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盛赞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在窒息的阴霾中,四面是细弱的虫吟,虚空而疲倦,忽然一声霹雳,接着的是狂风暴雨!虫吟听不见了,这样便是卢照邻<长安古意>的出现."他是站在对宫体诗批判的立场上,在诗歌发展的坐标上来阐释和估定卢照邻这首诗的价值和地位的.  相似文献   

2.
1 填空(从略) 2 选择 1)《挽舟者歌》是一首( )的民歌。 (1)隋代 (2)初唐 (3)中唐 (4)晚唐 2)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是一首( )。 (1)七言古风 边塞诗 (2)七言歌行 宫体诗 (3)七言古风 宫体诗 (4)七言歌行 山水诗 3)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一首( )。 (1)乐府诗 (2)古风 (3)绝句 (4)律诗 4)张九龄、王翰、王湾都是( )。  相似文献   

3.
归隐是古诗词中的重要内容,与此有关的意象也是丰富多彩的。南山长安(唐朝京城)附近的终南山。唐代士人仕宦失意,多隐居于此,沽名以待朝廷征召,因此诗文中提到“南山”多含隐居之意。如储光羲《田家杂兴》:“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卢照邻《长安古意》:“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相似文献   

4.
论唐太宗诗     
有唐近三百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不但政治上是颇具雄才大略,功业卓著的英主,在文学上同样是一位勤于创作,勇于开拓的人物。现存诗歌,《全唐诗》著录一卷99首,《全唐诗外编·续补遗》补2首,计101首,另有残句8。他以其创作实绩,不仅抒写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而且对于齐梁陈隋诗风有所纠正,开创了贞观文坛的创作局面,对于促进唐代诗歌繁荣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全唐诗·太宗皇帝小传》评他的诗:“天文秀发,沈丽高朗,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矣!” 然而,历代评论家对唐太宗一直疵议较多,甚至视之为初唐宫体诗的代表。《新唐书·虞世南传》云:“帝常作宫体诗,使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受其影响,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说:“宫体诗就是宫庭的,或以宫庭为中心的艳情诗,它是个有历史性的名词,所以严格的讲,宫体诗又当指以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庭为中心的艳情诗。”直至本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几部权威性的全国高校文学史教材仍沿用上述观点。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  相似文献   

5.
唐初诗歌,深为后世所诟病。《新唐书·文艺上》:“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摩相矜”。这里所谓“陈、隋风流”、“浮靡”的具体含义不很明确,但这个观点历代相因,却渐渐演变成一种具体、明确的批评:唐初诗是梁陈宫体诗风的继续,宫体诗充斥着唐初诗坛。闻一多先生把唐太宗的宫廷看作与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的宫廷一样,是写作宫体诗的中心,“宫体诗在唐初,依然是简文帝时那没筋骨、没心肝的宫体诗”。我们现在几部影响较大的文学史,也作了类似的论述。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当时文士诗人陈叔达、袁朗、杨师道、虞世南、孔绍安、李百药诸子,俱为陈、隋  相似文献   

6.
唐初诗歌,深为后世所诟病.《新唐书·文艺上》:“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①这里所谓“陈、隋风流”、“浮靡”的具体含义不很明确,但这个观点历代相因,却渐渐演变成一种具体、明确的批评:唐初诗是梁陈宫体诗风的继续,宫体诗充斥着唐初诗坛.闻一多先生把唐太宗的宫廷看作与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的宫廷一样,是写作宫体诗的中心,“宫体诗在唐初,依然是简文帝时那没筋骨、没心肝的宫体诗”.②我们现在几部影响较大的文学史,也作了类似的论述.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当时文士诗人陈叔达、袁朗、杨师道、虞世南、孔绍安、李百药诸子,俱为陈、隋  相似文献   

7.
论贞观诗风     
唐初贞观年间曾是诗歌一度兴盛时期,形成了所谓“贞观之风”。但对这一时期的诗歌成就和诗坛风貌,历来文学史著作多所忽视,论者所见也多所歧异。有人认为这是南朝诗风延续的时期,浮靡诗风充斥诗坛。宋欧阳修云:“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明胡应麟说:“唐初承袭梁隋”。游国恩等主编与社科院文研所编写的两部《中国文学史》皆从此说,甚至有人认为“六朝风尚,到了初唐,却更变本而加厉”,更有所发展。有人认为是宫体诗风流行时期。闻一多先生主此说:“宫体诗在唐初,依然是简文帝时那没筋骨、没心肝的宫体诗”。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唐诗选》序承之,以为唐初三、四十年,诗坛沉浸在“梁陈宫掖  相似文献   

