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客家先民来自属于北方类群的中原地区,南迁至属于南方类群的闽粤赣边区.客家先民与客居地土著居民融合形成了客家群体.对客家人红细胞血型分布研究的结果表明,客家人较多的遗传指标符合我国南方人群的特点,可以认为在血缘上南方类群为主体.目前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客家源流的资料尚不多见,而且现有的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鞘翅目是西藏昆虫中一个比较大的类群,计有771种,占西藏已知种类的1/6.本文分析了这一主要类群的区系类型、主要分化类群、特征特性.  相似文献   

3.
小尾寒羊是我国绵羊品种中的优良类群,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本文旨在分析、阐明我区农区、半农半牧区发展小尾寒羊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评价该区发展小尾寒羊的自然环境条件及社会经济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4.
经扫描电镜观察,我国常绿栎类的叶表皮共发现有10种不同类型的毛,它们分别是:单列毛、单   分枝毛、泡状毛、莲座毛、单毛、束毛、短柄束毛、多出毛、星状毛和并合星状毛。  不同的分类单位有不同   毛类型的组合。所有常绿栎类的叶表皮上都出现有非腺毛类型的毛,而腺毛则仅限于某些分类单位   中。这两种基本类型的毛在结构和功能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分别代表了物种的生存适应方式和进化途   径。按叶表皮毛的基本类型将我国常绿栎类划分为腺毛类群和非腺毛类群两个类群,支持将常绿栎类   分成高山栎组(Sect.Suber(Reichenb.)Spach)和巴东栎组(Sect.Englerianae(A. Camus)Hsu et   Jen)的分组处理。综合叶表皮毛的类型、密度以及分枝特征提出了我国常绿栎类各分类单位之间的亲  缘关系图。  相似文献   

5.
区系与区划的关系十分密切,但区系不是区划,而区划更不等于区系,两者有着原则不同。昆虫区系是针对某个特定地域的昆虫相,分析研究这一地域昆虫的种类、组成、成份、比例及其结构等,进而深入探索该地域昆虫相的历史渊源、发展趋势,以及与其它地域昆虫区系的关系和相互间的关系。而昆虫区划则根据地质历史、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及昆虫区系成份分析和结构的探讨,对于一些有关地区进行分析,对比、归纳、分类,进而合理地分级、归类、确定区界。所谓区系成份就是分布的属性,各个类群的区系成份就是各个类群的分布属性,每一个类群都有每一个类群的分布属性。  相似文献   

6.
依据我国30个省市2000 - 2008年面板数据,分析大中型企业技术引进及转移的区域特征,得出技术引进及转移区域特征分布.从区域技术引进效率角度将30个省市进行聚类,运用计量模型研究“类群”省市区域内外的技术引进差异,利用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分别对5个区域技术引进类群进行深入研究,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两个方面对技术引进效率的提升进行阐述,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系统报道了中国桑寄生科Loranthaceae33种5变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并与澳大利亚 2属6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做了比较。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国产桑寄生科花粉外壁 纹饰可明显分为两个类型:一种类型为刺状或条状纹饰,另一种为颗粒状纹饰,这与该科的鞘 花族和桑寄生族两个族相吻合。在鞘花族类型中,3合沟、钝刺状或条状纹饰的花粉是基本类 型,合半沟或孔沟形,刺状纹饰的花粉是较进化的类型;在桑寄生族类型中,等极、3合沟、 颗粒状纹饰的花粉是基本类型,异极、副合半沟-合半沟、3沟形和沟形-短沟形或沟孔形、粗 糙或模糊颗粒状纹饰的花粉是较进化类型。根据萌发孔和纹饰可将桑寄生族类型花粉分为3个 类群:类群I包括五蕊寄生属Dendrophtho、梨果寄生属Scurrula、钝果寄生属Taxillus和大苞 寄生属Tolypanthus;类群II仅包括离瓣寄生属Helixanthera;类群III也仅1属,桑寄生属Lor anthus。在这3个类群中,类群I属于基本的类型,属间花粉差别较小,其中梨果寄生属和钝 果寄生属花粉差别最小,显示出较近的亲缘关系;类群II和类群III皆是较进化类型。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植物类群的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统一的原理,讨论了獐牙菜属植物的起源、散布和分 布区的形成。獐牙菜属包括11组16系154种,间断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中国西南部- 喜马拉雅地区汇集了大多数种类、不同演化水平的类群以及形形色色的特有类群,成为该属的多样化 中心和多度中心。该属的原始类群和外类群也集中分布在中国西南山地,极有可能是该属的起源地。该 属的分布区类型中出现了各式的间断分布,根据有该属植物分布的大陆间及大陆与岛屿间分离和连接 的时间推测,该属的起源时间至少不会晚于晚白垩纪,也许更早,可追溯到中白垩纪。通过分类群间亲 缘关系和现代分布分析,显示出该属植物从起源地向周围和一定方向散布,形成了三个主要散布途径。在散布过程中植物本身也发生演化和就地特化,形成新的类群。  相似文献   

