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渔作为清代著名的创作者和理论家,他的“结构”理论对后来的戏曲写作影响深远。《李笠翁十种曲》中《巧团圆》一剧深刻贯彻了他的“结构”理论,基于此,从“脱窠臼”“密针线”“审虚实”三个部分阐述李渔“结构”理论在《巧团圆》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李渔曲论中的“重机趣”,是李渔对戏曲语言机巧、生动、自然、幽默、风趣的重视,同时也是他对整个戏曲机巧自然、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审美风格的要求。李渔“重机趣”的提出,受到前人的影响,甚至与晚年李赟、袁宏遣等人“趣”的审美追求一脉相承。李渔“重机趣”的提出。也是对戏曲娱乐功能的重视,这对当时及后来的戏曲艺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诨是我国古典戏曲构建喜剧性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李渔在他的戏曲小说中对科诨的广泛应用并不是无意识的 ,而是他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他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就专列“科诨”一节 ,从理论上阐述了科诨的重要性 ,论述了科诨与观众接受的密切关系 ;认为科诨是刻画喜剧形象的重要手段 ,科诨要为塑造喜剧形象服务 ;一方面科诨要贵自然 ,注重娱乐性 ,另一方面又要注重科诨的教育作用 ;科诨语言要个性化、通俗化 ,但同时要“戒淫亵”、“忌俗恶”。值得注意的是 ,我们还应把李渔所讲的“词采”、“宾白”和“科诨”联系起来理解 ,这样就可系统掌握李渔对科诨语言的要求。李渔的科诨理论是对元明戏曲科诨创作经验的全面总结 ,是自身创作和演出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4.
从《风筝误》看李渔的戏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渔是清朝初年著名的戏曲活动家,理论家。他的《闲情偶记》是当时关于戏曲最完整的论著,他的戏曲代作《风筝误》则集中体现了他“无奇不传”和强调喜剧性的戏剧观,这种戏剧观对清初的戏曲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试论李渔对剧作家与观众关系的阐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李渔对剧作家与观众关系的阐述程华平清代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李渔曾这样描述他创作剧本时的状态:“笠翁手则握笔,口却登场。全以身代梨园,复以神魂四绕,考其关目,试其声音,好则直书,否则搁笔。此其所以观、听咸宜也。” ̄①这种创作心态很清晰地表明了李渔把...  相似文献   

6.
“填词之设,专为澄场”是李渔观众本位的戏曲接受观的理论核心。它观照到戏曲的学性、舞台性和观赏性。李渔认为编制、导演、表演与观众欣赏有密切的关系,影响并制约着戏曲接受的效果。李渔观众本位的戏曲接受观集前人理论成果这成,融汇自己的艺术经验和见解,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是积极的开拓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渔非常重视戏曲的唱词的通俗化和机趣性。他在《闲情偶寄·词采第二》一章中专门讨论了曲文的词采问题,提出了“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四款。李渔戏曲的词采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它集中表现为意深词浅的通俗美和机趣尖新的形象美。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的文化巨人李渔,不仅是杰出的戏曲家、小说家、戏曲理论家,也是名重一时的书画家、编辑出版家、戏曲导演。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位当行的教育家。尽管李渔没有开门办学,广招门徒,也没有“教师”的头衔,更不以教书知名,但他确实培养了一批学有专长的人才。有书画家、出版家、诗文作家,也有表演艺术家。其中主要是他的儿子、女儿、女婿、小妾,还有朋友之子。他教育人才的方法新颖独特,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探索李渔的育才之道,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培养人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李渔的《闲情偶寄》在我国戏曲理论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园林美学上的成就也渐渐引起了重视。其实,在二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或相通之处。“代山代水”与“代言”,对于李渔来说,都不过是逃避现实,以寄托文人梦想的家园;而“贵自然”、“尚奇求新”、“通变”,又是李渔在园林美学与戏曲理论上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10.
刘咸炘是清末民初蜀中知名学者,只因终身未出巴蜀,又英年早逝,以致珠沉大泽,光华未显。刘咸炘论戏曲,在时代浪潮中坚守中国传统戏曲本位,形成了以教化为中心的戏曲观。他指明戏曲直承乐教而来,以“广博易良”为文体特征,应发挥教化之用。在对戏曲结构的认识上,他吸收李渔、吴梅等人的曲论思想,论及繁简、虚实两个方面,提出戏曲结构应“精而短”,虚构要符合生活真实,以情义为根,有益教化。对于传统戏曲一味追求“大团圆”结局的窠臼,他指出要返回中国传统语境中寻求破解之法。戏曲语言要讲求本色,以“妥溜”“切隽”为重,亦统合于“广博易良”之中。他的戏曲观充分体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人对待戏曲所持的文化立场。  相似文献   

