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究竟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呢?下面是我对作文教学的现状所作的一些分析与思考,希望能对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是大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针对高等学校学生作文目前存在的学做兴趣缺乏,内容空洞、干瘪、抄袭现象严重,只看分数、忽视评改等现状,提出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做欲望,读写结合、正确引导,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堂上练和课外练相结合,作文提倡学生互评互改,自评自改等教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要想学生写出出彩的作文,就必须把生活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生活,体验生活,了解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好作文。笔者对学生作文进行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要改革作文教学,正确把握作文教学与学生年龄的关系是前提,怎样把握这关系,即关口怎样把、关节怎么通、关键怎么抓、关碍怎么搬,是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秦莺漪 《考试周刊》2011,(21):41-41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期以来制约语文教学成效提升的重要难题。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改革工作应当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要紧密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以新课程理念作为改革与创新的引领,改变以往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手段,切实提升作文教学成效。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初中作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开展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每逢高考结束之后,网络上总会掀起一场有关高考作文评价的讨论,更有参与阅卷的老师细叙如何在误差20分的情况下挽救了一篇“满分作文”.如此种种,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小学生考场作文的评价不也有着相类似的情景吗?——常以范文为标准,盲目拔高要求或制定几种作文的框框为评介依据。这种所谓标准式的观念,必然促使作文教学出现保守化及公式化,极不利小学生作文个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罗晓畅 《考试周刊》2009,(38):70-70
一 我侄女读初二,一次段考中她的语文成绩为八十九分,这让我很惊喜,同时又有几分不相信,因为她的语文成绩不好,特别是作文,半天也逼不出一个字来。我拿出她的试卷查看,作文满分是四十分,而她的作文成绩是三十九分。我看了一下作文内容很好,中心明确,立意新颖,行文流畅,与她平日的作文练习简直是天壤之别。于是我问她作文得高分的秘诀,她悄悄地不好意思地说:“考试前两个星期拼命背十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一般八几不离十!而我这次运气特别好,连作文题目也跟我背的一篇作文一样。我背的作文都是从《优秀作文选》、《精选作文集》里精挑细选出来的,能不得高分吗?”我哭笑不得,难怪她的书桌上有那么多的作文书。天真的侄女最后还加上一句:“我们班上好多同学都背作文来参加考试!”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作文教学出现了一些值得老师深思的问题:一说到作文,很多学生反映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作文教学偏离了课标?  相似文献   

9.
笔者发现近年来,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作文难写已经成为多数初中学生的共识。许多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不知如何下笔,写出的作文存在词不达意、错字成堆、语句不通、标点混乱等诸多问题。出现这种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初中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不够重视,学生缺乏基本的写作训练。许多初中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盲目性、随意性极大,想到什么就教什么,没有一个系统的写作训练;或者临场写作文,随便出一个作文题让学生写,写完后又不能及时的批改、讲评。教师自身能力水平有限,阅读的书不多,知识储备不够丰厚,指导学生写作时力不从心;二是大部分学生存在认识偏差,对写作不够重视,认为作文不需要下苦功。因为平时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因此到写作文时不知如何下笔,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学生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缺乏优美的词句的积累,写起作文来必然语言平淡无味,词不达意。  相似文献   

10.
<正>很多语文教师都感慨,每次布置学生写作文,学生们都要叫苦连天,即便是给两三天的时间甚至是一周的时间,学生们交作文时也都是拖拖拉拉的。于是有的教师干脆利用单元测验的机会让学生写作文,这样,作文终于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收齐了。面对这样的局面,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该怎么办?一、作文训练的范围与内容的确定要贴近学生生活很多学生怕写作文,表现在一看到作文题就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写什么。学生无话可写,无感可发,究其  相似文献   

11.
初中阶段学生的写作水平既是学习成绩的表现也反映了语文素养。写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然而,不少初中生一提作文就头疼,究其原因,是不善于从生活中撷取内容进行合理表达,教师的作文教学方法与学生生活相去较远。探究贴近初中生生活的作文教学策略,有必要从现象入手,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有一句顺口溜,颇能说明学生作文的现状:"作文难,难作文,下笔无言难成文;头儿空,肚儿空,空来空去空对空。"是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改变学生作文难的现状,丰富作文内容是根本。一、在观察中发现,学会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教学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初中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同时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存在抄袭参考书、学生写作缺乏真情实感以及学生的表达能力普遍较差的现象。针对这样的作文现状,发现从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引导学生正确利用好作文参考书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三方面入手,可以全面地改进作文教学模式,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一、现状与病因探究 目前,中学生写作视野狭窄,作文立意不高、材料贫乏、无话可说,写出的文章内容空洞,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一开始的作文片段,到现在每年大约十余篇的学生作文发表.在一点一滴里,在不知不觉中.我辅导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了作品100篇。有时,我会把这些作品拿出来翻翻,心里会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  相似文献   

16.
郑义亭 《学语文》2007,(5):53-53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作文教学历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如何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写出高质量作文,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或办法,是高中毕业班议论文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作文是语文中的重头戏,作文水平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新课程要求学生通过作文来反映生活,发表见解。然而,学生作文中却存在着言之无物,言之无我,言之无文几方面的问题。思考中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我以为原因有三。第一,远离生活。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校园无闲事,家庭有新闻,社会多热点,值得思考或者是众说纷纭的话题还是很多的。然而,学生们不能从自己对生活的积淀和感悟出发为文,却往往胡编乱造,或寻章摘句,缺乏时代的印记。谈失败,言必爱迪生、居里夫人的发明、发现;说勤学,不外乎头悬梁、锥刺骨,凿壁透光,少年壮志。远离了真实的人生和社会的文章,自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逃避自我。“我”是文章的灵魂,没有“我”的文章就是没有灵魂的文章。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又何谈作文的灵魂?我们的作文训练,多类型化的整体作文,少个性化的片断练笔。这就使得学生在作文时,不是把它看作发表见解的好机会。这样的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无我之情,必然使文章没有真情实感;无我之思,必然使文章没有真知灼见。第三,读写分离。学生文章言之无文的原因是什么?我以为主要原因是他们日常过多偏重于作文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忽视了对课外书刊的阅读和理解。我们知道,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着落,但现实的情况是读写分离,技巧至上,读不得法,写无蓝本。就读而言,学生几乎不读课外书。作家莫言曾说:“我感到,一个人如果不能在青少年时期获得一种对语言的感觉,只怕一辈子都很难写出漂亮的文章。”所以,要使学生言之有文,就必须让他们多读多悟,不断地从前人和大家的作品中汲取丰厚的营养。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要使他们的文章成为“有物”之文,“有我”之文,“有文”之文,我以为需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相似文献   

18.
陶成生 《现代语文》2002,(10):12-14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之后,社会生活异彩纷呈,汉语词(语)汇也不断地发展、变化,呈现出瞬息万变的特点,几乎每隔数年,就会有一批词语成为社会流行语——一些旧词逐渐被赋予新的含义,出现许多新造词语,港台词语、外来词语大量渗入以及市井俚语俗语的活跃等等。而今一些社会流行语又通过影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开始逐步走入学生的生活,在学生的作文、周记、日记中经常发现这样的语言。  相似文献   

19.
20.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但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害怕作文,一到作文课就唉声叹气,一提笔就抓耳挠腮。私下里,学生都管作文叫“榨文”,管作文课叫“黑暗80分”。为什么作文会让学生如此害怕?我想这与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是有联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