9.
我国西南喀斯特生态环境在近50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土地质量退化,石漠化严重。近几年,我国西南已进行了有效的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石漠化严重发展的势头并没有受到明显抑制。云南省石林风景区乃古景区主要有自然灌丛、次生柏树、原生草地、次生草地和裸露红土地等5种不同植被覆盖生态系统样块地。在该地按不同土壤深度采样, 分析了土壤含根量,土壤生物的群落构成, 进行了土壤生物多样性指标计算。研究样块地共采集到土壤动物标本5门10纲28目(类)共935头,表明该区土壤动物生物量较同纬度森林生态系统小, 并且以蜱螨目、弹尾目、线虫目、鞘翅目和后孔寡毛目为优势类群, 线蚓目、蜘蛛目、鳞翅目、双翅目为常见类群。土壤生物多样性指数在1.5以下, 并随植被退化而急剧降低至裸露地的0.11。派盾螨科在石林景区各种环境下均有较多分布, 是本灰岩红壤地区的适生类群。螨类中的礼服甲螨科和士革螨科对生态系统退化十分敏感; 而螨类/弹尾类总个体数比值> 1.5, 与同纬度森林生态系统中<0.55有根本不同。喀斯特区域的生物量(个体密度)和类群数都大大低于同纬度低海拔非喀斯特区森林生态系统下。说明喀斯特景观在土壤动物多样性角度上的脆弱性, 并说明生态系统保护对于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笔者于2016年春季,对佳木斯市四丰山不同生境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进行调查研究。选取针叶林、阔叶林、耕地和草地4个生境取样,共获得48个土壤样品,捕获大型土壤动物864只,隶属于11个类群。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主要集中分布在地表0-5cm土壤层内,不同土壤动物的类群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反应也不同。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呈现表聚现象。  相似文献   

