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喷泉实验在高中化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也是一个富有探究意义的实验。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人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哪些因素能够造成烧瓶内外气体有压强差呢?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可知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有温度、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产生压强差的措施有以下几种。(1)使温度改变。  相似文献   

2.
《化学教学》2 0 0 0年第 3期第 38页刊载了题目为“3 X”高考模式中“X”的复习方法的文章 ,其中内容的第三部分“通过能力和方法互相渗透有机组合” ,第 (2 )题的计算方法和结果我认为不妥 ,恳请与文章作者商榷。文章的原题是 :在做盐酸的喷泉实验时 ,假设实验所用烧瓶容积为 2 5 0mL ,玻璃管长为35cm ,胶头滴管内能挤出约 0 .5mL的水 ,则在0 .5mL水中溶解多少体积的气体 ,水才能从尖嘴导管中喷出 ?(假设大气压强为一个标准大气压 )原作者的解法为 :根据玻义耳定律可求出 ,压强为 0 .35米水柱高 ,体积为 2 5 0mL的气体 ,当压…  相似文献   

3.
1喷泉实验的说明a.喷泉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利用气体极易被一种液体吸收而形成压强差,使气体容器(烧瓶)内压强降低,外界大气压强把液体压入气体容器内,在玻璃导管尖嘴处形成美丽的“喷泉”。如HC1、HBr、HI、NH3、NO2等气体极易溶于水,可用水作吸收液进行喷泉实验;CO2、H2S等气体易被NaOH等强碱溶液吸收,故可用NaOH溶液作吸收液进行喷泉实验。b.操作注意事项。①圆底烧瓶要干燥,且烧瓶内气体要充满。②胶头滴管要预先吸入水或某种溶液。③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液体进入烧瓶后,注意打开玻璃管的止水夹c.实验失…  相似文献   

4.
何海清 《化学教学》2001,(4):44-44,42
图 1是中学化学中证明HCl、NH3等气体极易溶于水进行喷泉实验的装置 ,实验中水往往不能充满烧瓶 ,喷泉结束后烧瓶中会余下较多的气体。若以50 0mL的烧瓶集满氨气 ,即使成功的实验通常也会余下 30mL左右的气体。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当然不能仅简单地以装置可能漏气而论。在装置不漏气的前提下 ,有些学习资料以及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一现象进行过以下的一些解释 :( 1 )烧瓶中的水有一定的高度 ,水柱产生的压力对大气压有一定的抵消作用 ,总要余一些气体。( 2 )氨在水中的溶解是可逆性的 ,烧瓶里的氨水中总会有氨气逸出 ,水不可能充满瓶。( …  相似文献   

5.
“又错了 !” ,看到同学们痛心疾首的样子 ,不免心痛 ,总觉得当教师的未尽到责任。本人精选了几道较典型的例题 ,针对“做不对”进行寻根究底。  一、对教材理解不透例 1  0℃时 ,1atm下 ,10 0mL水最多能溶解氧气 4 .9mL ,在 0℃、5atm下 ,10 0mL水最多能溶解氧气多少毫升 ?答案一 :5× 4 .9mL。理由为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而气体溶解度用体积表示 ,所以 ,一定温度时 ,一定量的水中所溶解的气体体积与压强成正比。按此推论 ,0℃时 ,5atm下 ,10 0mL水最多能溶解氧气 5×4 .9mL。答案…  相似文献   

6.
喷泉实验乐趣无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素珍  李旭珍 《化学教学》2000,(4):46-46,44
喷泉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易溶于水的气体可以做喷泉 ,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是否可以做喷泉 ?喷泉的颜色由什么决定 ?圆底烧瓶不干燥行吗 ,圆底烧瓶不倒置行吗 ?我们做了全方位的探讨、分析 ,且做了实验 .烧瓶通过玻璃管与烧杯组成一个连通器 ,烧瓶原先装满气体 ,压强较大 ,大气压无法将烧杯里的溶液压入烧瓶 .挤压滴管的胶头 ,一部分气体溶于水中 ,气体分子减少 ,烧瓶内气压降低 ,大气压将烧杯中的石蕊溶液由玻璃管喷入烧瓶 ,氯化氢溶于水显酸性 ,于是形成了美丽的红色喷泉 ,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由此我们知道 ,降低烧瓶内的气压 ,则是形成喷泉的关…  相似文献   

7.
一.“喷泉”实验的原理喷泉实验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内外产生足够的压强差。如图1,圆底烧瓶中充满了易溶于液体b的气体a,根据物理学连通器的原理和帕斯卡定律可知:滴管挤出液体b之前,烧瓶内气体压强等于外界大气压。当向烧瓶内挤出滴管中的液体b后,因液体b吸收了气体a,导致烧瓶内压强减小,内外压强差较大,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使液体b从烧杯中倒吸入烧瓶而形成喷泉。  相似文献   

8.
一、在实验中的运用1.喷泉实验原理:利用某种气体易被一种液体吸收而形成压强差,把液体压入烧瓶,在尖嘴处形成喷泉。例:在如图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中,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f,a中形成喷泉,b液体几乎充满烧瓶,则a和b符合要求的是  相似文献   

9.
综合性实验试题是高考理综试卷的必考题目,其兼有考查学生实验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多重功能,也特别成为体现学科间综合的热点。气体压强问题是物理学科知识,但却和许多化学实验有关,尤其体现在气体的制备、收集、除杂及喷泉实验中,复习实验时要注意体会和总结。1是压强差导致了喷泉实验喷泉实验是课本上的常规实验,其形成原因是当烧瓶内的气体被吸收或溶解时,烧瓶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则将溶液迅速压入烧瓶形成喷泉。关于喷泉实验的考查大多与压强有关。如2002年全国高考理综试卷29题Ⅱ中有这样两问:(3)用图1装…  相似文献   

