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约翰·邓恩和约翰·弥尔顿在十四行诗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们的诗作有许多相似之处,又都有各自的特点.在形式和语言上,他们破除陈规,发展了十四行诗,尤其是在使用跨行方面;在主题和题材上,他们游离十四行诗爱情、抒情介质,大胆引入革命政治话题和宗教神学思维;在风格和特点上,他们或使用奇思妙喻,或直抒胸臆.这一切都透散着一种清新的馨香,使读者耳目一新,也颇受启发.  相似文献   

2.
站在"攻受关系"的角度,本文对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敬神十四行诗进行了个案分析,旨在探究"攻""受"在文学上的美学范畴,并使诗作本身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手法明朗化,反映了诗人邓恩犹豫彷徨的宗教立场。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介绍十四行诗的发展,并通过对莎士比亚第18首十四行诗的分析,进行了一些文学欣赏尝试。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简要回顾西方十四行待主题发展的历史基础上,重点考察了中国现代十四行诗的主题形态:一、在希望与幻灭的搏斗中去追求永恒的爱;二、对人及人生哲学的凝视和探索;三、鄙视都市文明,融入大自然,寻求心灵的抚慰;四、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反映和焦虑,对新生活的汇歌和向往;五、体验:从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税或契合中去感悟生命的存在和永恒。  相似文献   

5.
朗费罗的诗歌创作深受18世纪英诗影响,他的十四行诗却采用的是意大利皮特拉克诗体。朗费罗的十四行诗的主题沿袭了传统英诗中的题材,既有对人生哲学的凝视又有对自然、宗教的追求,十四行诗的情调忧郁感伤、富于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6.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十四行诗是莎士比亚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的十四行诗感情奔放 ,语言华美 ,使英国十四行诗体具有了完美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从1802年到1901年间,英国政府通过了限制童工和劳动时间以及改善工厂环境和安全卫生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统称为工厂法。工厂法的产生是一些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对工厂制度提出指责和批评、个别开明的资本家和政治家同情工人的遭遇,以及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在早期的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当中,欧文是较为突出的一个。本文就欧文对英国早期工厂立法做出的贡献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8.
中国词与英十四行诗是中英诗库中的两块瑰宝。两有着很多相同和相似的艺术特色。笔认为,找出不同语言诗歌的共性,并对之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鉴赏不同字的诗歌,促进诗歌艺术的研究、发展和交流。  相似文献   

9.
10.
学史上,关于莎土比亚十四行诗集的主题存在两大争议,即主题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故事还是对情感轨迹的抒情性表述;诗集中刻画的是真实的人物还是戏剧化的角色。本论证了莎土比亚十四行诗集中情节、冲突、戏剧性人物的存在,从而证实了诗集主题的戏剧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追随你的旗帜,春天 我横渡海洋,抛却了那以 鲜果饰服、群乌为寿 和由变幻莫测的蓝色相伴的夏 我横渡海洋,遗去了我的一切: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其创作的154首十四行诗更是文学的瑰宝.本文作者通过对莎士比亚的第19首十四行诗进行主题、艺术、结构、意象四个方面的分析,深入地探讨了诗人是如何表现十四行诗的优美和诗人内心的情感的.  相似文献   

13.
简·奥斯丁(1775——1817)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对英国小说有很大贡献。她继承了理查逊善于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现实主义手法及菲尔丁对不合理现象的讽刺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的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乡村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画面。她发展了戏剧小说,解决了詹姆斯、狄更斯等作家无法解决的问题,创造了圆形人物,打破了西方文学史上正面人物完美无缺的传统。她的客观描述手法也是英国小说史上的首创。她对于女性小说的贡献更是前所未有的。她被誉为是莎士比亚式的世界永远知名的英国小说之母。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世界诗歌宝库中一颗绚丽夺目的明珠,全诗共154首。通过比较第一首和第五首十四行诗,得知两首十四行诗的主题都是劝说诗中的主人翁结婚生子,而莎士比亚却采用了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意象和不同的比喻来阐释这一主题。由此,莎士比亚精湛的写作技巧让我们体会到了十四行诗的迷人魅力。  相似文献   

15.
《邓恩诗歌研究》分别从世界观、陌生化、创作思想以及几何诗学等角度深刻挖掘了邓恩诗歌的思想与艺术手法,对邓恩的诗歌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是国内比较全面的邓恩研究著作。语言通俗易懂,分析雅致入理。  相似文献   

16.
《能否把你比做夏日璀璨》是一首英语十四行诗,作者是被公认的最伟大的英语诗人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年)。莎士比亚生于英国斯特拉特福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巨匠之一,被推崇为世界文学领域的首席大师;他一生创作了三十七部戏剧,两首叙事长诗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是擅长写英语十四行诗的顶尖高手。这里所要评论的诗歌,正是其十四行诗中的第十八首。这首诗歌的韵律为:ababcdcdeqeq gg。这不同于传统的意大利十四行诗的韵律:abbaabbacdcdcd。从格律方面来看,属于抑扬格的五音步诗行,以第一行为例,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世界教育信息》2006,(7):22-22
代表英国大学校长的组织Universities UK于2006年5月10日公布了针对英国高等教育对英国经济造成的效应所进行的调查的结果——《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的经济影响》,调查指出:英国高等教育的价值在4年之内增加了100亿英镑,并且每年为英国经济贡献450亿英镑。Universities UK的主席爪蒙德·博恩教授说,高等教育是英国的主要产业之一。该调研显示,海外学生为英国大学提供了大笔丰厚的额外经费来源。不仅如此,而且英国大学每赚进1英镑,就会连带地让周边产业赚进1.52英镑。调查发现,英国高等教育2003年至2004年的总收入为169亿英镑,比前一年度的总…  相似文献   

18.
十四行诗是西方中世纪以来历久不衰的诗体之一,是西方抒情诗的重要形式,它在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成为风靡一时的诗歌形式,并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对中国新时期以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将分析最初确立意大利十四行诗规范的诗人彼特拉克的诗歌创作,结合其十四行诗的代表作《歌集》(Song Book)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十四行诗是西方文学中常见的诗歌形式之一,最早起源于13世纪的意大利,后传入欧美各国,尤其在英国流传甚广,并形成许多变体,无论在诗歌形式上还是在题材内容上都有所创新,为英国诗歌的革新和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十四行诗在国内的翻译实践证明:虽然在诗歌翻译中存在着不可译因素,但尽量减少不可译因素在译文中的比例还是可以做到的。  相似文献   

20.
死亡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对死亡的探究基于对生存意义的思考。《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其主人公哈姆雷特对死亡的思考不仅体现了戏剧的悲剧主题,还展现了从恐惧死亡到超越死亡的精神变化过程。这与17世纪玄学派代表人物约翰.邓恩的《圣十四行诗之10》中诗人与死神辩论所内蕴的死亡观有所不同。从对死亡进行思考到与死神进行辩论,折射出自文艺复兴至17世纪英国文学中死亡观的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