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出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大家普遍反映句中“谬其传”三个字在翻译中很难字字落实。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游褒禅山记》文下注释对“谬其传”的解释是:“指以讹传讹。谬,用作动词。”  相似文献   

2.
一、“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注文说明:“大概是由于读音错误。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按:这里的盖字并无大概的意思。由于这句话是绝对肯定判断,不是或然判断,所以根本不应有大概一层意思。王安石先说“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是提出了音谬的确证,怎会反说他的判断只是盲其大概,自打折扣呢?而且后文中他又再次断言“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并且文章由此而引出另一个主题:“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音谬的判断是这一主题的立论基础。如讲为大概,仅作或然判断,就削弱了论点和论据之间的严密关系。“盖音谬  相似文献   

3.
<正>王安石的游记散文《游褒禅山记》的首段有这么几句话:"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第四段又照应了几句:"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对课文这两段要表达的意思,现在普遍认为有两层:第一,由"仆碑"才得考证出"华山"应是"花山",并由此想起因古书散失,后世人以讹传讹,使得"华山"的  相似文献   

4.
一、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新编高一册《游褒禅山记》)其中“盖音谬也”一句,课本注为:“大概是由于读音错误.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此注值得商榷.其中“盖”字.课本说是“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极是;说“有大概的意思”,则是不正确的.因为这句话是肯定判断,不是或然判断,故根本不应有“大概”一层意思.文章先说“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提出了音谬的确证,怎么反说他的判断只是言其大概、自打折扣呢?而且后文中王氏再次断言“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并且文章由此引出另一个主题:“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音谬的判断是这一主题的立论基础.若讲为“大概”,仅作或然判断,就削弱了论点和论据之间的严密逻辑关系.“盖音谬也”意思是:(这是)由于音读错了的缘故.  相似文献   

5.
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当读到"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时,心中颇有感触。笔者作为一名教师,在十余年的教书生涯中,也发现了一些"何可胜道也哉"的不该发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高中课本第一册《游褒禅山记》: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 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由于句子长,解释前面,往往会切断整个句子的语气;讲到后面,学生又不能同时将前面的意思贯穿起来。我觉得,如按照下列步骤讲解,效果或许会好些。  相似文献   

7.
断句一得     
古文的断句,看似容易,实则繁难。高中语文课本所选之古文,尽管都是早有定评,选家众多,注者蜂起的优秀名篇,然而考其断句,仍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也正由于它们是名篇,人们往往囿于成说;不复深研,谬误之处,已相沿成习。要动摇这种根深蒂固的成见是困难的,非三言两语能解决问题。这里我仅仅谈一谈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段文字的断句。五年制中学高中课本与目前所通行的各种选本,无一不是  相似文献   

8.
《毛颖传》是韩愈另类于其载道文的一篇奇文,后世仿作颇多,其中很多“元素”也影响深远。历代对《毛颖传》的评价,低至“文章之甚纰缪者”,高至“千古奇文”,价值增减高下,因时因人而异。《毛颖传》文体特色、结构意蕴是学者关注重心所在,归《毛颖传》于“传”之“变体”。储欣评曰“以史为戏,巧夺天工”,简约而深刻地揭示了《毛颖传》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先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开头一段文字: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相似文献   

10.
“太史公曰”是《史记》文章之独创结构,是史家发言之特殊形式,是司马迁“一家之言”的重要内容,也是其著书见意之重要手段.向为治文史者所重.对“太史公日”之创构、称谓、特色、作用与影响的分析研究,关系到对《史记》文章之理解,关系着对司马迁“一家之言”的认识,也牵涉到如何看待“太史公曰”这种特殊发言形式对后世史传、文籍的影响.而以往对其分析研究、犹嫌不足.近年来,差不多所有《史记》研究者,均以为“太史公曰”由《左传》“君子曰”发展而来,甚至有区分“大史公曰”为“篇前论“、“篇中论”、“篇后论”者,总不离一个“论”字:正是在其创构、称谓、特色、作用与影响等方面,思之未慎,论之未详,故本文陈述浅见,祈识者指正.  相似文献   

