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概述了中文词典中词条标音的规范化和《正词法》之间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一、关于双音节词条的标音;二、关于三音节词条的标音;三、关于四音节及其以上的多音节词条的标音;四、关于数字字母词的标音;五、关于专有名词的标音。文中主要列举了新词语、简称、数字字母词、专有名词等所遇到的标注问题,并指出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所存在的一些不足。指出运用汉语拼音拼写时应该着重遵循简明、易操作的原则,让人比较容易学习和掌握,同时能够适应语言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2.
《五体清文鉴》是一部成书于清乾隆时期的大型多语辞书,本文简要介绍辞书的成书过程及辞书中维吾尔文辞条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3.
乾隆皇帝及三世章嘉判定《首楞严经》并非伪经。乾隆皇帝选择《首楞严经》作一四体文的译制,有一种承自顺治、康熙、雍正各位此前清朝最高统治者对《首楞严经》关注及对其价值肯定的渊源。在乾隆翻译四体《首楞严经》前存有藏文本《首楞严经》,但散失不全。此外,《御制楞严经序》中所述四体合璧本《首楞严经》由汉文向其他语种转译,应当可信。  相似文献   

4.
《马桥词典》自出版发行起就受到国内文学、批评界的密切关注,然而关注的焦点始终围绕着主题、内容、文化等方面展开,文本所承载的形式——词典体却很少被人关注。文章主要借助词典体这一外壳,注重探讨《马桥词典》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空间。  相似文献   

5.
宏观结构是词典编纂的基础,决定着词典的总体编排框架.文章以现代双语专科词典编纂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汉英英汉武术词典》的宏观结构.指出篇幅体系、分类编排和多维检索构成了双语武术词典的有机整体,系统且全面地反映了双语专科词典编纂的原则和要求,但是人物编排欠科学和专业收录偏窄为词典留下了遗憾,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6.
《罗氏英语分类词典》《朗文多功能分类词典》和《朗文联想活用词典》是英语类义词典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之作。从编纂理据、词典体例、词典编纂技术和词典介质四个方面对三本词典进行对比研究,不仅能发现三者各自的特色,还可以总结和归纳出英语类义词典编纂在发展创新中的一些共同趋势,对汉语类义词典乃至汉、英双语类义词典的编纂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诸如《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已经有了大型计算机现代汉语语料库的今天,仍不能彻底从言语实际出发,以致产生了误收或漏收词语或义项、主副条或义项顺序颠倒及释义不当等问题。为此,必须强调"重源轻流"是辞书编纂的最高原则。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释义、义项、例证、搭配等方面对《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四个版本的变化发展进行对比分析,突出各版本词典更方便用户使用的特征,提示英语学习词典编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释义、义项、例证、搭配等方面对《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四个版本的变化发展进行对比分析,突出各版本词典更方便用户使用的特征,提示英语学习词典编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重点探讨了编纂《英汉跨文化交际学词典》的必要性。必要性体现在:跨文化交际学教学与科研的要求、专科词典的不可替代性、辞书国际化的要求、术语译名规范化的要求。最后就专科词典的编纂原则、收词、释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蒙古王公表传》的编纂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清朝一项重要文化建设工程。继乾隆朝编纂第一部汉文本《表传》之后,嘉庆、道光、咸丰等朝又相继续纂了四部《表传》。在续纂过程中,形成了它独特的修书机构、办事人员、编纂原则、修书体例与程序等。  相似文献   

