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一种问答式的古诗灯谜,谜面借用或套改一句古诗,再经过巧妙的提示,暗藏着同样是诗句的谜底,十分耐人寻味。例如:谜面:孔雀东南飞提示:为什么不向西北飞?打一句古诗。谜底:西北有高楼“孔雀东南飞”是汉代末年的民歌,首句就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提示让人自然想到《古诗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它第一句是“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既然西北有直插云天的高楼,那么孔雀只好往东南飞了,联想巧妙,令人叫绝!有人别出心裁,改用古诗,也制出了巧妙的灯谜:谜面:黑夜放歌须纵酒提示:为什么不在白日放歌?打一古诗句。谜底:白日依山尽“…  相似文献   

2.
“西北有高楼”中“西北”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古诗 ,尤其是汉魏时期的古诗 ,经常会见到一些方位名词 ,如“西北有高楼 ,上与浮云齐”① 、“白马饰金羁 ,连翩西北驰”② 、“西北有浮云 ,亭亭如车盖”③ 、“吹我东南行 ,行行至呈会”④ 、“日出东南隅 ,照我秦氏楼”⑤ 等等。这些方位名词 ,有的是实指 ,有的却是虚指 ,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下面试以“西北有高楼”中“西北”为例 ,加以分析。对《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一诗中的方位名词“西北” ,李善《文选》注解释为 :“西北 ,乾位 ,君之居也。”而张庚《古诗十九首解》解释为 :“《古艳歌·日出东南隅》是赋艳 ,故就东南写 …  相似文献   

3.
“古诗”一词常出现在汉魏六朝人著述中。对“古诗”一词最早下定义的大约要算唐初李善了。他在《文选》“古诗十九首”解题中云:“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昭明以失其姓氏,故编在李陵之上。”后人大都依李注所云。如刘履《古诗十九首旨意》解题云:“诗以古名,个知作者为谁”便是。今人则把“古诗”这个概念解释得更完整了。如陆侃如、冯沅君夫妇认为“古诗”之名是“泛指时代略早而作者失考的诗”。又如马茂元先生在他的《略谈“古诗十九首”》一文中也说:古诗一词“一般地说,是指年代久远、搞不清作者是谁的诗篇。”但“不知作者”与“古”字又有何联系呢?“古诗”一词在最初的时候是否即有“作者失考”的含义呢?我以为清人吴淇的解释倒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他在《古诗十九首定论》中  相似文献   

4.
教学理念:以前教学古诗,总要把诗句一个字一个字对应地“直译”成白话文,特别是那些“带点”的字,更要精心译准,只因为考试必定要考古诗的解释。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厌烦,全然没有一点“吟诗弄月”的情趣。古诗教学,如何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5.
祝枝山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与唐伯虎是好朋友。有一天,他去拜访唐伯虎。不料,他进了庭院,却被这位好友挡在了房门外。祝枝山不解其意,故作生气地说:“唐寅,老兄我前来造访,你如此无礼,究竟为什么?”唐伯虎笑着说:“老兄息怒,小弟我有诗谜一首请你猜。猜对了,热情招待;猜不出,就别怪我闭门谢客了。”祝枝山听了说:“好吧,一言为定!”唐伯虎解释说:“我这首诗谜共有四句,每句猜出一个字,四个字连起来是表明两个意思的两句话。”说完,唐伯虎念出了如下四句诗:言有青山青又青,两人土坡观风景;三人牵牛少只角,一人坐在草木中。祝枝山听后笑了笑…  相似文献   

6.
谜破谜     
明朝的著名才子唐伯虎和祝枝山是好友,相传他俩常在一起吟诗联对和制谜,颇有情趣。有一年清明节前夕,唐伯虎去杭州拜访祝枝山。一见面,唐伯虎就迫不及待地说:“祝兄,快拿‘草木之人’来。”才思敏捷的祝枝山一听就知道唐伯虎要的是啥,便笑哈哈地说:“老弟渴成这个样子,还制谜啊  相似文献   

