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管敬绪、黄鸿钊、郭华榕主编的《世界近代史》,最近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60万字。它是作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受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委托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大、安徽师大等16所高校历史系和有关科研单位。这部教材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强调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在总结我国长期教学经验与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世界近代主  相似文献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的新版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试验教材,同此前人教社的同类教材相比,无疑具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但同人们把它作为“面向21世纪”的高质量的世界历史教材的美好愿望相比,试验教材在一些方面目前亟待进一步修订完善,从根本上来讲,更需要“范式”的根本转换。一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世界近代史研究在宏观理论探索上出现了引人注目的三种研究趋向。以刘宗绪等学者的探索为一种研究趋向,坚持用生产力标准来评判世界近代史上的人类活动,认为世界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向全球扩张的历史,根据生产力标准还…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的史学语境中,"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划分具有深刻的含义,比如将近代史主要看成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时代,现代史则被认为是社会主义革命和胜利的时代,两个历史时期的分界则往往以"十月革命"为标志.这一历史分期法曾经是我国世界近现代史体系的正统和主流,目前仍有学者坚持这种分期,但在最近的二、三十年里,它显然受到较多的批评.与此同时,人们一直试图提出更适合的世界历史体系和历史分期.  相似文献   

4.
近日拜读了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夏诚先生的新著《近代世界整体观》一书,颇见新意,深受启发。夏诚教授在该书中以其新颖独到的见解和对世界近代史精辟的宏观分析向我国世界史学界提出了挑战。《近代世界整体观》(以下简称《整体观》)是我国世界近代史研究的一个可喜成果,显示出我国近代史研究已开始突破传统的框架,走向世界。建国以来,我国世界近代史的研究和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走了许多弯路。50年代我们开始受苏联《世界通史》体系的影响;60年代中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一生最伟大的功绩就是为我们党开创了一条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革命道路.他首先提出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命题,科学、创造性地理解马列主义,正确地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特征,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任务、策略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制定政策和坚持独立自立这一中间环节,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从信、知、行三个方面论述了在新形势下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应当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信马列主义的科学性,把马列主义作为自己的终身信仰;坚持刻苦攻读马列主义,掌握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理论武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张海鹏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追求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真实面目为目的,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实际,探索近代中国的历史规律,再现近代中国的历史面目.他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坚持和完善了中国近代史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他继承了范文澜、胡绳、刘大年等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关注现实的传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把科学的方法和革命的精神结合起来,探索未知,追求真理,是张海鹏的学术主旨.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中国世界近代史学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僵化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范式被打破 ,生产力标准论、横向联系的近代世界整体观和现代化研究三个范式逐渐形成 ,世界近代史研究呈现出勃勃生机。作为生产力标准论范式的主要代表 ,已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宗绪先生为世界近代史学科的范式转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实事求是原则指导下得出的一系列新论 ,引发了世界近代史研究和教学领域的一系列突破。 2 0 0 3年 3月 ,刘宗绪先生的学术文集《人的理性与法的精神———史学研究与历史教育论稿》①(以下…  相似文献   

9.
《历史教学》刊登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四十年》系列文章,是我国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部分学者们对建国四十年来近代史研究情况的回顾和总结。这组文章的最大优点是作者们能运用马列主义观点、立场和方法。对这段历史研究状况进行了详尽的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述,有些文章还对一些重大问题以及某一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和趋向,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但使读者及时了解掌握了最新的学术动态,而且,可以把它们运用到教学和科研中去,提高自己教学和科研水平。下面,仅对其中一些文章谈谈自己读后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0.
从事世界近代史教学多年来,经常听到学生们抱怨世界史内容生疏、难学,世界近代史国别众多,头绪纷繁,更是难以掌握.而我们的教科书又大多都是千篇一律的模式,虽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也有两大时期、三条线索、四个阶段的基本划分,但是,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走向衰亡这一主千线索不够突出,层次不够分明,学生对世界近代史的全貌难得要领.实践证明,为了更好地促进世界近代史的教学,有必要对当前国内通用的世界近代史教材编著体系进行一定的改革.在此,就这个问题,笔者试图通过这些年来在教学中取得的一点心得体会就教于各位专家和同行,同时,也希望起到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推进国内世界近代史的教材建设.在阐明我的观点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当前国内通用的主要的几种世界近代史教材的编著体系的基本情况.统观国内通行的十多种版本,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型;  相似文献   

11.
正当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的严峻时刻,而在我国却以空前大好的形势走向高潮。其间的基本经验是什么?最根本的就是还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以其本来的科学面目,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同志为此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刘宗绪教授主编的《世界近代史》一书,不仅构建了世界近代史新体系,而且对世界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文章对该书的体系和内容进行了评介。  相似文献   

13.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近代史重点和理论问题研究》一书,由黄振教授、杨朴羽教授等主编,全国10多所高等院校学者协同撰写,著名史学家吴于廑教授写序.该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贯彻百家争鸣精神,吸收最新学术成果,具有理论性、现实性、综合性和学术探讨的特点.全书共分世界近代史  相似文献   

14.
分期问题是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建设的中心问题。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围绕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定义、特点、研究对象、分期的标准与依据、上下限和内部分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一言以蔽  相似文献   

15.
要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向21世纪.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我们正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和21世纪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时期.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产物——邓小平理论,就是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南,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16.
一、参考资料问题中国近代史是一门极重要的学科。它是中国从封建社会转变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再转变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具体过程,也是近百年来中国广大人民进行民族的,民主的伟大解放斗争的革命过程。通过这个学科的学习,我们可以认识到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可以总结出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的经验教训;从而研究马列主义如佝指导中国革命,毛泽东思想如何运用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武装我们的思想,而坚定我们对革命胜利的信心,以为建设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远景而奋斗。这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总目  相似文献   

17.
1.世界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以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为标志——误以为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高中世界近现代史教材沿用前苏联的观点,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标志。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基本接受了国外史学界的主流观点,将1500年前后的这一系列事件作为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领导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深刻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地位和伟大作用,并在实践中认真坚持和坚决贯彻这个根本指导思想,对于维护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保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对推进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斗争持久的开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前,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研究努力实现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将回答现实政治问题作为研究的落脚点,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它在强化科学性的同时,发扬关注现实政治的传统,通过揭示近代中国的历史规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用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发挥了资政育人作用.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优良学术传统,是今天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应该继续坚持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向全党发出号召:“全党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兴起一个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马列主义的理论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