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莎菲是丁玲笔下的一位悲剧女性。造成她悲剧的原因比较复杂。本文试图就莎菲的理想与所处的时代环境、莎菲与陌生群体、莎菲与莎菲之间的种种矛盾进行深入的分析,说明她的理想终究幻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张玉玲 《现代语文》2006,(8):118-118
读《莎菲女士的日记》可以看到,莎菲与苇弟、凌吉士之间矛盾冲突的原因,不在于莎菲是一个“恋爱至上”,也不在于苇弟怎样怯懦卑琐、凌吉士怎样浅薄卑鄙,而在于他们之间的冲突从根本上来说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敌对与抗争。莎菲与苇弟、凌吉士之间的遭遇,是男人与女人永久性战争中的一次特殊的较量。只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场战争发生了让当时的人乃至现在的不少人都难以接受的变化,那就是,这场战争的操纵、主动是莎菲,一弱女子,而苇弟和凌吉士则成了被女子玩于股掌中的男人。  相似文献   

3.
丁玲早期作品特别关注知识女性的命运及其精神世界的矛盾,其中,以《莎菲女士的日记》最具代表性。主人公莎菲是一个内涵丰富、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女性形象。长期以来,莎菲形象备受评论界关注,且颇多争议,但其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4.
莎菲女士是女作家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塑造的经典艺术形象,是"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中最重要的典范。莎菲形象的意义不仅在于反映了"五四"退潮后的一个时代侧面,代表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对自身命运和时代关系的思考,而且莎菲女士的性爱矛盾心理也揭示了个体在面对自身性本能和自我意识冲突时难以避免的困境,显示了现代女性在进行选择和追求时的觉醒。  相似文献   

5.
张凌 《现代语文》2006,(8):55-56
莎菲女士往往被认为是自我意识觉醒的现代女性的代表,被茅盾称为“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一位个人主义、旧礼教的叛逆,她要求一些热烈的痛快地生活,她热爱着又蔑视她的怯弱的矛盾的灰色的求爱,然而在游戏式的恋爱过程中,她终于从腼腆拘束的心理中摆脱,从被动到主动,在一度吻了那青年学生高于诱惑的红唇后,她就一脚踢开了那不值得恋爱的卑琐青年”。一直以来矛盾对《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大胆的描写”,莎菲的“叛逆的绝叫”评论,成为对《莎菲女士的日记》分析的盖棺定论。莎菲也成为“是五四以后解放了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矛盾心理的代表”的典型,以至于中国所有研究本土女性主义的研究都绕不过“莎菲”这一形象。  相似文献   

6.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从意识层面消除不愉快情感成分的一种心理操作。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对现状的不满与不安贯穿整部小说,她饱受身心交瘁的折磨,惯以"畏强欺弱"、"表里不一"以及美化他人的姿态来处理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她的日记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矛盾、挣扎,甚至病态、扭曲的心理状态。然而,从心理防御机制理论来看,我们能够更加真切地理解导致莎菲的心理的原因。这是人遇到烦恼与困境时都可能会产生的心理。  相似文献   

7.
《河北自学考试》2005,(11):18-18
1、简析《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其时代意义。答:(1)莎菲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她富有叛逆精神,在“五四”浪潮中,勇敢地冲出了封建家庭,同时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她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勇敢的叛逆者,强烈地追求个性解放;另一方面她却不明白主要应反抗什么和如何反抗,沉缅于个人主义的狭小圈子而不能自拔,也找不到摆脱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丁玲和她笔下的莎菲女士,是叙事学中关于“可靠的叙事者”的一个典型案例,多年来却遭到作家和研究者的否认和漠视。从文本及相关资料的阅读入手,从创作转向、忠诚证明和作家对真实人物与文学形象处理的正相关-负相关等方面,可深入探讨并证明作家与莎菲之间的精神与经历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9.
《莎菲女士的日记》写于1927年冬,是丁玲的成名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它通过对主人公莎菲女士一段心灵历程的真实描写,深刻反映了二十年代中期经过五四运动冲击和洗礼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失意和苦闷,理想和追求,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新女性画廓增添了独具特色的莎菲女士的形象。关于莎菲,茅盾在《女作家丁玲》一文中曾作出深刻的论述,指出她“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这无疑是深中  相似文献   

