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约翰·怀特这样解释“教”:“教’,一个意思是努力带来‘学’;另一种意思则是指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①徐江先生说:“教’要努力给学生带来可学的.”②“努力”表明“教”追求教育教学效益最大化的迫切态度;“带来”指出了“教”的方式方法——不只是“言传”,也包括“身教”;“可学的”则指明了“教”的内容.也就是说,“成功地做到了”,努力带来了可“学”的,才能称其为“教”.  相似文献   

2.
陈辉 《语文天地》2009,(11):50-51
英国哲学家约翰·怀特在《教育哲学》中解释“教”的时候说:“‘教’……意思是努力带来‘学’。”这位西方哲学家的解释竟然与中国古老的传统的“教”的内涵十分契合。“教”。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的或流俗的教育中,强调教。认为说和教无所不至,无所不能。一切教育目标都可借助教方的表述而实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把不需要教的东西,也努力转入教的领域、轨道或模型,不断地增加教的项目。这就形成了“教大于学”、以教为主的格局,学校不再是“学之校”而变形为“教之校”。其症结是对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走向学习、“学会XX”的口号铺天盖地的如今,说“学生以学习为本”恐怕已是正确的废话,因为教育起始于学生的学习;而教是为了不教,最终还是要自己学。这里所说的“少教多学、以学定教”就有一点现实意味了,这是由于即便到了今天,教师中心、越教越多、外加大运动量训练的教学仍然积习末改。学校面临挑战,有人提出先学后教,也有人提出以教导学,各有侧重,还有人把两层意思放在一起,似乎多了点旧日时兴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5.
番禺区提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理念,并努力推进之。于是,衍生了“研学课堂”这个概念,这是应然的,也是必然的。而且,从番禺区的有关指导意见可知,“研学课堂”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小组学习、研学问题和后教策略。这是践行“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活动所要遵循的一个原则性的问题,语文研学课堂当然也不例外。这本是一个很好的规范,值得每一位老师努力躬行之。  相似文献   

6.
不但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教学生“会学”,是要教育学生懂得为什么学习和怎样学习,前者是动机教育,是向科学高峰登攀的能源;后者是方法教育,是通向科学知识高峰的阶梯。学生“会学”主要是会思考懂方法。教学生“会学”,要重视激发兴趣。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精读、深思、实践中发现问  相似文献   

7.
<正>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这里的“学”指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教育先驱叶圣陶先生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这里的“不教”,前提也是学生自主学习体系的建构。那么,什么是自主学习呢?简而言之,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相对独立地积极建构知识并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状态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是自主性、民主性。  相似文献   

8.
教学     
《学记》一开始就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里,“教学”一词可以解释为含有教者和学者双方活动的意思,但它的含义较广,与“教育”一词几乎是一个意思。据有的学者考证,宋代欧阳修作胡瑗先生墓表,说“先生……其教学之法最备……”。其中“教学”二字,才是正式指教师“教”和学生“学习”。……无论中外,“教”的基本含义是传授,“学”的基本含义是仿效。“教学”的基本含义是传授和学习。(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P84~85)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凡是把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的人,学的人由此得到提高,这种活动就是…  相似文献   

9.
从研究内容来看,教研员要努力实现从单一的“研教者”到“研学”和”研教”并重的双重角色的转变。顾名思义,教研员即教学研究人员。我们知道“教学”普遍地被认定为“教师的教”,因此,研究“教师的教”在我们看来天经地义;这是我们最熟悉、最擅长的领域,是我们的拿手好戏。在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教研员都存在着重“研教”轻“研学”的问题。但近20年来,一线教师在历经数次新教育理念的洗礼和教育改革实践的多次涤荡之后,其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形象已经日渐丰富和饱满,尤其是基础教育的课程…  相似文献   

10.
伙伴教学法,也叫“小先生制”,意即伙伴(同学)之间互相教学,由一个儿童教另一个儿童。实施指导的儿童称为“指教者”,接受指导的称为“受教者”。指教者比受教者年级高的,称“异级伙伴教学”;指教育、受教者在同一年级的称“同级伙伴教学”。伙伴教学法运用在复式教学中,作为教师教学活动的一种补充,有助于教师集中精力搞好直接教学,锻炼学生的能力。一般说,两个年级组合的复式班,多采用同级伙伴教学;三个年级以上组合的复式班,可以采用异级伙伴教学。复式教学中运用伙伴教学法,要注意几点:(一)重视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在考虑指教者和受  相似文献   

11.
主体化教育关注学生成为主体如何可能及如何作为主体存在。朗西埃与列维纳斯都关注主体化教育,且分别发现以“学”为核心和以“教”为核心的主体化路径。前一路径强调学生的自我解放,学生基于平等的智力言说自身;后一路径重视培养学生与他者共生,学生在不平等的伦理关系中回应教师。两种思想和路径虽然暗含“学”与“教”的对立,但是,朗西埃和列维纳斯的对话寓示:主体化教育能够以独立共存的方式融合“学”与“教”。“学”与“教”融合的关键在于回归教育的伦理本色与对话特质,以关系性而非孤立性的视角重思“学”与“教”的内涵——如以不变的不平等伦理关系为教育前提,“学”以“受教”的姿态出现;如以歧义性的师生对话为教育语言,“教”则存在于“受教”之“学”中。  相似文献   

