人,导致10人死亡10人受伤.当天,记者采访了事发现场、医院及伤员后,到该运业公司采访,遭到保安人员的阻拦未能进入院内.  相似文献   

6.
机缘巧合,今年元旦刚过,同文汇报记者郑重一起去了趟北京,老先生是去采访,我算是陪同. 原本郑重是计划一人北上的,在电话里用多年未改的宿县口音朗朗地告诉我,他自己订张火车票,晃晃荡荡一夜就到北京,再顺着火车站兜兜走走,就到了住地,很便当.  相似文献   

7.
多懂点实际     
上海电影演员又是作家的黄宗英,千里迢迢跑到广东深圳去担任蛇口一家公司的副经理。上任以来,为筹建公司,聘请人员,开展业务,真忙得不亦乐乎。她在对解放日报记者谈话中说:“我当经理不是为了体验生活方便,不是为改行,而是多一行。”到经济特区去“多一行”,这件事很有意思。我由此联想到: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8.
我觉得我们记者除了要跑先进地区、先进单位外,还应该到后进地区、后进单位去看看,这对记者开阔视野,研究问题,提高工作水平,搞好报道,大有好处。最近,我在一些省份跑了一些后进地区,那里很少有记者去,而那里的干部和群众很欢迎记者去。  相似文献   

9.
被采访对象拒绝接受采访是很让记者感到不安的.往常碰到这种情况,我的态度是:如果不是编辑部指定我要去完成的任务,也就罢了.但对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金瑞华则另当别论,尽管开始他以种种  相似文献   

10.
1997年3月的一天,白宫特工处给我打电话,让找去白宫老行政楼办理记者证。我特别兴奋,因为申请到白宫记者证很不容易,很多在华盛顿工作过三四年的中国记者部拿不到这张小牌牌.而我当时则是刚到美国两个月。有了它就可以经常出入白宫了。 渐渐地,我了解了白宫新闻厅里的许多故事。  相似文献   

11.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采访是记者的生活.”这话很有道理,既道出了记者生活的特点,又反映出采访的本质特征. 我采写过一篇《上海老乡》的通讯.这篇通讯就是在兰州附近一个小站月台上候车时发现的线索,在火车上完成采访的.当时,我准备乘火车向西到酒泉去,在月台上遇到了也在候车的某部王政委。“听口音,是江浙一带人吧?”我问.“怎么说呢?算半个祁连半个上海吧!”他把半个说得挺重.“这怎讲?”我很好奇地问.“我喝了十多年黄浦江的水,又喝了十来年祁连山的水.所以,我既是上海人,又是祁连山人.”他一字一板说得很认真.“照你这么说,我也可以称是半个上海人了.”我接上说.“噢!!”他脸上显出很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12.
2017年两会,记者们的采访武器又升级了.随着采访两会的记者人数逐年攀升,“新闻界军备竞赛”也在升级.我很佩服同行们的努力,也期待花样翻新的高科技装备使两会报道更具多样性和吸引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新闻业来说,重要的永远是报道本身,而不是拿什么去做报道.两会报道需要探讨的是国计民生议题,不是边边角角的花絮.两会也不是新设备博览会,而那些看上去酷炫的装备在其所在行业也并不新了.对记者的装备津津乐道,跟只关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服饰鞋帽有什么区别呢?都是离题万里了. 我始终很好奇,用上了“神器”的记者生产了哪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新闻产品?今年两会印象深刻的一些有趣的产品,看上去靠的是创意,辅之以一定的新技术手段,还真看不出跟新潮装备有什么关联. 两会对记者的考验之一在于,在一个很多声音交织、很多媒体紧盯的场合,去掏出代表委员对真问题的真知灼见.“钢铁侠”也许一次性采集到了丰富的素材,但设备终究是载体,职业记者拼的还是新闻眼,是如何在庞杂的信息中找出独家视角的新闻.  相似文献   