11.
鼯猴     
毕役 《百科知识》2010,(11):50-50
说起会飞(滑翔)的哺乳动物,人们首先就会想到蝙蝠和鼯鼠。不过,除了这两个人们熟知的类群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类群——鼯猴也是其中的行家里手。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南喀斯特生态环境与土壤生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我国西南喀斯特生态环境在近50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土地质量退化,石漠化严重.近几年,我国西南已进行了有效的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石漠化严重发展的势头并没有受到明显抑制.云南省石林风景区乃古景区主要有自然灌丛、次生柏树、原生草地、次生草地和裸露红土地等5种不同植被覆盖生态系统样块地.在该地按不同土壤深度采样,分析了土壤含根量,土壤生物的群落构成,进行了土壤生物多样性指标计算.研究样块地共采集到土壤动物标本5门10纲28目(类)共935头,表明该区土壤动物生物量较同纬度森林生态系统小,并且以蜱螨目、弹尾目、线虫目、鞘翅目和后孔寡毛目为优势类群,线蚓目、蜘蛛目、鳞翅目、双翅目为常见类群.土壤生物多样性指数在1.5以下,并随植被退化而急剧降低至裸露地的0.11.派盾螨科在石林景区各种环境下均有较多分布,是本灰岩红壤地区的适生类群.螨类中的礼服甲螨科和士革螨科对生态系统退化十分敏感;而螨类/弹尾类总个体数比值>1.5,与同纬度森林生态系统中<0.55有根本不同.喀斯特区域的生物量(个体密度)和类群数都大大低于同纬度低海拔非喀斯特区森林生态系统下.说明喀斯特景观在土壤动物多样性角度上的脆弱性,并说明生态系统保护对于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以白玉簪科和兰科的代表种类分别作为外类群对水玉簪属进行了初步的分支分析。虽然运用不 同外类群进行分支分析产生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但它们均显示了属内一些稳定“支”的结构及其种间关系。分支分析还表明:水玉簪属的两个组中,Foliosa组极可能是一个单系类群,而水玉簪组则是一并系类群。如果叶绿素的丧失是一个不可逆的进化过程,水玉簪族中全菌物异养习性的获得只出现过一 次。  相似文献   

14.
对乌头属 Aconitum L. 27个类群的nrDNA ITS序列进行了简约法与邻接法分析,两种方法得到的系统发育树基本一致。乌头亚属subgen. Aconitum 的蔓乌头系 ser. Volubilia 不是一个单系类群,显柱乌头系 ser. Stylosa 与兴安乌头系ser. Ambigua 各自作为单系类群也没有得到支持。特产于云南西北部横断山区的一些种之间存在非常近的系统发育关系,说明这些种可能是近期物种形成的产物。紫乌头 A. delavayi 复合体的不同类群在系统发育树上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我国苔草属二柱苔草亚属Subgen.Vignea作了系统排列,并提出以下几点的看法:     1.二柱苔草亚属是苔草属中比较自然的一个类群,我国有48种、7亚种和1变种,隶属于16个 组。根据Takhtajan的世界植物区划,将它们分成4种成分,即:(1)环北方植物地区成分,占总数的 20.4%;(2)东亚植物地区成分,占总数的55.5%。实际上,只有4个分类群出现于中国-喜马拉雅森 林植物亚区,而其余的都均分布于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并且在这一亚区内有8个特有成分,占特 有成分总数的61.5%;显然,中国二柱苔草亚属在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内的分化较其他地区更为强 烈;(3)伊朗—吐兰植物地区成分,占总数的16.7%;(4)印度支那植物地区成分和印度植物地区成 分,占总数的7.4%。     2.高节苔草C.thomsonii和云雾苔草C.nubigena类群是Subgen.Vignea中较为原始的种类, 它们为印度支那植物地区和印度植物地区成分。这样非但Subgen.Indocarex原始类群分布于东南亚 和马来西亚,而Subgea.Vignea的原始类群也分布于东南亚,这也是对Nelmes提出Carex起源于印度-马来西亚地区的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16.
对被子植物起源研究中的几种观点进行了讨论。(1)由于被子植物存在着一组共同的性状,它们不可能是从不同祖先起源的,而是有着共同的祖先。被子植物是一个单源起源的类群。现存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是依据包括形态学(广义)、分子系统学、古植物学和植物地理学等的综合性状建立的,只能表示出现存类群的亲缘关系并且追溯到它们最近的祖先。人们现在还不可能建立一个包括全部已绝灭的类群和现代生存类群的谱系发生系统。因此,现存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只能看作是“亲缘”系统。(2)分析了用于推测被子植物起源时间的分子、化石和地理分布证据。我们认为,要确定被子植物起源时间,植物化石是一类重要证据,但化石只能说是植物本身可保存部分和当时当地所提供的化石条件的综合反映,它们不可能就是植物类群或种的起源时间。人们还必须考虑到化石本身的演化历史。应用分子钟也是一种手段,但误差比较大。如果我们除了利用上述两种资料之外,根据植物类群的现代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把植物的演化同地球的历史和板块运动联系起来,以推断它们起源的时间,这无疑会增加其可信度。通过对56个种子植物不同演化水平的重要科属地理分布的研究结果,我们曾提出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可能要追溯到早侏罗世,甚至晚三叠世。(3)分析了基于分子证据所提出的被子植物基部类群——ANITA成员(包括无油樟科Amborellaceae、睡莲科Nymphaeaceae、八角目Illiciales、早落瓣科Trimeniaceae、木兰藤科Austrobaileyaceae)的性质,讨论了ANITA成员在现代几个被子植物分类系统中的系统位置的不同观点,评价了它们的形态学(广义)性状。指出ANITA的成员由于包含大量的祖征,是属于原始的类群。但由于它们的共有衍征很少,如花粉球形,说明它们在被子植物演化早期就分道扬镳了,沿着不同的传代线分化。因此ANITA是一个源于不同传代线的复合群。  相似文献   

