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字笔画简单,但历史悠久,在甲骨文中便已出现。针对“丁”字的本义,学者们也各执己见、意见不一。文章从“丁”字的字形演变、构造、字义、文化内涵等方面对“丁”字进行了多方位的考释。  相似文献   

2.
红烧四丁四丁指胡萝卜丁、鸡胸肉丁(或瘦猪肉丁)、青瓜丁、香菇丁。由于胡萝卜中的维生素A易溶于油,不易溶于水,因此,胡萝卜丁不应用传统的方法“过水”处理,而应直接“过油”处理。胡萝卜经过直接“过油”处理,变得软、甜、香、美。这样,既得到了营养素,又符合...  相似文献   

3.
一、“马铁丁”是怎样的人九年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四册《俭以养德》的作者为马铁丁。课前“预习提示”中写道:“马铁丁,现代作家陈笑雨、郭小川、张铁夫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武汉工作时合用的笔名。”三人为什么合称为“马铁丁”他们各是怎样的人呢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五册《促织》一文中,“丁口”、“(高木)葬”与“蹄(足敜)”的注释,我认为有不合文意之处,现提一点异议,敬请同仁指教。课文注:“丁口,指百姓。丁,成年男女。”我认为“丁”之注释欠妥。《新华词典》释“丁”为人口,并举例:人丁、丁口。《辞源》有“丁口”条目,曰:“人口。古代通常男称丁,女称口。”  相似文献   

5.
庖丁、伯乐,这是为人们熟知的两个智慧的人物,他们的智慧技巧为人们津津乐道,可是他们的姓和名却不是人人都清楚的。 《庖丁解牛》篇中的“庖丁”,高中语文教材注为:“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有的选本在翻译这段文字时,索兴保留“庖丁”二字,这实际上将“庖”和“丁”当作了一个人的名和姓来对待,这更是笑话。《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把“丁”字当作“旧指从事某种劳动的人”,即当作一个普通名词来理解,也回避了这个“丁”字的翻译。我认为“丁”不是名字,也不是泛指一般的人,而是姓。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下层人物,有姓而无名是常有的事。因此,我们可以把“庖丁”理解成“姓丁的厨师”。  相似文献   

6.
现行的各种汉语词典,在援引成语“不识一丁”或“目不识丁”出处时都明确指出:“丁”与“个”字形相近,“丁”即“个”之误。文章对两个字的形体演变轨迹以及历代名人应用这条成语上的共识,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丁”字并没有错,同时,否定了某些人长期以来判断上这一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四册《俭以养德》的作者为马铁丁。课前“预习提示”中写道:“马铁丁,现代作家陈笑雨、郭小川、张铁夫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武汉工作时合用的笔名。”3人为什么合称为“马铁丁”?他们各是怎样的人呢?原来,“马铁丁”是由陈笑雨在延安时期的常用笔名“司马龙”、郭小川的笔名“丁云”以及张铁夫的本名中各取一个字组合而成。张铁夫是当时中南局的机关报《长江日报》社的副总编,郭小川  相似文献   

8.
人们形容某人不识字,往往说“目不识丁”或“不识一丁”。有人解释说,“丁”字最简单、最易识,若连“丁”字也不识,当然其他字更不识了。这是想当然的解释,岂不知“一”字比“丁”字更简单易识。《现代汉语词典》与一些成语词典引《旧唐书·张弘靖传》中“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来解释,说其中“丁”字本当作“个”,因形近而致误,后人便说“目不识丁”。这也是牵强附会的解释。其实,“目不识丁”之典出于《晋书·苻坚载记》。太元七年(382年),苻坚宴群臣于前殿,奏乐赋诗。有位别驾姜平子,诗中有一“丁”字,但下面的竖钩写成竖,成…  相似文献   

9.
丁品品昨天在梦中接到作文国的电话,说是他上一周写到习作中的“表弟”在作文国里说不出话来,成了哑巴,要他去作文国改一改习作《我的表弟》。丁品品按照电话的指点,来到了“作文国人物活动室”。这时,“表弟”已在等着他了。丁品品走到“表弟”的面前,连叫了几声,但是“表弟”只是站在那儿,嘴唇动了动,想答话,却始终没有说出一句来。丁品品只好问作文国的老师:“我的‘表弟’本来很会说话的,怎么到了作文国,就成了哑巴了呢?”作文国的老师诚恳地对丁品品说:“我们叫你来,正是要对你说这个原因呢。请你再看看自己习作里写‘表弟’爱说话的片…  相似文献   

