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部博极群书,独创新见的诗话作品,《扪虱新话》问世之后很少被当时的学术界所关注。后世对《扪虱新话》的关注散见于各类著述当中,并且仅仅局限于平面化的叙述,少有深层次的论述。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扪虱新话》及其作者大肆诋毁并且评价极低,从而影响了后人对《扪虱新话》的正确评判。因而理清《扪虱新话》的作者生平,系统地评价其学术价值,必将对福建古代地方文学的深入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扪虱新话》提出了诗文互通的诗体观,并以"韵胜"、"格高"作为诗歌评价的标准,在审美境界上主张由人工之美至天工之美。  相似文献   

3.
语文阅读既要走进文本。又要走出文本。南宋学者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相似文献   

4.
周英 《考试周刊》2007,(15):103
宋代史学家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  相似文献   

5.
宋代陆善《扪虱新话》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小故事。苏轼任职杭州通判,停留京口,有官妓郑容、高莹侍宴款待他,席间请求苏轼解决一个问题,苏轼当即答应了请求,但等到苏轼乘船离开京口时,还没有传讯办妥,歌妓赶来复言请求,苏轼即刻挥毫赋《减字木兰花》一首:  相似文献   

6.
一、“出入”之说与教师的主导性 中学语文课文教学,既要指导学生入乎课文之内,又要引导学生出乎课文之外。南宋文人陈善首倡“出入”之说,他在《扪虱新话》中说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人,终当求所以出。”近代学者王国维亦倡“出入”之说,他在《人间词话》中说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相似文献   

7.
《扪虱新话》为宋人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其论文论诗,以宗经、崇圣、明道为原则,以气韵、古人旨趣为归依,讲求有法而不拘于法,持论较为圆融通达.其所论,虽大抵为网罗各家之说,间以一家之言出之,亦未形成较为完备的文论体系,但其所透露出的观念,却为我们考察宋代文学观,提供了一个非常便利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扪虱新话》中有这样一段记述:“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我认为古人这句话对文言文教学极其有用。我这里说的“入”就是紧扣教材、深入讲析;这里的“出”就是据文悟...  相似文献   

9.
一、知识导引什么是题材?题材就是经过作者选择、提炼后写到作品中去的素材,是文章用以体现主题的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我们平时遇到的、听到的、见到的人或事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写作素材。宋代学者陈善在《扪虱新话》里说:“不使事,难于立意。”确实,不选用材料又如何来表现主题呢?假如没有充实的材料,文章的内容就显得空洞,就无法有力地表达文章的中心。  相似文献   

10.
李桂林 《现代语文》2008,(6):108-10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段话道出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见解,指出了观察、积累对创作的重要性,真可谓一语中的。南宋陈善在著名的《扪虱新话》中也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唯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相似文献   

11.
"剪灯二种",即瞿佑的《剪灯新话》、李昌祺的《剪灯余话》,是唐传奇与《聊斋志异》两座文言小说艺术顶峰之间的桥梁,本文就这一作用谈谈其对文言小说在题材与写法方面的影响。因为《剪灯余话》是《剪灯新话》的效颦之作,《聊斋志异》是文言小说的颠峰之作,所以本文重点讨论《剪灯新话》对《聊斋志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富于情感,对生活充满热爱、激情和幻想。中学生的美感在小学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并具有自身的特点。但中学生善于“移情”,容易产生情感泛化,易“入”难“出”,缺乏情感控制能力。南宋学者陈善在《扪虱新话》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  相似文献   

13.
扪虱之风雅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几个风雅,甚至是大风雅,今天的人不但不熟悉,甚至可能觉得恶心。这几个风雅包括扪虱、负暄、围炉、纳凉等。这里且把"扪虱"也当作一个传统文化来说说。在人类没有出现以前及以后,虱子、老鼠一类的老老祖先,都活得很绚烂。在身上抓虱子的人,倒可能是风雅君子。虱子作为人的文化装点着人类,从先秦的《列子》、汉朝的《淮南子》《风俗通义》,到最讲究美与哲学的《世说新语》时代、《晋书》时代,虱子竟然是文士的坟典、武士的侠义。  相似文献   

14.
宋代史学家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入知出,则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告诉我们,读书应该分两步走,先是要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意旨,然后又要走出文本,对作者的意旨进行阐发或批判。同时这两步是统一的,“入”是“出”的基础,“出”是“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山中一夕话》中署名为"一衲道人"的《醒迷论》与明代著作《鸳渚志余雪窗谈异》、《绣谷春容》、《国色天香》、《胡氏粹编》中《游览粹编》、《燕居笔记》(林近阳增编本)、《士商类要》逐字比较,并予以分析,证明《山中一夕话》中所收《醒迷论》非屠隆所作,是笑笑先生徐渭"增其清新、删其陈腐"改编而成。各版本所收《醒迷论》以《鸳渚志余雪窗谈异》为最早,《绣谷春容》《国色天香》《游览粹编》《山中一夕话》同时流行传抄,均抄自《鸳渚志余雪窗谈异》。《燕居笔记》《士商类要》抄自《山中一夕话》。  相似文献   

16.
在中朝交流的历史长河中,朝鲜汉文学创作往往与中国古典文学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金时习传奇集《金鳌新话》便是其中之一。当前学界大都关注瞿佑《剪灯新话》对《金鳌新话》的影响及金时习对《剪灯新话》的模仿,却忽略了《金鳌新话》独具的民族性特征和独立的文学价值。如果以《金鳌新话》为例,分析了朝鲜传奇文学接受中国影响的自觉性及朝鲜传奇文学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7.
古人论读书     
△人不读书,其犹夜行;二毛之叟,不如白面书生。(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宋·陈善《扪虱新语》) △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了,又须识  相似文献   

18.
张群 《丹东师专学报》2010,(2):F0002-F0002,F0003
由何新文、路成文教授合作整理的《历代赋话校证》(附《复小斋赋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以下简称《校证》),是湖北大学何新文教授计划编辑的“历代赋话丛编”的第一种。《校证》以湖北省图书馆所藏清代乾隆五十三年复小斋刻本为底本,校以该书征引的有关文献的原文,并适当参考《携李遗书》中的《复小斋赋话》及香港何沛雄的《赋话六种》中的《历代赋话》,可以说是集众版本之精华和众家之大成。  相似文献   

19.
瞿佑(1347-1433),明初著名文人,在诗、词、诗论、小说等领域均有较高成就。其文言小说代表作《剪灯新话》是中国第一部禁毁小说,对明清两代的《剪灯余话》、《觅灯因话》、《聊斋志异》等均有深刻影响。此外,该书还漂洋过海,在日、韩、越诸国广泛传  相似文献   

20.
正书法创作所追求的最高美学境界,是神高韵远。其所谓神韵,或曰气韵,古往今来多有论述,南齐谢赫《古画品录》论画六法中将其列居首位。千百年来,无论文学、诗词、绘画、书法,也不论哪种文艺流派和主张,无不把它视为金科玉律。陈善《扪虱诗话》说:"文章以气韵为主,气韵不足,虽有词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