7.
《新作文》2006,(2)
1故事播讲站唐伯虎祝寿大家对于明代文人唐伯虎也许并不陌生。一次,唐伯虎应邀出席一家财主婆八十寿宴。当轮到唐伯虎致祝寿辞时,他劈头盖脑一边手指宴会,一边口吟道:“这个婆娘不是人!”引得在座者个个目瞪口呆。于是,他趁势口锋一转:“九天仙女下凡尘。”主客们顿时化忧为喜。不待情绪安定,唐伯虎又爆出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儿孙和祝寿者们无不惊讶,怒目而视。不料,诗人妙语回天,“偷得蟠桃寿至亲。”顿时,众人开怀大笑,掌声轰然。从第一句开始诗人就设置悬念,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直到末句,才完全解开悬念。你是否能从中受到一些有…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学习》2004,(3):18-19
中考语“基础知识及运用”中,古诗默写占了重要的一块,有的省市基本只考古诗默写。由于《语课程标准》的试行,近几年简单“积累”型的命题(写出上句或下句补充另一句)虽然不多,但情境题(“运用”和“感悟”型)有  相似文献   

9.
明代“吴中四才子”中的祝枝山与唐伯虎交情甚厚,时常相聚。一次,祝枝山与唐伯虎对饮。祝枝山带着醉意,口出一上联:贾岛醉来非假倒唐伯虎素以文思敏捷著称,听后,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不假思索地答道:刘伶饮尽不留零真乃一副绝佳“人名”联。上联中的贾岛,系唐代号称“诗囚”的苦吟诗人,下联中的刘伶,乃晋代享有“酒仙”之誉的著名雅士。人名对人名,十分准确,非常工整。上下联巧妙运用了异字同音(“贾岛”与“假倒”;“刘伶”与“留零”),生动地表现了祝枝山与唐伯虎喝酒时的形态,活灵活现,极富情趣。在皖南事变中负伤被俘的叶挺,1942年在敌人…  相似文献   

10.
《笑笑录》曾载唐伯虎写对联的故事。有一次,唐伯虎代市上某商人写对联:生意如春草;财源似水泉。那个商人却不中意,认为夸张得不够,要求用显而易见的东西作比喻。唐伯很生气地改写道:门前生意,如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夜里铜钱,要像冬天虱子,越捉越多。那个商人看了,竟高高兴兴地拿走了。又据传说,唐伯虎对门有一家富翁,为其母做生日,请唐伯虎绘画题诗,以祝寿。唐伯虎绘“蟠桃献寿”一幅,挥笔题诗,写到“对门老妇不是人”,富翁十惊愕,怒目而视。当他看到第二句“好似南海观世音”这才转怒为喜,但看到第句“生下儿子是个贼”,富翁笑颜又消失了…  相似文献   

11.
江南才子唐伯虎思维敏捷,如不是自以为有点能与他抗衡的存货,一般人是不敢与他相伴出游的。在唐伯虎的眼中,处处是画,处处是诗,处处暗藏机巧。这日,唐伯虎与画家陈伯阳相邀外出游玩,刚来到一座花园前,唐伯虎就开始玩文人的经典游戏了,他随口出了上联:“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此上联的妙处在于“庄子”语带双关,一为庄园,一为庄周之大作《庄子》。陈伯阳连声夸好,然后大脑进入紧急状态。苦苦思索一段时间后,依然找不到门当户对的下联,只好认输,并依事先的约定,谁输谁请客。陈伯阳是一位不带迂腐味的文人,他喜欢与诸如唐伯虎这样胜己一筹者交往。这种交往类似拜师,能很快提升自己。他与唐伯虎一路找寻着酒家。远远地,他看见一堵白墙上一排媚俗的大字:“杜康传技,太白遗风。”“酒家到了。”他与唐伯虎加快了步伐。也就在这时,陈伯阳的脑中清晰地浮现出他要的下联,他脱口而出:“壁上两行文字,哪个汉书?”“汉书”一意为“汉子所写”,一意为汉代班固所著《汉书》。上下联天设地配,十分工巧,唐伯虎颔首称许。尽管两人打了个平手,陈伯阳还是愿意请唐伯虎吃一顿,毕竟这样的机会也不多,而且精神的快乐又岂是孔方兄所能体会的?愉悦与焦虑一样,都是不请自到的酒精的督战队...  相似文献   

