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性"二次伤害"是在大众传播语境下探讨的。近几年,随着我国公民维权意识和媒介批评、新闻伦理等的发展,传播中产生的伤害愈发引起各方关注。本文从传统职业记者和民间记者各自的特点出发,结合具体的新闻事件探讨隐性"二次伤害"的表现和特点和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对症下药",将大众传播中的隐性"二次伤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2.
"把关人"理论,表明新闻在"媒介的门口"有着被选中或被抛弃的命运.其实,在记者采写中,把关行为就已经发生了.记者收集新闻事实的过程就是一个选择新闻事实的过程.通过几次过滤,媒体把能够对社会产生实际影响的事实信息输入传播领域.  相似文献   

3.
今天,我们生活在由各种大众媒介编织成的信息时空之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媒介的影响,有些影响是明显的,而有些影响则是潜在的.儿童虽然尚未成年,但也不是与世隔绝的,他们也受到了媒介的影响,由于他们不具备信息甄别能力,有时反而更容易受到伤害.现简要地列举一下媒介对儿童的伤害情况.  相似文献   

4.
海伦·托马斯,驻白宫时间最长的记者,今年90岁了.6月7日,这位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宣布退休. 这不是一次光荣的功成身退,而是在如潮的谴贵声中被迫辞职.她那先后让十位总统领教过的"刀子似的舌头",最后竟伤害了自己.  相似文献   

5.
在大众媒介纺织成的信息时空里,每个人都别无选择地浸润其中,不谙世事的儿童也不能幸免。过早地接触媒介,对儿童的成长来说,有利有弊。好处是可以较早地借助媒介之手探寻求知的民办;坏处在于,媒介的双刃剑会无意中伤害到不设防的儿童。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媒介是怎样伤害儿童的。  相似文献   

6.
儿童电影的儿童媒介属性,为我们认识儿童电影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传播学界明确了儿童电影的儿童媒介身份,却很少对其作理论阐述与实证研究.本文在儿童媒介视阈中,提出"媒介童年"概念,对儿童电影与儿童文学、儿童电视的媒介特性进行比较,并探讨如何利用儿童电影开展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丰富对儿童电影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民生新闻报道中的媒介冷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对当事人带来巨大的伤害,败坏了社会风气。本文以深圳宝安区入室强奸案为例,分析一些媒介在民生新闻报道中看重经济利益,抛弃社会责任,导致媒介权力"越位"与"滥用",媒介利用规则的模糊性,侵权报道行为呈现很强的隐蔽性,缺乏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对新闻当事人私人空间的公众化形成媒介新闻报道中的冷暴力,应强化媒介监管,深入规范媒介行为。  相似文献   

8.
王欣怡 《东南传播》2021,(3):119-124
新媒介环境下,儿童在社会化进程中遭遇信息需求被边缘化、虚拟社会化超越现实社会化、以伪成人观念看待世界等困境,儿童与成人的界限愈加模糊.新媒介技术的出现实现了话语平权,儿童表达自我诉求的欲望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强烈,另一方面虚拟空间语境坍塌、儿童接收着无差别且碎片化的信息,影响着价值观的塑造和现实中的行为模式.社会环境高度媒介化、媒介空间消费主义盛行、成人话语霸权以及"成人儿童化"的反向建构皆成为儿童角色异化的根源.童年文化问题比以往更为复杂.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重构童年文化的几种路径:培养儿童正确的媒介观、转变成人话语体系、更新儿童文化表现手法等以维护儿童的现实社会化秩序.  相似文献   

9.
宋桂花 《新闻知识》2012,(12):28-29,81
媒体行为暴力往往因其对当事人或涉事者等实施的一种不当的僭越或侵权行为,而对其造成身心伤害。媒体行为暴力的主要表现及危害有四种:揭伤疤式采访造成的"二次伤害",频繁采访对当事人的人身侵扰,制造舆论暴力令当事人陷于尴尬,镜头暴力对人格的践踏与侮辱。本文力图从三个维度探究防止媒体行为暴力的策略,即强化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和积极建构媒介批评机制,以期构建和谐的媒体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媒介品牌建设任重道远《今日美国》资深记者凯文·曼尼( kevin Maney)曾大胆预测:21世纪的媒介品牌将成为激烈的战场.媒介市场竞争逐渐成为媒介品牌的较量.但是,中国传媒界并没有高度重视媒介品牌建设,以致中国传媒或名牌栏目遭抢注事件频频发生,报道屡见不鲜.据2004年6月1 8日《市场报》报道:央视的"大风车"被抢注在儿童食品、服装、玩具上;"东方之子""焦点访谈"被抢注在白酒上.据2007年中国商标与产业经济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商标与产业经济蓝皮书》显示:中国内地2700多份报纸中,为自己的报纸名称进行商标注册的仅为11.92%,有将近9成的报纸并没有进行商标保护.而全国8500家期刊中,注册率也仅为18%①.媒介品牌被恶意抢注,品牌建设警钟长鸣.  相似文献   