12.
善教者善防     
《学记》中有一句话:“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意思是说,问题发生后才去禁止,(坏的东西)就抵触抗拒,不易克服。因此,《学记》中把“预”视为教育成功的原因之一。何谓“预”?“禁于未发之谓豫(预)”,即问题还没有发生就加以防范,这叫预防。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具有预防的本领。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与生、主与客、此与彼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过程。从教的一方看,教师是教育方针的贯彻者,教学大纲的执行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师是主导;从学的一方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教的目的是为了学,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得以实现。因此,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预见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审时度势,防患于未然,是一个优秀教师必备的教育品质。  相似文献   

13.
当代教育观念认为,教学有三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即学会、会学、爱学。学会是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爱学是指学习的动力、情感、兴趣方面的教育;会学是指学习方法方面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从中道出了教学的真谛。即“教”为“学”服务。那就是教学过程的组织  相似文献   

14.
王盛娣 《湖北教育》2022,(12):52-53
<正>“教-学-评”一体化指教、学以及评价活动都指向相同的目标,即教师的“教”是帮助学生实现目标的指导活动,学生的“学”是实现目标的学习活动,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的“评”是监测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活动。教师应在明确学习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设置有效的学习任务和教学活动,紧扣目标,优化教、学、评的策略。为促进学生主动、高效地学习,笔者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老人与海》(节选)教学中采用了”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5.
方天福 《师道》2012,(9):15-16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后剩下的东西。”这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其蕴意和内涵丰富:道德?智慧?能力?我想应该包括:终身学习的技能。叶圣陶先生则日:“凡为教者必期于不需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苟若能是,或未足以言教育革命.然教育革命殆莫能外之。”这句话可以诠释为:教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不需要教。崔峦先生指出: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相似文献   

16.
庄子之“忘”是以学习为核心的教育范畴,具有深刻的教育意蕴。庄子以“忘”为学,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祛除物欲对学习的功利性遮蔽。“忘学”作为一种方法,是一种凝神专注之学。“忘学”作为一种境界,是一种高阶的智慧之学。“忘学”的目的是成就按照自我本性发展的自适之人。“忘学”非认知之学,乃以体知与心悟为学,既有身体体验的外体,又有内心觉悟的内求,内求与外体二者贯通,是实现了活动之身和非理性之悟相互交融的学习方式。“忘学”之“教”为“不言之教”,一方面,“教”彻底脱离“言”,教与学一体,教之学就是“教”,学就是学“教”之学;教与学成为教者对学者“感”、而学者“应”的联动感应过程。另一方面,“教”由“言”出,所“言”并非“教”,所言所至无言之“意”方为“教”。  相似文献   

17.
张雷 《教师》2014,(34):23-23
正上高一的儿子曾写过一句话:“不做伪学习者。”我对此很有感触。在我所教的学生中,不乏伪学习者。这些孩子大多是在老师、家长的逼迫下不得不“努力”地学习,不愿学却做出学的样子,久而久之,这种强势下的学习状态造就了大批伪学习者。  相似文献   

18.
<正>“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再学”是叶圣陶教学思想的完整表达,其核心要义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独立地学、主动地学。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学是起点,再学是新起点。“静语文,慧课堂”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倡导“为了让每个学生真实地经历教学全过程”“力求让每一节语文课成为学生生命中难以磨灭的记忆”。教,就是一种精神的启蒙,就是点燃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是学的助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教其实是一种更加智慧的教。“静语文”人在近几年的课改实践中,努力实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不教之学”的核心理念,在语文课堂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前行,为学生开启了“慧学习”的新旅程。  相似文献   

19.
教“书”,与教“学”是一回事吗?也许您觉得这个问题可笑。的确,它们在常用意思上是一致的。但在这里我要提出另外一种看法:教“书”与教“学”是人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我所谓的教“书”,就是指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而教“学刀则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了给祖国输送高质量的建设人材。显然,单凭教书——啃课本,不可能达到目标。我们对教师的恳切希望是:不仅要教“书”,而且要教“学”。特别是对大学生,更应当着重抓好教“学”这一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或流俗的教育,强调教,认为说和教无所不至,无所不能。一切教育目标都可借助教方的表述而实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把不需要教的东西,也努力转入教的领域、轨道或模型,不断地增加教的项目。这就形成了"教大于学"、以教为主的格局,学校不是"学之校"而变形为"教之校"。其症结是对客观世界包括人之精神领域的不可说性缺少精神准备。世界上有许多事物是可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