12.
据说,唐伯虎曾在扇庄画扇,他技艺超群,远近闻名。一天,有个人来请唐伯虎画扇,但提了个条件,就是由自己来命题。如果唐伯虎画得出来,他愿意出三倍的银子购扇;如果画不出来,他就白拿走三把上等的扇子。唐伯虎点头同意,那个人说:“我养过骆驼,就在扇子上画骆驼好了。”唐伯虎说:“好!”说着就要下笔去画。那人又说:“且慢,在扇面上画一只骆驼不行,两只也不行,画三只也不行……”唐伯虎问:“你要画几只?”那人笑笑说:“画一百只吧!”同学们想一想,要在小小的扇面上画一百只骆驼,谈何容易!这不是故意出难题吗?可是,唐伯虎什么也没说,点点头就画了…  相似文献   

13.
小语单册古诗中的许多疑难词语,教学参考书上大都已涉及了。不过有的诠释尚觉语犹未尽,有的诠释有商榷之必要。为此,笔者在单册古诗中选择若干疑难词语,在“教考”的基础上或作补充阐述,或陈个人浅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咏史怀古诗是古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咏史诗”是针对古人古事陈说见地,总结历史教训;“怀古诗”是由登临地之景所诱发而抒发感慨。2003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题的古诗鉴赏题所考的唐朝杜牧的《过华清官》及宋代杜常的《题华清官》就是“咏史”与“怀古”的代表之作。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背诵的30首古诗词曲中,咏史怀古诗就有5首——《石头城》、《桂枝香》(登临送目)、《念奴娇》(大江东去)、《永遇乐》(千古江山)、《扬州慢》(淮左名郡)。如何对这类题材的古诗进行鉴赏呢?  相似文献   

15.
试论王安石的咏史怀古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太宗在悼念魏征时说:“以铜以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新唐书、魏征传》)。许多写咏史怀古诗的作者是很懂得这一点的。周昙在《闲吟》里说:“考摭妍媸用破心,剪裁千古献当今,这可说是代表了大多数作者写咏史怀古诗的动机。正因为可  相似文献   

16.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减少了客观题的数量,将诗歌鉴赏改为主观题,并且只考古诗。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这是许多语文教师都颇感头痛的一个问题。“鸳鸯绣了从教看,‘要’将金针度与人”,古诗鉴赏虽非易事,但也决不是九天月桂。高不可攀,还是有规律可循的。笔者以为应引导学生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鉴赏古诗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今天要考语文,进入考场以后,我的心就“咚咚”乱跳。同学们小声地说着话,“古诗我还没背熟。”“阅读我没把握。”“希望题不要太难!”“没有作文就好了!”可我说:“怕什么,我们又不是没复习,有作文我才高兴呢!”我刚说完这句话,旁边一个  相似文献   

18.
以前教学古诗,总要把诗句一个字一个字对应地“直译”成白话文,特别是那些“带点”的字,更要精心译准,只因为考试必定要考古诗的解释。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厌烦,全然没有一点“吟诗弄月”的情趣。  相似文献   

19.
明代南昌宁王府畜有一鹤,被民家一狗咬伤,府吏借题发挥,告状到南昌府,状曰:“鹤系金牌,系出御赐。”状词写得吓人,难坏了南昌知府。时逢唐伯虎游南昌,知府邀唐相商。唐伯虎接过状词看后,提笔判道:“鹤系金牌,犬不识字,禽畜相伤,不关人事。”文词精彩,一目了然,入情入理,妙 不可言,使宁王府无空子可钻。 唐伯虎改状词@王乙  相似文献   

20.
文坛佳话     
明朝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皆有文名,时称“江南四才子”。一年,四人同往南京应试。试毕,相邀至秦淮酒家饮酒谈诗,深夜方归。当时坐镇南京的武官张指挥实行宵禁,军令禁严。唐伯虎等四人皆有酒意,一路颠颠倒倒,巡逻兵士撞见,不由分说带到张指挥帐中。张指挥怒冲冲追查盘问,四人相视而笑。唐伯虎开口道:“舟泊秦淮日已西,友人邀我泛金卮。”祝枝山接道:“因谈赤壁两篇赋,不觉黄昏半夜时。”文徵明续道:“城上将军原有令,江南士子本无知。”周文宾接下道:“贤侯若问诸生业,都是虚名在凤池。”四人出口成章,把半夜在街上行走犯禁的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