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苗 《档案天地》2010,(4):11-15
我是在北影大院里长大的。因为我父亲是1941年的老八路.他是在1949年北平解放后。跟部队一起来到了这座城市。进京以后,那会儿好像什么都是要军管似的。就是需要派部队的人去代表管理某个单位。我父亲就是去了北影厂.当时他们好像有4个人吧,其中还有谢铁俪老师。当时他们其实很不愿意离开部队.像我爸爸那会儿在部队担任连长.他非常喜欢部队生活。  相似文献   

2.
1939年7月我父亲应叶景葵、张元济之邀,从北平来上海筹建私立合众图书馆。当时办馆的目的是怕战乱将大量的民族文献销毁和失散。图书馆靠私人集资,书籍则由江浙的望族捐赠。我们刚到上海住在现在的复兴中路思南路口的一座花园洋房里。楼下是办公室、楼上则是书库和我们的卧室。书库是原来的舞厅,开始书不多,主要是叶家、张家和杭州蒋家的。当时我念小学,寒假期间父亲就让我看水浒、三国和西游记。怕伤眼,父亲将馆藏的木刻大字本给我看,到小学毕业这些名著就都看完了。  相似文献   

3.
题记题目既平且直,这个“编辑”就是我。为什么不用“我”,而要标明“编辑”? 因为一则,编辑是我的职业,我已经干了四十年,打算还干下去。编辑无非咬文嚼字,于是来了个“二则”。二则,说明我读《红楼梦》,无非咬文嚼字而已。咬嚼似有所得,我居然也“欣然忘食”,陪父亲喝酒的时候跟父亲说,在办公室里跟朋友们说。他们听了都怂恿我记下来,可能因为他们也是编辑吧。  相似文献   

4.
忆萧也牧     
最早闻知萧也牧这个名字,是我初到晋察冀平山的那些日子。1948年春上,北平地区“四月风暴”之后,党把我们调出北平,途经沧县、泊镇、石家庄,来到平山的岗上村,参加了以冯文彬同志为团长的土改工作队。村上住着一批刚从延安来的作家、画家。从与他们的交谈中,我知道了解放区很多作家的名字、作品和他们的生活,其中就有萧也牧。他是来自上海的青年作家,原是个中学生,很有才气,小说写得很生动,很吸引读者,北方语言用得很妥贴、生动,人很乎和,会讲故事等等。萧也牧住的村子  相似文献   

5.
1949年初,我从香港乘轮船经天津来到刚解放不久的北平。当时,北平城里到处喜气洋洋。从我住处的楼窗外,传来阵阵秧歌锣鼓声。这是人民在迎接新的生活。那时候,我认识了人民日报年轻的记者柏生同志。她热情、诚恳、有朝气,我很高兴接受她的采访。记得在这年的5月6日,我在全国青年代表大会上作了《青年与科学》的报告,柏生同志前来听讲,后来,在我参加筹备召开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期间,她经常来采访,特别是在中国科学院成立以后,我们见面的机会更多了。她每次采访都很认真,  相似文献   

6.
期刊览要     
最近一期《亚洲周刊》刊登了该刊对厦门走私大案主犯,现被羁押在加拿大的赖昌星的专访,其中一部分是赖陈述自己的发迹史。 赖说:“我家里很穷,小学没有毕业。1958年我出生时,父亲是烧厝食堂负责人,办得很好,还被拍成45分钟纪录片;他当时是大队的党支部书记。我没读书,出来种田种菜卖菜,后来跟哥哥去部队团部营部挖井。这之  相似文献   

7.
<正>我的父亲高中学历,在当时他们那个年代来说,算是学历比较高的一拨人了。我的老家阁楼上面,有好几箱他读书时候的课本儿,几何、代数等科目。在父亲的认知里没有“档案”的概念,但是一直在做着这件事——收集、保存着我们家里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书本、房产证、户口本、结婚证、出生证明这些重要的证件自不用说,但凡跟我有关的东西他都要好好保管起来,比如我自踏入学堂开始,获得的每一张奖状、每一张喜报、订阅过的练习册、课外读物等。  相似文献   