11.
l‘IJI|‘eeweT|l|eses.(成语)(加点 字义)拨乱反正同“返,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柯自知事不就众言同,于是乎书嘻,善哉l技盖至此平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户故其畜积足恃亡羊补牢一狱而就璐竹难书黔驴攀穷维绮攀浪庵争无恐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移风易俗负荆请罪前仆后继名闻遐迩一叶蔽目息息相关竭泽而鱼三顾茅庐寡廉鲜耻出其不意形影不离末日︸.路逐达末本宵途舍.通穷.儿渺然不知所往益慕圣贤之道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丢失完成成功写本领惊俱凭借倚仗拉开跟随寻找更加断绝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生亦我…  相似文献   

12.
墨宝堂记     
世人之所共嗜者,美饮食,华衣服,好声色而已。有人焉,自以为高而笑之,弹琴弈棋,蓄古法书图画,客至,出而夸观之,自以为至矣。则又有笑之者,曰:古之人所以自表见子后世者,以有言语文章也,是恶足好?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与鉴赏》2009,(6):31-31,56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相似文献   

14.
自读导言   1.落实双基教学。   2.理清文章线索,总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着重领会记叙中议论和抒情的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 自读程序   一、疏通课文   1.多义实词   ①得:得泉焉(“发现”);皆不得为真愚(“能”)。   ②能:名之以其能(“功能”);而名莫能定(“能够”)。   ③类:而适类于予(“相象”);而善鉴万类(“物”)。   2.实词活用   ①东流入于潇水   ②盖上出也   ③得其尤绝者家焉   ④名之以其能   ⑤故姓是溪曰冉溪   3.文言句式   ①今是溪独见辱于愚:被动句“见…  相似文献   

15.
儒门六经之一的《春秋经》,是孔夫子在礼崩乐坏、世衰道微之时代为“拨乱世,反诸正”而修订的一部至为“深切著明”的经典.《春秋左传序》曰:“《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此言其为“鲁史”.《孟子·滕文公》引夫子语云:“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为《春秋》乎!”如此看“鲁史”亦是“孔传”.《公羊》曰:“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谷梁传序》云:“先王之道既弘,麟感化而来应.”由此观,《春秋》乃是一部传中华之心的“麟经”.  相似文献   

16.
燕王征巧术人,卫人曰: “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  相似文献   

17.
    
正汤,即羹之别名也。羹之为名,雅而近古;不曰羹而曰汤者,虑人古雅其名,而即郑重其实,似专为宴客而设者。然不知羹之为物,与饭相俱者也。有饭即应有羹,无羹则饭不能下,设羹以下饭,乃图省俭之法,非尚奢靡之法也。古人饮酒,即有下酒之物;食饭,即有下饭之物。世俗改下饭为“厦饭”,谬矣。前人以读史为下酒物,岂下酒之“下”,亦从“厦”乎?  相似文献   

18.
[拼音]guà yáng tóu mài gǒu ròu[出处]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人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公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之为也。"  相似文献   

19.
方铭 《现代语文》2003,(12):23-23
穴一雪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儿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芽”其人弗能应也。———《韩非子》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俄儿又誉其矛曰。②吾矛之利。③其人弗能应也。2、解释文中两个“应”字的含义。①人应之曰②其人弗能应也3、翻译下列句子。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芽4、这个成语叫什么芽它的含义是什么芽穴二雪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选来食选”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  相似文献   

20.
虚词--托精神而传语气
  虚词大多无实际的意义,被称为“不为义、无义、句子之助”等。且意思比较抽象,难以直接表情达意,所以许多人认为它是无足轻重的。其实不然。“实词主其义,虚词通其气”,虚词能含而不露地传递作者的情感。《马氏文通》指出:“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表明虚词能巧妙地帮助实词表现人物的情态。袁仁林在《虚字说》进一步言明:“凡书文发语、语助等字,皆属口吻。口吻者,神情声气也。……其随本字而运以长短、疾徐、死活、轻重之声,……而其声如闻,其意自见。故虚字者,所以传其声,声传而情见焉。”虚词借用声之长短、疾徐、死活、轻重以让本字神情毕肖,情感外现。且同一虚词,语境有变,则欲通之气不同,欲传之态有异。同是“者矣”,在“感极而悲者矣”中,语气哀婉,忧愁之态恍如眼前;于“其喜洋洋者矣”里,明快奔放,春风得意之状若隐若现。同是“也”“不以千里称也”传递多少的愤懑、惋惜;“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蕴含陶渊明的深深鄙视与不屑,含而不露地告诉我们,追逐名利者,无法拥有和谐安宁的桃园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