17.
金线鲃     
去年,我国科学家记述了采自广西贺州市贺江水系一个洞穴的鲤科、鲃亚科、金线鲃属鱼类的一个新种,并命名为黄田金线鲃。金线鲃属鱼类是我国特有类群,只分布于云南东部、贵州中南部和广西西北部的珠江西江水系,包括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漓江、柳江等,少量分布于长江上游支流,呈稀散点状分布,常局限于狭小生境内,与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区的溶洞及地下伏流相联系,极易隔离,进而分化  相似文献   

18.
藁本属Ligusticum L.属伞形科Umbelliferae芹亚科Apioideae Drude阿米芹族Ammineae Koch。它在阿米芹族中,是一个较进化的类群,是介于阿米芹族与前胡族Peucedaneae DC.之间的一个过渡类型。藁本属全世界60余种。我国现知有34种,占该属种数的二分之一,其中28种及2个栽培变种为我国所特有。本文比较分析藁本属的形态学性状和孢粉学性状,以小总苞片及其相关特征作为该属次级划分的主要依据,将藁本属分为两个类群,并对该属的种类作了增补,对一些种的名称、分布作了补充修订。文中还记载了4个新种。喜马拉雅藁本L.elatum(Edgew.)C.B.Clarke和开展藁本L. thomsonii C. B. Clarke var.evolutior C. B.Clarke,系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9.
根据植物类群的地理分布与系统发育相统一的原理,本文讨论了以礼草属的分布中心、起源地、 起源时间和现代分布格局的形成。以礼草属全世界约26种、6变种,隶属于3个组,主要分布于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伊朗也有分布。其中,中国的青藏高原汇聚了该属的大多数种类,且不同等级和演化水平的类群均集居于此,使其成为该属的现代分布中心;而该属的原始类群、以及与原始类群很近缘的鹅观草属却分布在这一中心之外的天山地区,加之天山地区自新生代的晚第三纪再次抬升以来,具备了以礼草属发生和繁衍的自然条件,因而天山地区很可能就是该属的起源地,起源时间也可能在晚第三纪或第四纪初。以礼草属自天山起源后,扩散的途径大概有3条,其中西南向途径和东南向途径从东、西两侧侵入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得到极度发展,并随着高原的继续隆起,进一步衍生出最高级的类群短穗组,从而形成了以礼草属现今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0.
《浙江动物志》是由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我国第一套较为系统和门类齐全的地方动物志.浙江位于我国东部沿海,隶属亚热带,气候温暖多雨,在动物地理学上系在东洋界范围内,动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既有适应陆上复杂多样生态条件的种类,又有生活在淡水和海域的不同生境的水栖类群,远超过北面的江苏、山东、河北和辽宁等沿海各省的动物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