8.
正老安有天突然跟我说起他父亲晚年的一番相亲经历。那时,我们大家都在苦劝老安也去相一个老伴。老安摇摇头,说人心其实很小,只够装得下一个人。老安大我19岁,我俩忘年交。老安喜欢喝点酒,说喝了酒说话才有意识流。但我知道,老安以前是滴酒不沾的。老安退休那一年,也是他们夫妻异地生活整二十年。终于盼来要团聚的一刻,老安很兴奋,说俩人已经计划好,要  相似文献   

9.
当年在创作《梁祝》的时候,我和陈钢先生(那时候是陈钢同学)两个都是年轻人。我在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学习小提琴,我不是学作曲的,当时,俞丽拿、丁芷诺、沈西蒂、吕其岑(香港的指挥家)与我都是同班同学,现在都成为教授了。我是从浙江越剧团来进修的,他们是从附属中学上来的一年级学生,我们因为拉小提琴,学习的是西洋音乐,用的教材更多是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等大师的作品,我们也学得很起劲。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的大使是将军大使.确实是这样的,十个大使十个将军.他们都打过仗,当时有:姬鹏飞、黄镇、王幼平、谭希林、倪志亮、彭明志.当时总理找耿飚谈话的时候,耿飚对总理说:我对外交一窍不通啊.总理鼓励他:"可以边干边学嘛.再说,抗战时你不是曾经带领美军观察组从延安到了晋察冀吗?在北平不也是和美蒋代表在会议桌上打过交道吗?"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的大使是将军大使。确实是这样的,十个大使十个将军。他们都打过仗,当时有:姬鹏飞、黄镇、王幼平、谭希林、倪志亮、彭明志。当时总理找耿飚谈话的时候,耿飚对总理说:我对外交一窍不通啊。总理鼓励他:“可以边干边学嘛。再说,抗战时你不是曾经带领美军观察组从延安到了晋察冀吗?在北平不也是和美蒋代表在会议桌上打过交道吗?”  相似文献   

12.
我爸我妈有个毛病,就是爱操心。我和我哥也有一个毛病,就是不爱被操心。由于这两个毛病是相互矛盾的,可想而知我和我哥成长的过程是多么鸡飞蛋打。小时候我以为父母对我们不放心,信不过,什么事情都要来"掺和",是因为我们年纪小,做不好事情。后来渐渐明白,这种"掺和"的毛病,跟我们的年龄无关,跟我们的水平也无关,就是他们的个性而已。我哥都30多了,自己都是爸了,如果他一不小心理了一个平头,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我爸我妈会像挽救失足青年一样,跟在他背后,语重心  相似文献   

13.
卓民先生逝世已有十多年了,他是我父亲的同窗好友。少年时父亲曾以卓民先生手不释卷的好学精神勉励我勤奋读书。他说,卓民先生每逢假期都定下阅读计划,读书之多令人惊佩。20世纪30年代初,卓民先生在武昌华中大学主校政,那时我刚进中学,适值长城抗战,局势日紧,北平谣诼纷传,一夕数惊,我们举家南下暂避,整整一个暑假就寄居在华中大学校舍中。这时我第一次见到了卓民先生,当时他曾利用余暇授我们几个孩子《大学》和《中庸》。暑假后,北方局势暂告缓和,我们全家回到北平,从此一别就是三十多年。20世纪60年代初期,卓民先生利用暑假来沪探亲访友,重新见面时我已进入中年。那时我对黑格尔兴趣正浓,提出要向他请教,他慨然应允,并约定通信讨论。  相似文献   

14.
我与越剧结缘,开始也是因为生活所迫。当时我觉得学戏能够自立,能够挣钱,过上好生活。不过,后来在社会历史变迁中,我跟越剧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遵从父亲教导,从小自立1922年,我出生在浙江嵊县杜山村。我有一个很好的父亲,他是农村教师,是我非常尊敬的人。我六、七岁的时候他教导我要自立,跟我说"自立"就是不靠爹不靠娘,将来结婚了不靠丈夫,靠自己,靠自己要有文化,要有自立的本事,这就叫自立。但父亲反对我学戏,说自立不是去学戏,要去学戏就不认我这个女儿。后来我还是不顾父亲  相似文献   

