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关乎国家能否持续稳健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新思路和体现公共财政职能的重要内容。我国财政的地位、职责和特性决定其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重要作用与责任。文章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基于财政的视角探讨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农民市民化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素,而农民的公民意识培育又是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在因素。本文从分析公民意识入手,着重探讨了当前农民公民意识的趋势,并提出了市民化背景下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财政公平视角下的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透视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概念着手,以国际视野比较分析了有关国家的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措施。进而在对我国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进行现实考察的基础上,立足于财政公平目标,提出了实现我国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农民市民化背景下新市民教育的运行机制中存在诸多问题,要加强新市民教育,必须构建政府主导、社会联动的协调运行机制;构建分工协作、专兼结合的资源整合机制;构建全员参与、全程服务的教育培训机制;构建科学有效、促进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构建制度完备、便于落实的保障与支持机制。  相似文献   

5.
“被市民化”及其问题——对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再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民到市民是长期以来许多中国农民梦寐以求的愿望,然而在当代中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郊区农民的市民化却逐渐成为一种"问题化"了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郊区农民市民化的过程是一种完全被制度化安排的"被市民化"的过程,这种被市民化的结果既会给新市民群体带来许多困境,也很容易引发新的城乡冲突与潜在社会危机。因此,有必要对这一"农民被市民化"过程中的新型中国城乡关系及其问题进行反思,并寻求相关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地方财政特别是县乡财政每况愈下,被戏为“省级财政喜气洋洋,县级财政勉勉强强,乡镇财政哭爹喊娘”,地方政府的财政危机严重阻碍了地方政府的正常运转。在这种情况下,应以建立地方政府公共财政为突破口,全面改革地方政府,从而最终使之摆脱财政危机,建立“精而强”的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农民市民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有重要作用,论述了在新形势下,我国农民市民化的制约因素,提出了推进农民市民化与农民增收对策。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真正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在城镇化背景下有序推进农民市民化,需要重新认识农民市民化的内涵特质。农民市民化不仅是指农民社会身份、居住空间、职业等外在性改变,更是指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社会认同、公民意识及权利义务关系重塑的内在性市民化。根据城镇化的目的及要求,针对农民市民化发展的现状,指出教育在农民市民化中的作用,找出农民市民化的困境,提出社会、社区、企业、个人四者联动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9.
农民市民化视野下的三元社会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社会正在从二元社会结构转变为三元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变迁的主要线索是农民市民化。农民市民化在准市民向市民转化这一阶段凝固下来,标志着三元社会结构的形成。准市民凝固下来的原因,主要是城市对农民经济吸纳的同时,还存在着社会排斥,这导致了准市民的边缘化。  相似文献   

10.
从马克思主义人本学说的角度,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市民化的内涵和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由于违背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出现了城郊农民市民化现象。身份的变化,带来了其社会权利、生产生活方式、角色意识、思想观念的转变,然而在改变过程中不乏许多被动接受市民身份的群体。  相似文献   

12.
唐中叶以后,均田制的瓦解和两税法的实施使土地私有制化的趋势日渐加快。传统生产关系的变革孕育了一支新兴的社会力量"富民"阶层。历宋元直至明代,这一阶层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之一,而且其影响已深化到社会的诸多层面。明代的江南地区是国家的财赋之区,"富民"众多且为地方经济和文化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富民"之于教育,既有社会背景的大环境影响,也有自身利益的多元化考量。但从客观上来看,明代江南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与"富民"阶层有着不可分割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3.
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再社会化的主要表现,转移农民在农民工的特殊身份下易于产生"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角色冲突。接受职业教育是转移农民实现再社会化的关键,可从改变转移农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促进转移农民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高度重视农民问题,始终把农民问题作为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深入了解农民,正确认识农民,加强教育农民,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维护农民利益,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毛泽东的这些观点依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地方性知识视域中的地方课程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方性知识倡导的是地方文化差异性及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地方性是地方课程的内在规定性,表明为一种立场和态度。地方性知识理念和视域中的地方课程具有独立的地位和独特的价值。其主要内容包括地方文化和"地方性问题",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基本形态是综合性的,而非"学科化";是实践性活动,而非"课堂教学化";是实践活动中的鲜活材料,而非"教材化"。同时,地方性知识对地方课程开发具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在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进程中,政府承担着重要职能。但是,由于对合作经济组织认识上的误区,导致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问题上,要么“过度热情”,要么“过度冷漠”,制约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为此,政府应当优化其行为。加大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加快合作经济体制的创新,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规范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民素质亟待提升.新型农民应呈现健康、文明的风貌,拥有一技之长,能够拓宽致富渠道,捕捉前沿动态,帮扶他人.可从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改变传统观念、完善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提高农民素质.  相似文献   

19.
免征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但农业税的取消并不意味着农民负担问题的根本解决,农村教育、养老和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以及农村债务,已经成为农户的主要负担。因此,要彻底减轻农民负担,必须继续深化农村税费、乡镇机构的改革,健全公共财政,加强执法监督,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基于地方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预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投入巨大的工程,对该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编制预算进行事前的规划、事中的控制及事后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与地方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关的收入和支出,就地方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的预算编制方法和预算编制流程进行讨论,旨在为"地方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预算编制工作提供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