11.
一、媒介融合对新闻写作的影响 (一)对记者的影响.著名记者范长江有"长江一支笔,胜过百万兵"的美誉.在传统新闻时代,文字是最重要的新闻载体,"笔杆子"是记者唯一的武器.而今,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能记者"也有了新的含义:其一,熟练掌握各种新媒体技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  相似文献   

12.
据《中国城市儿童网络安全研究报告》显示:在幼儿园时期(3—6 岁),儿童对手机的接触率为91.8%, 平板电脑的接触率为83.4%,电脑的接触率为80.6%. 小学中年级(9—10岁),儿童的媒介使用行为迅速拓展到各种媒介产品的应用, 初步发展到和成人使用行为相差不多的 "小用户".初中(13—14岁)时期,他们不再只是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和使用者,还成为传播者、创造者,数字化技能在很多方面都超过父母.  相似文献   

13.
新闻工作者在调查一些涉及公共利益的丑闻和舞弊行为时,会用到一些特殊的手段。这种情形之下,公众心里对于记者的行为是默许的,甚至鼓励的。某种程度上,记者还成了公众心目中不惧邪恶的英雄。在《世界新闻报》历史上,也有过这样的行为,正如其停刊号在回顾该报100多年的历史时,刊登了因其报道而被绳之以法的罪犯的照片。在这些照片旁边,它称自己从恋童癖者手中救出了多位儿童,  相似文献   

14.
傅怡南 《新闻实践》2009,(10):52-52
提到全民角色化,媒体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全民记者"和"全民网络警员".这些都是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带来的产物.它与如今多元化的媒介传播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传媒暴力主要指大众媒体对受众造成直接或者间接的、人格或行为的、身体上或者心理上伤害的行为,重点是传媒对于人们人格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以及这些由媒体所塑造的破坏性人格和侵犯性行为。在网络成为真正的大众媒介之后,传媒暴力的特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相互不断的竞争、依存和探索中,其传播方式和媒体格局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变化,媒介融合在世界范围内应运而生.媒介融合时代对记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掌握媒介融合工作的必备知识和相关经验,逐步转型为合格的"媒介融合记者"?  相似文献   

17.
如今,大众传媒已深入每个家庭,成为不可或缺的东西.而电视又是每个家庭接触最多的大众媒介,电视不仅仅是成人了解信息、娱乐的主要工具,也已经代替父母与伙伴成了许多孩子的主要伴侣.然而,任何媒介都是双刃剑,既惠及儿童,又可能对他们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18.
今年2月,孙道临向记者提出"受访收费"要求,再次掀起"受访收费"的大讨论。"受访收费"是一种市场交易行为,笔者认为它在我国产生原因是:1.禁止"受访收费"的法律与制度相对匮乏,形成法律"真空地带"。首先采访权并不是媒介和记者的法授权,不少人承认"受访收费"是对记者采访权的侵害,但法律上找不到反击依据。其次是信息公开制度没有建立,无法界定哪些是对记者无偿  相似文献   

19.
郑德梅 《青年记者》2017,(11):18-20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竞争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儿童成为新闻报道主体.这些儿童新闻经过自由畅通、多元互动、开放快捷、立体海量的各种新媒体报道,促进了全社会对儿童群体的了解与关注,促进了儿童的健康成长.但与此同时,很多新媒体儿童新闻传播中出现了伦理失范问题,对一些儿童产生了严重伤害.保护儿童权益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儿童新闻传播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树立规范的核心伦理理念,构建良好的儿童新闻传播机制,保护儿童权益.  相似文献   

20.
<新闻记者>杂志从2002年正式开设"媒介批评"专栏,对其专栏文章及相关的媒介批评文章进行研究,能总结、归纳出中国近几年媒介批评的基本情况.本文主要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2月<新闻记者>杂志上所有的"媒介批评"专栏文章,并着重分析在此期间所有具有媒介批评性质的文章,以期了解该刊媒介批评文章的数量和比例、作者情况和主题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