11.
“关目”是关于戏曲结构情节安排和构思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明代戏曲评论家品评元人杂剧和明代传奇时常用的一个术语。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戏曲关目理论,这些理论在戏曲创作实践中的自觉运用,形成了他独特的戏曲关目艺术:关目新奇有趣,细密紧凑,关注人情。李渔的戏曲关目理论及创作实践,对我们深入了解其戏曲创作成就及繁荣当代戏曲文化事业,提高创作、改编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渔的戏曲理论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戏曲的诸多方面的创作经验和创作方法,其词曲部涉及的宾白,谈论了与宾白有关的关键性要素,为后者学习戏曲或创作戏曲提供有建设性的依据。本人认为后来者可以借鉴,但不能认为他的理论就都正确。李渔本身是文人,他从自己的创作经验出发写作,但是站在文人的角度有些理论是正确的,但不免有些局限性,如以非文人创作的作品来看,就会有些不足之处了。  相似文献   

13.
“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是李渔观众本位的戏曲接受现的理论核心。 它观照到戏曲 的文学性、舞台性和观贪性。李渔认为编剧、导演、表演与现众欣赏有密切的关系,影响并制 约着戏曲接受的效果.李渔观众本位的戏曲接受观集前人理论成果之大成,融汇自己的艺术经 验和见解,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是积极的开拓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渔的戏曲创作理论 :如“结构第一”、“立主脑”、“密针线”、“脱窠臼”、语言要“浅显”、“好说”、“中听”等 ,对今天写作理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渔作为明清之际的一名戏曲理论家兼剧作家,在中国剧坛享有盛誉。文章以李渔的代表作《风筝误》为例,试图挖掘其剧本结构与写作笔法的美学价值,进一步全面展现李渔在戏曲创作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李渔的《闲情偶寄》在我国戏曲理论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在园林美学上的成就也渐渐引起重视。其实,在二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或相通之处。“代山代水”与“代言”,对于李渔来说,都不过是逃避现实,以寄托文人梦想的家园;而“贵自然”、“尚奇求新”、“通变”,又是李渔在园林美学与戏曲理论上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17.
荷花     
明末清初的戏曲理论家、作家李渔说:“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觊传于后,不过自成一言,云所欲云而止。”是啊,写作按李渔的要求去写,还真难。因为难,所以要去试试。请你以“荷花”为中心话题,写一篇作文,文题自拟,文体不限,800字左右。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提出的“结构第一”的戏曲结构主张是李渔戏曲美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李渔戏曲结构论的关学思想主要表现在:第一,戏曲艺术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第二,戏曲。是完整而有机的整体艺术;第三,戏曲是高度重视观众接受心理和审美心理的艺术。  相似文献   

19.
在明末清初这段历史时期里,李渔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他不仅以曲家名而且小说亦佳。小说影响最大的是《十二楼》。此书顺治年间便有刊本,题为《觉世名言第一种》,正文前之书名下,写着又名《十二楼》。据《纳川丛话》记载说:“笠翁有平话小说《十二楼》,仿《今古奇观》体例,书甚佳,可与《十种曲》参观。”可见清时对这部书很重视。李渔是一位杰出的戏曲理论家,解放以后,我们便对他的戏曲理论颇为重视,近几年来研究李渔戏曲理论的人更多起来,无疑的李渔这样一位作家在我国的文学史、戏剧史上均应占有一席地位。那么对李渔小说研究也是必要的了。要评价李渔的小说,首先便是《十二楼》,可惜至今还很少有人研究它,这里略做评议,以为引玉之砖,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尤侗、李渔都是清初剧坛的重要人物,他们交游频繁,且以“同调嘉宾”相称,但清代文人多对二者的戏曲褒贬不一。这些不同的评价不仅缘于李渔、尤侗戏曲的个体差异和评论者的独特趣味,更多的应归因于清代剧坛崇雅黜俗的审美观念。这一雅俗之辨有其独特内涵,既是清代高压政治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同时也是明清戏曲文人化进程中的必然,给清代戏曲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