10.
丁玲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标志性的作家,虽然目前丁玲研究已抵达瓶颈。但只要女性对自己的历史命运和现实存在的探寻没有停止,丁玲及作品研究就还会有开拓的空间。丁玲笔下的莎菲形象极具歧义和丰富性.该文着重从性张扬与性压抑、自恋与自虐、觉醒与困惑三个方面分析莎菲形象的悖论性。莎菲的焦虑、孤独正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女性悲剧命运和精神困境的寓言式表达,莎菲们无处逃遁和突围,只能陷入角色的迷茫和文化的焦虑中,丁玲和莎菲一样。只能在传统中反传统,女性仍然难以有自己的文化想象和文化主体地位,莎菲悖论的形象也正昭示出女性书写的困境和尴尬。从某种意义上说。莎菲的孤独和焦虑也正是女性书写的孤独和焦虑。  相似文献   

11.
丁玲在早期创作中塑造了梦珂、莎菲、阿毛、伊萨等一系列女性形象,构成了以莎菲为核心的"莎菲型"女性形象。"莎菲型"女性形象塑造的主要原因是女性解放思潮下的时代环境、作家思想状况的影响而形成,"莎菲型"女性在性格命运与情感体验方面体现出反叛、孤独、幻灭等相同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之后,在当时的五四文坛影响颇为深刻,莎菲这个蜗居在北京公寓中的女性写作者与她本人当时所处的地位和人生经验似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年来,研究者的视角纷纷集中在丁玲本人作为写作者与小说文本中刻画的女性人物之间所隐含的种种耦合性上。鉴于此,以丁玲创作的外部环境因素为突破口探寻丁玲小说创作的深层脉络。  相似文献   

13.
源于性别意识的颠覆与反叛,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文本建构过程中,借助日记体这一私人化的叙述形式,大胆地融入了作者"我忠于我自己"的生命感受与体验,不加掩饰地袒露了"五四"时代的"莎菲"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痛苦裂变的灵魂,充分展示了女性"人"的本质力量,自然地流露出了现代自觉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女作家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20世纪90年代女作家卫慧的小说《上海宝贝》同为女性作家讲述女性与都市、女性与欲望之间的文本。但《莎菲女士的日记》凸显着鲜明的女性意识;而《上海宝贝》则是一种迎合男权审美和价值标准的展示,一种“性别秀”。本文引入身体写作这一理论对两个文本进行细读比较,从而对女性写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丁玲在现代文学史上一直是倍受瞩目的作家,不仅因她个人独特而复杂的人生经历,也因为她作品风格的巨变。从《莎菲女士的日记》到晚年的《杜晚香》,丁玲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几经沉浮,造成了她才华与时代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深度理解经典文本<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的形象,在文本中莎菲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沉缅于自己心灵的苦痛之中,挣扎冲突最终奋起的心路历程,揭示了那个时代所给予女性的印记.本文以莎菲情感世界的孤独状态为切入点,对莎菲形象作以分析理解.  相似文献   

17.
深度理解经典文本《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的形象,在文本中莎菲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沉缅于自己心灵的苦痛之中,挣扎冲突最终奋起的心路历程,揭示了那个时代所给予女性的印记。本文以莎菲情感世界的孤独状态为切入点,对莎菲形象作以分析理解。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文化转向以来,翻译研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尤其是随着解构主义对“逻各斯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等的解构,女性研究者也渐渐察觉到了将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联系起来的重要性。本文首先介绍翻译中女性主义意识的兴起以及其后的发展,然后通过分析丁玲之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剖析当时的中国女性所体现出来的女性主义观念,以解读丁玲女士追求自我价值、生命意义的矛盾过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剖析莎菲分别与苇弟和凌吉士的关系 ,展现莎菲的灵魂、思想内涵及美学价值 ,再现一代叛逆女性走过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20.
莎菲情结的悲剧性体现于莎菲灵与肉冲突的悲剧心态及其个体人格与社会秩序冲突的悲剧精神之中,其表现形态是苦闷意念的内显和狷傲性格的外露,蕴含着斑斓多彩的悲剧美质和丰富深广的时代、社会内容。莎菲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类心灵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