15.
25岁,程序员对这种男人我很反感。我喜欢直来直去的人。作为男人应该果断、坚强,“娘娘腔”男人做事犹豫不决,和他在一起我会觉得别扭。这种人之所以这样,可能家里没父亲或者小时候接触女人太多。但是人与人说话和做事的方式都不同,我们也没必要排斥他们。我想,除去与人直接打交道的工作外,这种性格不会对事业有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今天参加生活、读书、新知三家书店革命出版工作五十周年纪念会,是很高兴的。我跟这三家书店有五十年的关系了,有半个世纪的联系。今天在座的有不少是当时三家书店的负责人,如徐伯昕同志、钱俊瑞同志,胡绳同志也是吧,好多位啰。可以说,我们是同志的关系,不是出版家与写作人的关系。就是在那时,我们也是同志的关系。所以,今天来参加这个会,我感到很高兴,有一种友谊的感情。五十年了,半个世纪,时间不短哪! 我当时不认识邹韬奋同志,没有跟他见过面。我与徐伯昕同志交道打得最多,因为我要靠他维持生活,拿稿费。与俊瑞,也  相似文献   

17.
我的南下     
2016年2月3日,武昌桃山村8号公寓,98岁高龄的李夫全应我们之约,讲述了自己的南下历程.老人身材高大,声音洪亮.几句寒暄后,谈话就直奔主题. 读书 我的老家是河北省邢台地区威县后小辛村.父亲本是另一个村的,因为家里穷,小时被送给后小辛村一李姓人家,但日子仍然过得艰难.他小时也讨过饭,后来成家,养育了哥哥和我.哥哥得力后,父亲和哥哥两人劳动,逐渐有了积蓄,盖了房子,置了地,也有吃的了.  相似文献   

18.
这位爷     
老北平人力车夫的影像资料并不鲜见,但是这组老照片却别有意趣。照片拍摄于1946年,拍摄者已不可查,但从照片上反应出的信息来看,它们很有可能是出自一个外国人之手。我们不妨假设:有一对外国夫妻,在1946年来到了中国北平。古老东方的一切都令他们兴奋,这其中,北平街头穿梭往来的人力车  相似文献   

19.
北上赴会1949年八月廿三日父亲得陈叔通信,知全国政协代表大会即将召开,父亲作为特邀代表,被邀出席大会。父亲即复一函,称:“请善为我辞政协代表。”认为“脑力衰退、健忘。……素性戆直,不喜人云亦云。若缄默不言,实蹈知者失人之咎;若任情吐露,又招交浅言深之讥。”后叔老又来信,称特邀代表均由毛主席亲自决定,务请来平参加会议。父亲遂决定晋京。九月初,上海市军管会周而复、梅达君两位同志来,正式通知父亲中央特邀他去北平,出席全国政协代表大会。经乐文照医生检查,认为父亲身体基本正常,可以远行。父亲请求带家人陪往照料,经批准由我陪同。九月六日起程,八日下午到达北平。陈叔通、黄任之、俞寰澄以及商务印书馆北平分馆经理伊见思在车站迎接。我们下榻在东交民巷六国饭店。父亲一进卧室(二楼130室)就告我,宣统三年(1911年)夏,中央教育会结束后,曾来此休养数日。时代不同,房屋依旧。有一天傍晚,周恩来副主席来六国饭店看望父亲,谈约半小时。临行嘱我陪父亲出席  相似文献   

20.
读者来信     
《新闻爱好者》编辑部:很偶然读到了《新闻爱好者》的电子版,我十几年没有见到过这个刊物了,这次见到,忍不住泪下。我是1988年读到《新闻爱好者》的。我父亲段向理,是我们镇里的通讯员,也是一名老新闻工作者了,从这本杂志创刊起,他就是一个忠实读者,并且向所有喜爱文字工作的人推荐。我记得那时我们镇里订了5份,编辑部还奖励了1份。从上初中起我也开始读这本杂志,尽管有的内容当时还不能完全看懂,但我也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一直到1991年我父亲病重,我们还一直坚持订阅这份杂志。到父亲不治,全家人陷入无限的悲痛之中,才不得不中断。父亲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