13.
前段时间,天津媒体圈中有人感慨:咱天津又“火”了,哪儿又有消防车,准是又发生火灾了.在我看来,这话绝不该出自记者之口.记者,在发声之前必须仔细思考.且昕我唠叨几句. 首先,若你是一个“新兵”,该懂得一个常识,不是在马路上看到闪着警灯、响着警报的消防车就意味着哪里起火了,因为消防队还承担着交通事故、燃气泄漏等大量抢险救援任务.要是去过消防队,你该知道并不是所有消防车都是用来救火的,云梯消防车出动可能意味着有高空救援任务;抢险救援消防车出动可能意味着有交通事故、水上救援任务……当然你可能不知道,很多地方消防队火警之外的处警比例已经远超火警.  相似文献   

14.
每年的中秋节前,我总要去看望一次恩师于冠西.去年9月中旬,我到浙医一院看望他,他在床前和我谈起了家常,其中一段语重心长的话,竟成了我跟他相识51年来,他对我的最后教诲.他说:"当一个记者不难,做个好记者却不容易,要坚持一辈子做一个好(人)记者就更加难了.徐永辉,你事业心很强,从一个普通的青年工人,经过党组织多年的教育,成为群众所熟悉的记者,凭这一点,就很不容易了."当我在床前聆听他这段教诲时,心中十分明白,恩师不仅是在鼓励我,而是要我更加珍惜党对我的培养和教育,要我坚持做一辈子好人,当好记者,心中要装有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5.
同志们: 今天我很荣幸地来参加天津图书馆九十周年庆典,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文化部向天津图书馆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天津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表示亲切的问候. 天津图书馆是我国建立较早,历史悠久的公共图书馆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马跃老师,可以说您是从1998年开始涉足主持行业的,至今也近20年的时间了.据了解,您学生时代的梦想是音乐,但后来又从事了主持工作,现在看来,主持人工作对您的人生有什么样的不同意义呢? 马跃:您好,很高兴得到贵刊的采访!我小时候的梦想的确是长大从事音乐,那时候认为音乐很神圣、很神奇,但我第一次接触到主持人这个行业时,对这个行业同时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但现在我也没有放弃音乐爱好,空闲时候也会哼上几曲,弹弹吉他,享受音乐带给我的惬意.我认为主持和音乐有相通的地方,比如说搞音乐是服务大众的,主持工作也是服务大众的.要说主持工作对我人生的意义,那就是主持带给我了更多的快乐,使我人生更具有意义.因为你从心底喜欢这一份职业,所以你就有很高的热情,也会去刻苦学习,去不断地实践,充实自己、提升自己,以扎实的功底及专业技能不断地推动节目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报纸的宣传质量要‘上’去,记者要‘下’去。只要记者扎扎实实地蹲下去,报道质量就必然会上去。”这话是很有道理的。然而我觉得,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如何,又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离开了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即使人下去了,也未必就一定能使报道质量上去。诚然,县市报记者中的多数是积极努力的,工作中创造了不少成绩。可是,无庸讳言,也确有一些记者怕  相似文献   

18.
《声屏世界》2008,(9):21-21
中国有句俗话叫“眼见为实”,但对于新闻记者来说,“眼见”未必为“实”。我们经常很自信,因为我们从不怀疑自己的眼睛;我们经常很决断,因为我们从不怀疑自己的直觉。可我们有时过于依赖自己的眼睛,而很少用耳朵去听,用大脑去辨别,用心灵去探索。常常听到一些记者无辜地辩白:“人家就是这样告诉我的”,“我看到那个地方就是那样”……每次听到这些,我不由得从心底里泛起一阵寒意,因为他们忘却了记者的根本——质疑。  相似文献   

19.
说点心里话     
魏武 《青年记者》2012,(15):9-10
《青年记者》编辑部约我写点东西,主题是"过来人的心里话——老记者的忠告",很痛快便答应了,因为感觉这个题目出得好.进报社已近30年,也算是个老记者了,回首记者生涯,经验不多,教训不少,"忠告"不敢当,"心里话"倒是很想说说,算是与诸年轻记者共勉.按时下流行,我总结出三个关键词:敬畏、激情、学习.  相似文献   

20.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