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西安城中村改造中涉及到三大群体:具有村籍的原住民、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蚁族、外来流动人口——农民工,在城中村改造中会产生不同的社会问题。应通过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解决城中村村民的社会保障、解决"蚁族"和外来流动人员的居住问题、完善城市规划管理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在校大学生是"蚁族"的潜在群体。他们对于"蚁族"的认识与思考将影响大学生群体的稳定性和未来就业的选择性。调研表明,大学生对"蚁族"拼搏精神的认同度较高,选择成为"蚁族"的被动性原因占主流。大学生对"蚁族"生存现状的担忧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取向。  相似文献   

3.
"蚁族"大学毕业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新兴弱势群体。应对"蚁族"大学毕业生群体的生存现状做出描述,分析"蚁族"现象的根源和成因,并以马克思主义为立足点研究对策,给予高度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蚁族"现象是社会目前的一个关注焦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对"蚁族"阅读与信息获取都息息相关,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对"蚁族"日常生活信息获取具有适切性,传统媒体也应发挥自身特性,二者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关注"蚁族"这一"分众"领域,进行分众传播。  相似文献   

5.
"蚁族"大学毕业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新兴弱势群体。应对"蚁族"大学毕业生群体的生存现状做出描述,分析"蚁族"现象的根源和成因,并以马克思主义为立足点研究对策,给予高度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蚁族”是我国社会变革大背景下孕育出的一个社会新底层弱势群体,“蚁族”犯罪虽不具有普遍性,却值得深思。国家应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均等的就业机会、积极推进高校教育改革。“蚁族”也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祛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实现遏制犯罪和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蚁族"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它牵涉到了教育公平、户籍改革、社会流动等一系列极具争议的社会议题。"蚁族"的出现,给社会、家庭、个人都带来极大的影响。通过观察"蚁族"就业遭遇的社会排斥的表现形式,研究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基于社会排斥理论,可以从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企业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高校改革教育制度和"蚁族"自身转变就业观念四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蚁族”就业之困及解决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蚁族"作为一个新生群体,其生存状态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热点。"蚁族"的现实处境,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就业现实之困。就业是民生之本,"蚁族"大学生身上,寄托着千百万个家庭的殷切希望,他们也是中国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做好"蚁族"的就业工作,提供多种路径选择,点亮他们未来前行的道路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9.
张国 《成才之路》2010,(31):I0013-I0013
天津大学学生王佳第一次见到"蚁族"这个词是在网上,她当时的感受是"震撼"。但在实地暗访了"蚁族"之后,她平静了。  相似文献   

10.
张杨  叶青  亓兰达  何银泉  屈勇 《文教资料》2011,(30):222-224
“蚁族”是一个由“80后”“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组成的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称其为“蚁族”,是因为他们和蚂蚁有许多相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南京“蚁族”的具体情况是:生活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思想情绪波动较大,挫折感、焦虑感等心理问题较为严重,且普遍不愿意与家人说明真实境况,与外界的交往主要靠互联网,并以此宣泄情绪。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劳动力市场转型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再加上我国就业形势变化、房价过高、大学生就业观念狭隘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在大城市中逐渐出现一个特殊的群体--"蚁族"."蚁族"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代称,近年来"蚁族"现象引起了各界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令人...  相似文献   

12.
"蚁族"是人们用来描述那些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毕业生的一个新名词。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以南京、成都两市310名"蚁族"为被试,发现"蚁族"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极低;"蚁族"群体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之间、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蚁族"群体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不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9.7%,但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王欢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55-156
一个以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低收入聚居群体(简称“蚁族”)的出现,折射出我国在教育体制、户籍管理制度、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及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作为“高知”“弱小”“聚居”的第四大弱势群体,以相对剥夺感强,生活满意度低、对网络技术的熟练应用及普遍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为特征,该群体成为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潜在威胁。试研究引导“蚁族”群体行动的策略,以期改善“蚁族”的现实状况,提高其满意度,进而降低其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廉思的报告文学新作《蚁族》,是一部具有时效性与现实性的佳作。本文主要从作品的思想性、揭示作用和现实意义方面给予评介。题材选取的独特性和现实性,记录生活的真实性和现场感,发掘问题的深刻性与前瞻性,是作品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高加林、孙少平、涂自强勾勒出1980年代以来乡村蚁族形象谱系及其奋斗史。当代乡村青年正经历从强者奋斗到向下的颓败和逆来顺受的甘心认命;他们的挣扎与时代高度偶合与同构。涂自强身上,浓缩一类乡村蚁族的命运,折射社会转折处的隐忧和时代前行之殇。涂自强式的运命,表明乡村青年在追求理想的路上,呈现打工化、蚁族化、飘浮无依的时代特征和群体面貌,这需要社会更多的关爱与帮助。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汉语流行语“蚁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蚁族"一词一跃成为网络及各大媒体中的流行语。"蚁族"一词的迅速传播,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并试图揭示语言变异与社会经济、心理特征之间存在着的密切关系,以期通过语言的变异看到时代变迁的痕迹与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从“蚁族”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毕业人数连年递增,就业难、就业水平低促成了“蚁族”的诞生。从“蚁族”的现实状况出发,探讨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国家政策保障,企业、家庭参与,学校教育引导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蚁族"现象的本质是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就业的问题。从理性人假设的角度来看,"蚁族"现象是"蚁族"为了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就业质量等经济收益和更多的教育收益、消费收益、心理收益和健康收益等非经济收益,主动选择在大城市就业的结果。减少"蚁族"现象的思路在于缩小城市发展差距、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地区间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从而吸引大学毕业生到中小城市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