8.
宫体诗初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在中国诗史上,宫体诗历来遭到了不少的非议。而且自闻一多先生的《宫体诗的自赎》发表以来,直到目前学术界对宫体诗也一般都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是,宫体诗到底是什么样的诗?它的历史本来面目如何?它有些什么特点?怎样看待它的功过?这些仍是值得今天的人们研究的课题。关于宫体诗,史书最初的记载虽微含贬意,但并没有冠之以“淫靡腐朽”等等字样。我们对此还是从历史出发吧:按《梁书·徐摛传》所载,“摛文体既别,春坊尽学  相似文献   

9.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首次被选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的赏析示例篇且。此诗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谈·宫体诗的自赎》中赞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这是一番神秘而亲切的、如梦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既是“梦境的晤谈”,又有“强烈的宇宙意识”,多么神奇,多么令人神往!从诗中“江畔何人初见月?  相似文献   

10.
文章拟《野草》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历史长河中现代阶段的一座“水域”,以“夜”为环境背景和观察视点,展示鲁迅先生对现代中国的人生幻相的诠释和批判,展示鲁迅先生的峥嵘气势和新文化先锋的锐气。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李白词的真伪和主题问题,一直为词学研究者所关注。随着词起源于隋代“新声”说的被确认,早期文人词中有盛唐作品之事实及唐宋有关史料对李白词的肯定和称许,似可解除对太白依调制词之怀疑;除“来历不明”外,持否定论者难以找出其它言之凿凿的证据。近期,有同志相继撰文,对浦江清先生率先提出的“长安古意”说引申阐发,把《忆秦娥》的主题从“男女中心”说的窠臼中拉出来,引向时代兴衰的感慨,别开生面,殊多启发意义。然而,由于论者忽视了作品中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及其赖以生存活动的历  相似文献   

12.
研究南北朝文学,必然要注意到梁陈时期的“宫体诗”。而“宫体诗”赖以保存较多的,是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对于二者的看法,历来是毁多于誉,这似乎不够公允。本文试为之说。 “宫体”之说,始见于如下史料:  相似文献   

13.
南朝特别是梁陈时期,宫体诗特别盛行。南朝宫体诗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女性的描写。"女性"作为宫体诗的一个题材,而且是重要的题材,影响是很大的。许多人对宫体诗的看法就是依据这部分诗歌而形成的。宫体诗中女性美之研究研究"女性"为题材的宫体诗,我们无法回避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观点。我们来看一下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在《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一文中,深刻地批判了改良主义和奴隶哲学。批判了庸俗、懦弱不敢造剥削阶级反、安于奴才地位的“奴才”;赞颂了毫无奴颜媚骨,敢于反抗,勇于斗争的“傻子”。重读鲁迅先生的这篇杂文,对于我们评论《水浒》中的奴才宋江、“傻子”李逵是颇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女士和老舍先生分别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社会生活和身处当时社会大背景下的独特心境,写出了不朽的短篇佳作---《金锁记》和《月牙儿》。虽然男女有别,但两位作家都以女性视角观察社会,用男性缺席的结构方式叙述故事,写出了两代女性的悲剧人生。对比《金锁记》中的长安形象和《月牙儿》中“我”的形象,发现二者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如何理解其相似,怎样看待这两个形象背后潜藏的时代投影,需要从“她们共同的命运注脚---缺月意象”、“母亲主导下的宿命式悲剧”、“作者身世在小说中的投影”三个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歌行体可分为“入律”和“仿古”两种形式.入律歌行的语言形式以七言句式、律句和拗粘拗对、一韵四句或八句、换韵平仄交替为主;其规整者如《长安古意》和《圆圆曲》,由多首绝句、律诗组合而成;歌行体的对仗则较为自由.  相似文献   

17.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用唯美的文字,描绘了一幅见仁见智的唯美画卷。这一美景,不仅成为诗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也感动了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读者,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在这个虚拟的场景之中。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二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呐喊》有:《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有:《祝福》、《在酒楼上》、《孤独》、《伤逝》。这些小说,反映的思想和表达的内容都和作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试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暴露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当然,“我”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能等同于鲁迅,只能说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现就鲁迅小说中“我”的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先生”一词最早见于西周至春秋年间。《诗经·大雅》中的《生民》说:“诞弥厥月,先生如达。”这里的“先生”是始生的意思,即现在所说的“头生”。《论语》也有“有酒食,先生馔”的记载。这里的“先生”,指父兄长辈。稍后,在《孟子》中有:“先生为何出此言也?”这里面指的“先生”又有了  相似文献   

20.
(一) 是谁对测量和测不准关系的理解中包含着科学上的错误? 甲:不久前看到何祚庥先生与你商榷的一篇文章《评所谓“对主客体不可分割性的再认识”》(载《高校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以下简称“商榷”)。在这篇文章中,何先生再一次批评了你关于微观认识领域中存在“主客体不可分性”的观点。这次批评有何新意? 乙:新意主要有两点。第一,把我的观点同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