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是客观上存在着时空阻隔,而人们也不可能超越这种阻隔,所以必须历尽艰难险阻,磨坏多少鞋、磨起多少茧、喂掉多少马料,才能回转至家。途中还有多少生命的不测以及时光的催促。正是如此的艰难.一去一回、双倍的路程与光阴,人们对乡愁的体验也就更加深刻和惨切。有了这种深刻和惨切的体验。也就更能准确书写乡愁,甚至赋予乡愁以更多的诗性。  相似文献   

2.
正是客观上存在着时空阻隔,而人们也不可能超越这种阻隔,所以必须历尽艰难险阻,磨坏多少鞋、磨起多少茧、喂掉多少马料,才能回转至家。途中还有多少生命的不测以及时光的催促。正是如此的艰难,一去一回、双倍的路程与光阴,人们对乡愁的体验也就更加深刻和惨切。有了这种深刻和惨切的体验,也就更能准确书写乡愁,甚至赋予乡愁以更多的诗性。  相似文献   

3.
李金坤 《学语文》2012,(2):46-47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1972年创作的《乡愁》(见卷首),分别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人生成长四阶段的时间顺序,逐一展示了诗人"我"与"母亲"(生离)、"新娘"、"母亲"(死别)、"大陆"之间朝思暮想、难以排遣的"乡愁"。全诗采用层层递进、渐次放大的表现形式,将诗人对亲人的相思与挚爱之情升华到对祖国母亲的眷念与酷爱之忱,  相似文献   

4.
据新华社报道,由保利南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的“乡愁”音乐会2008年春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音乐会以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名篇《乡愁》为题材,歌唱家戴玉强、汤灿,二胡演奏家王行科,萨克斯演奏家范圣琦,钢琴家龚天鹏及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以其充满感染力的演唱和演奏,将余光中诗中愁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和夫人一起专程从台湾高雄赶到北京的余光中,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相似文献   

5.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文质兼美,读来也朗朗上口。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它适合学生学习,难易适度,可以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角度看,可以在知识能力上有所提高,并且在情感上受到感染,不失为名篇。  相似文献   

6.
白先勇的所有作品都饱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浓乡愁,从早期作品中表现出的对故乡人、事的怀念,到赴美留学期间创作的“纽约客”系列小说中对处于异质文化笼罩下的华人内心文化冲突的关照,再到《台北人》中对故园的眷念,对传统文化式微的惋惜,到现在对重现昆曲繁荣的热衷,文化乡愁一直伴随着他的生命旅程。  相似文献   

7.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鹤发童颜的余光中在接受来自祖国大陆的记者采访时,又一次忘情地吟唱起他作于30年前的《乡愁》。由于余光中15年前从香港返台后“背弃台北”而“转居高雄”,记者初抵台北欲寻访这位名播两岸的诗人的计划受到困扰。幸好报载他要到台北出席一个文学翻泽界的笔会,我们便通过电话与他相约,没想到诗人竟是那样的爽快,答应在会议结束后与记者相谈。  相似文献   

8.
白先勇作品中的乡愁不仅是一种故园之恋,更是一种"文化乡愁"。独特的生平经历与性格气质使文化成为白先勇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对传统文化的殷切关注,以及对传统文化美学观念与表现手法的借鉴使白先勇的作品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有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的厚重。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在我国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中,隐约萦绕着一种愈益浓烈的被称为"文化乡愁"的历史焦虑情绪,其负面效应已初见端倪。这种全球化的文化乡愁本质上导源于现代性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物理距离的终结,以及全球化、"景观社会"或"拟像"世界的形成等现代性后果;而中国文化语境的特殊性更使这种文化乡愁被赋予了悲壮性的使命。以健康、理性的文化心态去面对当前全球格局中的文化冲突,是走出文化乡愁情结、重整中华文化气象,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当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用英文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传记、随笔,向海外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把文化乡愁具体落实在对中国社会的描写,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上,使之成为文化使者,更有了文化“根”的意识。林语堂认为中国古代以儒家世俗思想为主体,以道家的遁世与佛教向往天国的神学理论为补充的思想结构,适应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需要,也代表着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乡愁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视角分析中国人乡愁产生的缘由和乡愁文学等。乡愁文学作为一种承载文化乡愁的载体,其书写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回归古典,是一种文化寻根。现代人拥有文化乡愁,意味着坚守中国传统文化,乡愁正是传统文化的天然保护剂。  相似文献   

12.
作为台湾现代派诗歌代表的洛夫,其乡愁诗展示了一种漂泊和放逐的生命观和宿命感。通过对洛夫早期和晚期的乡愁诗歌作一对比观照,我们发现洛夫前后的乡愁诗呈现了同中有异的美学形态,而这都是其文化身份的嬗变对其乡愁诗歌的影响:文化乡愁导致文化认同的危机,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反过来导致文化乡愁的泛起。  相似文献   

13.
曲纪云 《现代语文》2008,(1):111-113
乡愁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恒久母题,也是歌词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八十年代以来,乡愁歌词在创作上历经了破冰和繁荣时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同时也被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4.
“乡愁”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从而成为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乡愁来自对母亲的依恋,对大自然的向往,对父亲社会的排拒。乡愁文学作品是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寄托,它有永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何恩鸿 《师道》2011,(7):49-51
中小学教师中,有多少人是主动选择教师职业的?主动选择中又有多少人是因为热爱并心怀理想而来的?回想当年,我的选择是无奈之举,一路走来,也身心疲惫,但有一点很明确,站上三尺讲台,依然心存梦想。我相信,  相似文献   

16.
何恩鸿 《师道》2011,(Z1):49-51
教育目标价值偏失让我们失去目标。诗性呵护,个性培育,思想引领,现代教育的这些常识性价值标准似乎已经与我们的教育无关,我们正在偏离教育的普世价值,我们走得越来越远,我们失去了方向。中小学教师中,有多少人是主动选择教师职业的?主动选择中又有多少人是因为热爱并心怀理想而来的?回想当年,我的选择是无奈  相似文献   

17.
燕子以其矫捷的身姿、欢快的步点和梦幻般的呢喃,成为历代文学作品歌咏的对象,成为中国人心中化解不开的一种情结。台湾女诗人席慕蓉更是把燕子作为结构文章的线索,作为自己心声的代言人,以清新、质朴的文字,将郁结胸中多年、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细腻、含蓄地表达出来。文章虽题为“燕子”,却不从燕子写起,而是由一段歌词引出父亲的两个“好可惜”,然后宕开一笔,写自己在乡间生活的经历,写看见燕子后内心的感受,文章也由此埋下了伏笔,在读者心中留下了一个“谜”。作者在描写燕子时饱蘸着情感:那只站在电线上、黑色羽毛、双尾似剪刀的小鸟,…  相似文献   

18.
乡愁     
乡愁是什么?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问姐姐,乡愁是什么?她淡淡一笑,是樱花。好特别的比喻。坐在她身边,看着她拿着画笔,在纸上画着。画室好静,我渐渐地睡着了,梦中有一片樱花林,我徜徉在铺满花瓣的小径上,静静地听着花朵绽  相似文献   

19.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妈妈的叮嘱我听着妈妈说着长大后乡愁是妈妈的唠叨我烦着妈妈诉着后来啊乡愁是一串串电话号码我挂着妈妈守着而现在乡愁是一根根漂白的头发我数着妈妈乐着乡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河镇大河中学@谢冬兰  相似文献   

20.
乡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