12.
王明清是南宋重要的历史学家。其著述主要有《挥麈录》四卷、《挥麈后录》十一卷、《挥麈三录》三卷、《挥麈馀话》二卷、《玉照新志》六卷、《投辖录》一卷、《摭青杂说》一卷、《春娘传》一卷和《清林诗话》等。除《清林诗话》外,其余作品均保存到今天,成为文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3.
《舞赋》并非宋玉所作:一、除唐人无名氏所编类书《古文苑》之外,自战国晚期至清朝的文献典籍中,未见宋玉曾撰写《舞赋》的记载。且《古文苑》将《舞赋》作者题为宋玉,并未被后世学者所接受。二、《舞赋》记载的《激楚》、《结风》是汉代初年方才在楚地流行的舞曲,宋玉不可能是其创作者。三、《舞赋》所记载的"材人",亦称"才人",即宫中女官名,多为妃嫔的称号,最早设置于西汉汉文帝时期。因此,所谓宋玉《舞赋》,实为后汉傅毅《舞赋》的摘录。唐代类书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二书均将所收《舞赋》的作者题为傅毅,当确凿可信。而唐代总集《古文苑》成书时间较晚,其编者将所收《舞赋》作者题为宋玉,实为在传抄时失察而造成的讹误。  相似文献   

14.
关于韩愈故里和韩愈墓所在地的问题,历来都有分歧。通过对明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明嘉靖三十七年《河南通志》、清康熙九年《河南通志》、清康熙三十四年《河南通志》、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以及清乾隆四十九年《大清一统志》的梳理和分析,我们认为,韩愈是修武人,韩愈故里在修武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清乾隆四十九年《大清一统志》关于韩愈"河阳人"的含糊其辞的记载,缘于明侍郎耿裕成化二十一年《题韩家庄诗碑》的影响以及雍正至乾隆初年翰林五经博士继承权的纷争。但对于韩愈墓在孟县的记载,我们予以尊重,在此存疑。同时,对于历史上修武也有韩愈墓、韩氏祖茔而明清一统志、河南通志未予记载的状况,我们也持存疑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根据《益州名画录》、《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等画记以及历代诸家有关贯休罗汉画方面的资料,对贯休罗汉画像自唐五代至清朝在中日两国的流变情况进行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清代的江西出现了数量众多的文言小说集,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引起学界的注意。邹钟的《想当然耳》和李熙龄的《冰鉴斋见闻录》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两部。邹钟,江西安福人,生于1833年,卒于1890年,其《想当然耳》影响到《夜雨秋灯录》、《斯陶说林》等文言小说集的创作。李熙龄,江西南城人,生于1791年,卒于1868年,其《冰鉴斋见闻录》文笔简洁,有《阅微》遗风。  相似文献   

17.
清政权入关前,统治者出于当时政治、军事以及了解周围民族较为先进文化的实际需要,下令编译了有关统治经验、教训和军事方面的汉文、蒙古文文献。由此而产生了最早一批满文文献,进而又以本民族语言文字,甚至以满文、蒙古文、汉文等多种文字编纂出了本朝文献。由此,清代满文、蒙古文等民族文字文献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8.
“子”和“儿”作为重要的名词后缀,到现代汉语中虽然构词能力降低,但构词数量仍居首位。以宋代的《朱子语类》、《古尊宿语录》、《五灯会元》、《东京梦华录》、《梦梁录》等作为语料,着重考察了后缀“子”和“儿”在宋代的使用情况,并对这两个性质相似的名词后缀做了横向比较。  相似文献   

19.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根本社会制度,清历朝皇帝认为它是“国家之根本”。因此,由官方先后编纂了两部重要文献,分别命名为《八旗通志初集》和《钦定八旗通志》,两部文献既有关系,又有不同。因此,笔者利用有关档案文献、历史文献及学者研究成果,明确了清朝八旗制度方面的重要文献《八旗通志初集》之“初集”称谓的来历和产生的具体时间,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该称谓的产生与嘉庆年间成书的《钦定八旗通志》没有直接关系。再次,针对《钦定八旗通志》被称为是M《八旗通志初集》的续编或二编的看法,提出了两部《八旗通志》既有联系又是完全独立的两部文献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旗亭记》为乾隆年间文学家金兆燕所作,该传奇的文学艺术性和舞台效果,在当时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扬帅I盐运使卢见曾参与了修改工作,并且为其题写序言,从上海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发现了五种不同的版本。这五个版本的正文内容、编排体例以及眉评等都有不同,从对几个不同版本的比较分析可知,收藏于北图、标注“清乾隆二十四年卢氏雅雨堂刻本”的版本是最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