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往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之哲学基础的各种观点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已经不能适应“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潮流。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发展和建设当代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必须超越以往的旧观念,坚持实践存在论的哲学基础地位。实践存在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终极追求的高度的理论概括,只有从当代实践存在论视野审视和考察美学问题,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2.
张建玲 《天中学刊》2007,22(1):36-3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研究的当代旨趣,在于使中、西、马三种哲学形态实现内在会通,在于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在相关性,在于通过历史反思和理论建构而实现中华民族思想自我的重建,在于走出当代“中国化”问题研究的诸多误区并推动该问题研究向深层开掘。  相似文献   

3.
环境法典编纂需要在一定哲学观念的指引下实现规范体系化。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引发生态危机,世界范围内环境法的自然观经由“人类中心主义”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转变。中国传统生态哲学崇尚“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朱熹生态哲学融合儒释道生态思想,集中国传统生态哲学之大成,为中国特色环境法典编纂提供了正确的自然观选择。  相似文献   

4.
对于人类即将进入的“第二轴心期时代”,莱布尼茨的文化哲学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莱布尼茨是一个喜欢并善于调和与综合的哲学家。在莱布尼茨看来,世界文化是个多样性的整体,文化的他者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知识与科学是文化统一的有力杠杆,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化之一,它是欧洲文化的对手而非克星。因此,应当宽容平等地对待其他文化,文化各方不应是以哪一方压倒另一方而结束,而是通过各种力量的合理分配实现统一。人类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必然过程,前定和谐、多样性统一和最终完满是文化融合的基本环节。多样性统一的文化观念源于莱布尼茨一向的哲学主张。欧洲文化传统及当时的社会形势为莱布尼茨提供了思想的温床。个人的独特经历和学术趣味为莱布尼茨文化哲学提供了个案基础。作为莱布尼茨本体论基石的单子范畴,除了自然属性外,也具有伦理和文化属性。由单子所构成的多样性统一的世界,为莱布尼茨文化哲学的建构奠定了系统坚实的思想基础。今天,全球的一体化更需要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人类应学会像莱布尼茨那样对待他者文化,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也应对莱布尼茨的文化理想作出自己的回应。为了继续前进,“为了照亮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我们至少应有莱布尼茨那样的洞见、胸怀和信念。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转换和现代性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范式的转换是哲学创新和发展的实现形式。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转换和现代性追求,既以承认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存在为前提,又以"中国历史"向着"世界历史"的根本转换为背景,既是中国哲学面向世界、追求现代性的过程,更是中国哲学在各个民族的哲学逐渐融合为"当代世界的哲学"或"世界的一般哲学"的大潮中浴火重生的过程。实现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转换和现代性追求,必须以其对"哲学",包括"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及其现代性的充分理解和反思为前提,否则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必须以回归中国哲学范式及其原创建构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否则就会因民族性的丧失,泯灭中国哲学的世界哲学意义;必须以解决中国人的安身立命问题为旨归,以具有现代性的"中国问题"为中心,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话语体系和言说方式,否则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必须具有广阔的全球视野和时代眼光,以开放的心态和全球化的理论视域,牢牢把握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大势和趋向,实现从被迫现代性或追随现代性到引领现代性的历史转换,为当代人类的价值重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当然,在强调中国哲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同时,还必须努力克服地方性知识的局限性,否则只能是在片面强调民族自我的同时,放弃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是"世界历史"的新阶段,这一新的世界历史阶段切实地呼唤着一种新的"世界哲学"。新时代里的世界哲学不否定哲学的民族性,但的确又有不同于国别史和区域史时代的各民族哲学的问题意识,如世界一体化趋势下的伦理共识、科技伦理与环境伦理等问题。新的世界历史时代里也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哲学"观,作为古希腊地方知识的"哲学"进入世界历史之后,在内涵与外延两方面都将发生变化。具有诗性特质的中国哲学将改变自柏拉图以来直至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的主流观念哲学传统,从而拓展人们对"哲学"知识谱系的看法。在新的世界历史阶段里,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地探索"世界哲学"的新形态,另一方面又要韧性地追求哲学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7.
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历史,因而也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在不同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一方面反映和集中了各自国家和民族发展之精神生活的特点和精华,另一方面又蕴含着对人类共同发展之历史命运的思考和智慧。现代化在世界历史过程中的展开和延伸,突显了人类向何处去的问题,使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护显得更为重要。与时俱进地丰富发展而不是僵化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继承创新而不是复制粘贴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智慧;借鉴参考而不是套用移植西方的理性精神,在不同文明的对话中综合创新哲学思想,在哲学思想的综合创新中开展文明的对话,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要求,也是中国当代哲学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及其实践是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世界公民”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的世界视野范畴。没有“世界公民”的意识和视野,就不可能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内生出现代意义上的“人权”概念,但中国哲学——中华文化的精髓,实际上包涵着丰富的关于人权的观念,思想,原则或精神.中国传统哲学包含着独具特色的中国式人道主义理论,是原生性的主要关于“人的哲学”.中国传统的“良心”和“天下”理念是世界人权哲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哲学的基础上,中华民族完全有充分的自信,可以成功开辟有中国特色的人权实现之路.  相似文献   

10.
本访谈力图呈现罗哲海与其时代之间的多元关系,除了对罗哲海教授的生平进行了梳理之外,通过对Universismus与主客体分裂的分析,将中国哲学的观念放置在当代的哲学脉络下予以讨论,重新检讨这些观念的流动、变化,从而揭示出这些源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哲学观念所具有的广泛潜能和世界性意义。不论是基于自我与自主思想的儒家伦理学,还是儒家思想看待“克隆”的方式,抑或是儒家伦理学对于人权的贡献,都可以看出罗哲海试图从当代的立场、观点、方法,乃至问题意识出发,使得作为传统资源的中国哲学不断被激活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