10.
七色板     
高中语文课本选了两篇署名“马铁丁”的文章,一是第一册的讲读课文《俭化养德》,一是第五册的自读课文《骄必败》。可是课本没有作者介绍,教学参考书也只字不提“马铁丁”到底是谁? 其实“马铁丁”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至少在中国当代杂文界。但“马铁丁”最初不是一个人,而是三个人合用的笔名,即陈笑雨、郭小川和张铁夫。他们为了在武汉《长江日报》副  相似文献   

11.
施红雷 《陕西教育》2010,(11):50-50
上海东方卫视主持人劳春燕采访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时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成为一个科学家需要什么?”丁回答:“兴趣。”第二个问题:“成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什么?”丁回答:“兴趣。”第三个问题:“成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需要什么?”丁回答:“还是兴趣。”可见,  相似文献   

12.
“庖丁”解     
高中语文第三册《庖丁解牛》一课对“庖丁”的注释说:“庖,厨师。丁是他的名。”我认为这个注释对错各半。“庖”释为厨师是对的,但是把“丁”释为“他的名”就不正确了。诚然,“丁”可以当作人名用,但在此处却并非人名。  相似文献   

13.
丁品品昨天在梦中接到作文国的电话,说是他上一周写的习作《我的表弟》中的“表弟”在作文国里说不出话来,成了哑巴,要他去看看。丁品品按照电话的指点,到了作文国的“作文人物接见室”,看见“表弟”已在等着自己了。  相似文献   

14.
丁小乙好管闲事,非常喜欢探寻别人的秘密。一天,丁小乙神秘地问王蓬:“你能不能告诉我你的秘密?”王蓬漫不经心地说:“我能有什么秘密?”丁小乙马上顶了一句:“谁会没有点自己的秘密!”“那你就先跟我说说你有什么秘密。”王蓬这次反将一军。“我的秘密嘛……”丁小乙支吾着,“也没什么……还是你先说,对我也是个启发,说吧说吧!”“真没什么可说的。”“说说嘛……”王蓬被丁小乙纠缠得不耐烦了,就顺口随便编了一个:“你知道上次我的作文为什么会得优吗?因为那是我表姐帮我写的,你可不要告诉别人呀!”可是还不到半天的时间,丁小乙就忍不住把…  相似文献   

15.
开心一刻     
《中文自修》2023,(12):13+41+43-44+47
<正>妈妈让小豆丁去买东西。出门前,妈妈叮嘱小豆丁:“等汽车开过以后再过马路。”在家等了半天,不见小豆丁回来,妈妈着急了,忙出去找孩子。只见小豆丁站在马路边上,左看右看。妈妈说:“你怎么不过马路?”小豆丁说:“我等了半天,也没见一辆汽车开过。”  相似文献   

16.
“马铁丁”是谁?葛胜华,陈玉秋高中语文课本选了两篇署名“马铁丁”的文章,一是第一册的讲读课文《俭以养德》,一是第五册的自读课文《骄必败》。可是课本没有作者介绍,教学参考书也只字不提。“马铁丁”到底是谁呢?其实“马铁丁”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至少在中国当...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薪酬待遇高期望”VS“低工资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伴随着“500月薪聘本科生”“、零工资就业”等新闻媒体炒作,大学生“薪酬跳水”、“毕业就失业”、“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不及民工水平”等信息不断见诸媒体,甚至有人预言,大学毕业生“低工资时代”已悄然来临。社会对大学生毕业生是否已不再青睐?应届大学毕业生们的薪酬期望值是否已经降至谷底?理想与现实中间的落差究竟应该如何调适?本文仅从高校就业指导老师们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剖析:数字反映问题——就业问题研究专家视野中落差(丁大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丁大建教授认为,目前我国大学毕…  相似文献   

18.
翻看2009年第5期的《语文教学之友》,拜读了丁勤中老师的《“夏水襄陵”之“陵”应作何解》这篇文章,丁老师在此文中认为《三峡》“夏水襄陵”的“陵”解释为“升”更为准确。笔者非常敬佩丁老师不拘泥于教参、大胆质疑的精神,他不仅提出了疑问,而且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但在拜读完丁老师文章后,笔者也有一些自己的疑问和想法。  相似文献   

19.
2010年7月29日,国家发布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等四个方面对未来。十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规划,  相似文献   

20.
丁品品昨天在梦中接到作文国的电话,说是他上一周写的习作《我的表弟》的“表弟”在作文国里说不出话来,成了哑巴,要他去看看。丁品品按照电话的指点,到了作文国的“作文人物接见室”,看见“表弟”已在等着自己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