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战后初期,在中国东北地区占据军事优势的苏联,为了自身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在东北地区对国共双方采取了两面政策。这种政策对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发展以及远东地区战后格局的划定都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国共两党之间爆发了一场持续三年之久的全国性内战,这场内战的爆发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战后的远东政策,特别是雅尔塔体制对于远东的安排有着必然的联系.对此,拟从雅尔塔体制下美苏战后对华政策的矛盾性这一角度,分析美苏在远东地区的争夺以及对战后中国形势的发展、中国内战爆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苏联的解体,战后四十多年来对当代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巨大影响和支配作用的雅尔塔体制也随之宣告崩溃,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化向多极化转变,但雅尔塔体制曾对国际政治格局起过举足轻重的影响.1945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195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相条约》的签订正是雅尔塔体制在远东政策的产物,也是美苏在远东地区政治上相互斗争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自俄国远东疆界最终确定以后,这一地区就成为俄国最薄弱的环节。而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俄国也是最弱的国家之一,是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对象,于是,在各种因素的促使下,俄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开发远东地区,使远东地区在短时间内实现稳固,对研究现代俄国远东地区的开放政策起到追根溯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迎接胜利,严惩日本,国民党政权在二战期间就开始思考其战后对日政策。开罗会议及宣言作为中国对战后日本政策构想的原点,直接影响了国民党政权战后对日政策的设计。在开罗会议上,国民党政权所展现的对战后日本政策的策划是全方位的,虽然许多策划仅是原则上的声明。其中的一些想法在1945年7月26日通过的《波茨坦宣言》中被再次采纳,为战后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国民党政权在开罗会议上的政策提案不仅反映了蒋介石希望打倒日本军阀、尽快结束战争的想法,而且表现了其作为崛起大国的全球意识与区域观念。设计战后政策的行为除了表明中国未雨绸缪之外,更表明其对于未来地区秩序建设负责任的态度。这些政策设计在当时影响了盟国的战后日本决策并为亚洲国家的自由与解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沙皇俄国作为内陆国家,为了谋求世界霸权,将目标瞄向了远东地区,尤其是沙皇俄国经过彼得一世的改革后,加快了入侵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最典型的就是制造黑龙江问题。黑龙江问题的产生对沙俄、中国、日本等国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战后初期 ,苏联对华外交特征主要是承认国民党政府的合法性 ,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 ;另一方面 ,在东北地区则又对国共双方采取矛盾的“等距离”政策。苏联实行这一对华外交方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受到当时中国国内复杂的形势 ,斯大林对中国国共双方斗争发展前途的错误估计 ,苏联战略重点选择的需要及斯大林对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的片面认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日本大陆政策、俄国远东政策与中国东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北地区南接朝鲜,北临俄国,东南与日本隔海相望,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历来是远东矛盾的焦点。19世纪中期以来,日俄两国围绕大陆政策与远东政策在此展开日益激烈的争夺:随着西伯利亚铁路的修建,俄国施行一系列进攻性的政策、方针,致使双方矛盾急剧升级,为争夺中国东北最终走向战争。战后,出于各自侵略利益考虑,日俄由对抗走向勾结,共同瓜分中国东北。  相似文献   

9.
对德政策在战后苏联对外政策中占居重要地位。它不仅涉及苏联与两个德国的关系,而且与整个东西方关系息息相关。对这样一个巨大而复杂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无疑对我们研究当代国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战后苏联对德政策的历史,首先需要了解战后德国问题产生的根源。苏美英三国战时曾就肢解德国的问题进行过多次双边和三边磋商。出于担心德国东山再起,三国在原則上一致同意战后对德国实行肢解,但是在具体肢解方案上存在深刻分歧。雅尔塔会议后,希特勒败局已定,反法  相似文献   