10.
陈春明 《化学教学》2000,(11):13-14
现行两省一市高中化学新教材 ,只在第二册氮族“氨”这一节提到喷泉实验。而第一册卤素 ,由于删掉了卤化氢 ,未提到喷泉实验 ,因此在“氨”的教学中我侧重地对氨的喷泉实验进行了创新教学。首先成功地演示了氨的喷泉实验 ,学生看到了红色美丽的喷泉后 ,兴趣很浓 ,激情很高。为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乘兴追问 ,逐步设计了下列问题 :1 .为什么将充满NH3的喷泉装置插入滴有酚酞的水中 ,不形成喷泉 ?而当向烧瓶中挤入少许水后 ,立即形成红色美丽的喷泉 ?学生带着浓厚兴趣 ,积极思维得出 :喷泉装置的导管虽插入水中 ,由于烧瓶与玻璃导管组成…  相似文献   

11.
利用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采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可以在烧瓶内形成美丽的喷泉,为课堂教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化学实验中,怎样才能形成“喷泉”呢?  相似文献   

12.
在高中化学中有以下内容可以进行理化综合: 一、卤素及氮族主要是在“喷泉”实验的教学中进行理化综合. 例1 图中,烧瓶已充满气体,气体体积为1000 mL(101325Pa,273K),烧杯中盛满水,直导管长L=60cm,导管进入烧杯中水面下12cm,气体的溶解度在273K时为1:40(1体积水能溶解101325Pa下气体40体积).实验开  相似文献   

13.
喷泉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现象。在实验室中 ,利用气体和溶剂的某种性质 ,在一特定装置中 ,也能模拟自然界的现象 ,形成美丽的喷泉。1 探讨喷泉形成的原因1.1 总结回顾高中化学课堂上分别用氯化氢和氨气做过的两次喷泉实验 ,不难总结出用该装置能形成喷泉的原因。只要从滴管挤入的液体或溶液 ,能将烧瓶内的气体大量溶解或与之反应 ,使烧瓶内气体大量减少 ,造成烧瓶内处于低压状态 ,此时打开弹簧止水夹 ,烧杯内的液体或溶液将受大气压的影响迅速涌入烧瓶内 ,形成美丽的喷泉。例 1:(1994年上海高考题第 9小题 )都能用图 1所示装置进行喷泉实验的…  相似文献   

14.
现行高中化学课本第1册(必修)中氯化氢喷泉实验的装置如甲图,在此实验装置中,利用胶管向内挤压水,使一部分氯化氢气体溶解于少量水中,烧瓶中形成负压,此时松开十字夹,使烧杯中的溶液即由玻璃管喷入烧瓶,形成喷泉。如果用此法做喷泉实验,失败的概率很大,因为压缩滴管中的水进入烧瓶很难成功,现提出两种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5.
喷泉实验是高中化学中一个经典的压强实验,通过对用常见气体进行喷泉实验时烧瓶中气体的压强变化曲线分析产生喷泉快慢的影响因素,进而解决尾气处理中的防倒吸问题,从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得出气体的溶解度与喷泉快慢和尾气防倒吸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喷泉演示器     
操作方法: 先在锥形瓶中装入1/2—1/3瓶滴有酚酞的水,<做氯化氢实验时则装入石蕊溶液>,再用干燥的圆底烧瓶收集一瓶氨气<或氯化氢气体>,将带尖嘴玻管的胶塞塞紧后,倒立于锥形瓶上,按上图装置好,用嘴向弯曲玻管中吹气,将少量的液体从锥形瓶压入圆底烧瓶,使烧瓶里的气体很快溶于水中,由于烧瓶内气体压强减小,于是锥形瓶里的液体很快顺着尖嘴玻管喷入圆底烧瓶,形成喷泉。  相似文献   

17.
一、实验装置:(图示药品为反应开始前的情况。) 二、实验原理利用铜片与浓硝酸反应产生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在 U 形管中被蒸馏水吸收(蒸馏水中事先放置几小片铜片),制得无色的硝酸溶液。生成的稀硝酸又与铜片缓慢反应,无色溶液逐渐变成蓝色,产生的无色一氧化氮气体经导管进入盛有氧气的烧瓶中,在烧瓶中被氧化为 NO_2,致使烧瓶内压强减小而将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吸入烧瓶,而形成喷泉.  相似文献   

18.
我们将高一化学课本中氨的喷泉装置和几种气体的制取方法进行了改进,可做多种气体的喷泉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极富有趣味性,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气体性质的理解记忆。1实验装置取一个250mL的圆底烧瓶,配上带尖嘴导管的单孔塞,另取一支100mL的注射器,用带有  相似文献   

19.
喷泉实验的有关说明: 1.形象地说明了某些气体极易溶于水(或特定溶液)的性质.如用水作溶剂时,可用于做此实验的气体为卤化氢或NH3;若用NaOH溶液代替水,则CO、NO2、SO2、Cl2等均可形成喷泉. 2.实验成功的条件:(1)圆底烧瓶必须干燥;(2)气体须充满;(3)装置气密性好;(4)盛水的烧杯中水和胶头滴管中水不能太少;(5)喷水用的导管不能太粗或过长.  相似文献   

20.
有关喷泉实验问题在全国高考中几次出现。它之所以成为高考热点,是由于它综合了化学及物理知识,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喷泉实验的关键是:①装置的气密性良好;②产生一定的压强差。一、喷泉的类型1.压强差是靠减小其上面烧瓶内的压强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