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调研内蒙古地区部分牧区家庭,了解到较为普遍存在的牧区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方式,并分析每种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希望社会和牧区家庭对教养方式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改进家庭教养方式,提高牧区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影响,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恩施土家族地区选取101名初中生,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自我意识量表(PHSS)进行测试。101名被试,男生54人,女生39人,平均年龄为14.5±0.7岁。结果: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自我意识呈现显著地相关,并以积极的教养方式为主,而且父母不同教养方式对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P〈0.05)。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探讨大一新生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采用了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HP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96名大学生进行测量.发现大一新生的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在总体上呈正相关(r=0.33l,P<0.01),完美主义的不同维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同.可见大一新生的完美主义对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刘航 《科教文汇》2010,(10):163-164
本研究选取初中生和高中生各100名,进行父母教养方式和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的集体测验,结果发现:(1)父母教养方式主要是情感温暖理解的积极教养方式,其次是过分干涉、保护。父母对不同性别的子女的教养方式不存在显著差异。(2)男、女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方面的差异不显著。(3)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的教育方式与自我价值感成显著的正相关,而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与自我价值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卢欣  廖维 《科教文汇》2010,(16):13-14
自我价值感是自我意识的核心成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研究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对于培养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探求中学生心理发展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动态平衡、间接影响的关系,得出应当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个体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情境,注重环境塑造,方式改进以及配合学校教育,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选取初中生和高中生各100名,进行父母教养方式和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的集体测验,结果发现:(1)父母教养方式主要是情感温暖理解的积极教养方式,其次是过分干涉、保护。父母对不同性别的子女的教养方式不存在显著差异。(2)男、女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方面的差异不显著。(3)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的教育方式与自我价值感成显著的正相关,而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与自我价值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探讨大学生自信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个人评价问卷(PEI)对河南4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团体测试,结果显示:父母的严厉惩罚和拒绝否认与大学生自信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母亲的情感温暖与大学生的自信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其它各因子与大学生自信水平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当代大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PDQ+4)以及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对750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评;结果:(1)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有显著差异。(2)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的形成有影响,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父亲控制能预测偏执型人格障碍倾向,母亲控制能预测分裂型人格障碍倾向、边缘型人格障碍倾向和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母亲关爱能显著预测抑郁型人格障碍倾向;结论:大学生的人格障碍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研究大一新生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的频率、应激强度以及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并以此来提高有效调控负性情绪应对能力。主要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应对方式问卷"(SCR)对160名大一新生的生活事件发生频率、应激强度及应对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首先对大一新生产生影响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主要是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因素,而面对这些负性生活事件大部分人都能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应对。其次应对方式与负性生活事件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故大一新生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的方式与多种因素有关,大部分大一新生能以积极应对方式应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当代大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PDQ+4)以及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对750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评;结果:(1)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有显著差异。(2)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的形成有影响,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父亲控制能预测偏执型人格障碍倾向,母亲控制能预测分裂型人格障碍倾向、边缘型人格障碍倾向和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母亲关爱能显著预测抑郁型人格障碍倾向;结论:大学生的人格障碍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黄莉 《中国科技信息》2010,(15):218-219
目的:了解高职高专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分析网瘾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Young的网络成瘾调查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症状自评表对736名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网瘾情况进行调查。结果:网瘾检出率为3.1%。成瘾组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的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干涉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6个因子分,症状自评量表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恐怖、偏执9个因子分都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或0.01)。结论:高职高专生网瘾存在一定的检出率,网瘾者心理健康状态较差,网瘾的发生可能父母教养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3.
张献英  朱龙凤 《大众科技》2016,(12):112-114
共情、同伴接纳的发生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特别是个体所处的家庭环境的影响,文章从父母教养方式和共情、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以及同伴接纳和共情之间关系着手,回顾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为促进同伴关系和共情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对大学生的"双刃剑"作用日渐突出,不少大学生因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而荒废学业,更有甚者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生理疾病。大学生"网瘾"行为与其父母教养方式、人格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这就给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实证分析资料,为当前做好"网瘾"学生的教育工作提供了依据和帮助。  相似文献   

15.
胡杨 《科教文汇》2009,(3):33-33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对大学生的“双刃剑”作用日渐突出,不少大学生因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而荒废学业,更有甚者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生理疾病。大学生“网瘾”行为与其父母教养方式、人格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这就给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实证分析资料,为当前做好“网瘾”学生的教育工作提供了依据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不同性别、年级等大学生的疏离感现状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305名大学生采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问卷进行测试。结果:(1)大学生的环境疏离感最高,其次是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最低。三个维度的年级差异均显著。(2)大学生疏离感及其各个维度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各个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结论:大学生的环境和社会适应性有待提高;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会使大学生产生高疏离感。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当前大一新生利用图书馆能力状况,对广西工学院大一新生开展问卷调查,经统计分析总结出:新生利用图书馆能力总体低下。要全面提高其利用能力,首先应狠抓新生入馆教育,同时应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与电子资源利用培训。  相似文献   

18.
平媛  冯秋迪  徐超 《科教文汇》2010,(27):167-168
随着在大学阶段步入婚姻殿堂的人越来越多,大学生婚恋观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本研究将主要探讨父母婚姻质量以及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婚恋观的关系,同时考虑了性别学科以及年级与大学生婚恋观的关系。调查选用由Olson编制的Enrich婚姻质量量表,苏红编制的大学生婚恋观量表,Jackson等编制的权威教养方式问卷。调查以方便取样为原则选取了北京师范大学的128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婚姻质量与子女婚恋观显著相关,教养方式与子女婚恋观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00后"大学新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为提高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实效性提供实证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的开放式问卷对连云港某高校554名"00后"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00后"大学新生最需要帮助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感困惑、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学习压力、生涯发展等,出现心理问题后的求助对象依次为同学、老师、自己和家人;求助途径依次为面谈、网络、电话。结论:调查结果对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启示主要有:注重发展需求,明确心理健康服务定位;促进朋辈互助,拓展心理健康服务渠道;树立网络意识,创新心理健康服务手段。  相似文献   

20.
李炳南 《科教文汇》2020,(10):149-151
目的:了解“00后”大学新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为提高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实效性提供实证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的开放式问卷对连云港某高校554名“00后”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00后”大学新生最需要帮助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感困惑、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学习压力、生涯发展等,出现心理问题后的求助对象依次为同学、老师、自己和家人;求助途径依次为面谈、网络、电话。结论:调查结果对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启示主要有:注重发展需求,明确心理健康服务定位;促进朋辈互助,拓展心理健康服务渠道;树立网络意识,创新心理健康服务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