10.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英国在远东地区推行一种最大限度维护其自身利益的经济政策,即对日本由全面绥靖到最终趋向强硬,对中国则多般压制的同时又不得不给予吝啬的援助。英国的这种政策对其自身以及当时远东的国际局势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朱学坤同志在《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撰文简析了俄罗斯的新东方政策。作者认为俄罗斯外交思想的变化始于1992年外交部长对远东地区进行视察,首次公开阐明俄外交政策的转变。1992  相似文献   

12.
战后日本政治势力之间的权力结构及其变化给教育政策制定带来很多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在政治和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略有不同。从政治势力对立结构的变化及其对教育政策的影响出发,可以把战后日本教育改革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1940年,英法联军在欧洲战场被德国打败,为了维护英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英国不敢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得罪日本,故对日本封闭滇缅公路的要求采取绥靖政策。面对英国的妥协决定,中国政府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最终英国决定重开滇缅公路。  相似文献   

14.
由东北地区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发起的"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的筹备会议,于1979年8月10日至14日在旅顺举行.这次会议是由辽宁省社会科学院、辽宁大学和旅大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筹备组织的.参加会议的同志,首先交换了各单位研究中日关系史的情况,并听取了邹有恒、王魁喜和冯瑞云同志有关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国内外研究中日关系史概况的发言.接着讨论了《东北地区中日关  相似文献   

15.
知识园     
大连,我国渤海的门户,位于辽东半岛南端,内有大连、旅顺两大良港。大连港海岸曲折,水深港阔,为我国东北地区水陆交通要道。旅顺港口窄腹广,岸壁陡峭,地势极为险要,是我国北方的军事要塞、远东地区战略要冲。两港又是驰名中外的长年不冻的港口。日、俄帝国主义早就对此垂涎三尺,十九世纪末,拉开了争夺之弓,大连在强食之下,历尽沧桑。  相似文献   

16.
对外经济援助是战后美国重要的外交工具。1945—1946年美国对捷的经济援助,其实质体现了战后美国对东欧政策的基调。战后美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提供信贷与对美国财产的国有化赔偿问题和1946年大选的结果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文试图从这些方面对1945—1946美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援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战后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出发,在其主导下对日本进行了改革,随着冷战和美苏争霸的全面展开,美国对日政策由抑制改为扶植,减轻对日惩罚,对日改革半途而废,可以说美国的战后政策与日本右翼势力泛起密不可分;日本右翼势力再度泛起,对亚太和平特别是东北亚区域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8.
谈美国朝鲜战争政策中的苏联因素尚鸿朝鲜战争是美苏“冷战”在远东的升级。苏联虽然在朝鲜战场上没有一兵一卒,但美国对朝鲜战争政策的制订却无时不受着苏联的牵制与制约。本文试就此进行分析和探讨。1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之时,美苏两国为了在远东地区达成战略平衡...  相似文献   

19.
战后日本私立大学迅速发展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日本私立大学迅猛发展,其影响因素包括:战后日本社会已具备了私立大学迅猛发展的外部条件;政府对私立高校政策的调整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健全的教育法规是日本私立大学发展的可靠保证;政府财政上的资助是战后日本私立大学迅猛发展的物质保障;学历主义社会风潮盛行等。本文研究和分析战后日本私立大学发展的基本因素,以期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六十周年。二次大战中,日本扮演了丑恶而失败的侵略角色。当我们介绍这一段历史时,有必要引导学生一起探究一下日本对外政策的形成及其对日本以及对世界的影响,以有助于学生扩大视野,并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考察历史与现实中的世界。由于东北亚是日本发挥地缘影响力最直接的区域,本具体分析日本战后在东北亚地区的外交困境与前景。东北亚这一概念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以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章主要从地缘条件和日本在国际关系史中某些极富特色的行为中挖掘其处理对外关系的一般规律,用最新的数据等解释日本在东北亚合作中发挥作用的意愿,并尝试通过这些数据与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相互结合,来讨论日本在东北亚合作中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