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三国演义》中语言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不愧是中华语言文化宝典,而《三国演义》的英译本对中国文化语言的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基于刘克强副教授研制的《三国演义》汉英平行语料库,对在译文中出现的24例"不计其数"成语进行逐一的翻译对比研究。通过运用翻译中的词义对等理论进行分析发现,其一,两位译者都能按照语境给出合适语境下的翻译,且呈现出翻译的丰富多样特征。其二,泰译和罗译在英译时使用词语方面各有特色,虽然罗译在语法层面更加多样,但两者在翻译时都体现了词义对等的翻译原则,也证明了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礼仪之邦,敬谦语的使用由来已久。《三国演义》使用了大量的敬谦语,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罗慕士主要采用异化策略,成功地翻译了这些敬谦语。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汉译英时,使用异化策略可以更好地激发译文读者的阅读兴趣,更有利于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礼仪之邦,敬谦语的使用由来已久。《三国演义》使用了大量的敬谦语,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罗慕士主要采用异化策略,成功地翻译了这些敬谦语。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汉译英时,使用异化策略可以更好地激发译文读者的阅读兴趣,更有利于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目的决定方法,“目的法则”是翻译的最高法则。文章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对《三国演义》三个全译本中的回目翻译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由于翻译目的不同,邓罗、罗慕士和虞苏美在翻译回目时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最终呈现出风格迥异的译文。  相似文献   

5.
基于关联理论视角看《三国演义》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经典之作,是中华文明的绚丽瑰宝.美国汉学家罗慕士将其译为英语,使更多的英语读者领略了其魅力.笔者以罗氏<三国演义>的英译本为蓝本,在关联理论翻译观的指导下,详细例证了补充、省略、转换、加注等几种间接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主现象古已有之,但它更多偶尔出现在乱世的春秋、三国、宋金元等历史时期。《蒙古秘史》中的本主意识、本主原则以及本主现象与之相比则更为单纯和浓烈。蒙元时期蒙古族掌握着主流权力话语,本主意识或可成为时代精神之一,在小说叙事、杂剧演唱等艺术中有其反映。《三国演义》中的本主现象,是蒙古族本主文化与三国故事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本文使用机器学习中的分类和聚类方法,对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三译本进行翻译风格考察,从特征集中筛选出20个显著特征,并结合语篇进行阐释和总结。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后的特征能够有效区分三译本的风格差异,分类器和k-means聚类分析能够实现的平均准确率均达到95%以上。在篇章层面,各译本均在词汇、符号上显示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在关键词特征方面,使用频次差异足以显示出译者的个人偏好。本研究以期对翻译风格创新对比研究提供一定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8.
罗慕士采用的异化翻译策略使《三国演义》中道教士形象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了西方读者的眼前,让他们真实地了解到了中国的道教文化。在中国典籍英译时这种"洋气"的翻译策略能使本土文化在境外广泛地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罗慕士译本对衡量词的英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衡量词。罗幕士的《三国演义》英译本中对这些衡量词的翻译形式多样,但有不少错误。文章分析了那些形式和错误,并提出改进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解构主义翻译观视域下看《三国演义》节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发现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实质上拥有一种不可解构的特性。无论解构文化负载词的形式还是内容,都将造成不可弥补的文化缺失。面对特定形式的文化负载词翻译,以增补性翻译为辅助手段的解构或许可作为一种补偿办法。  相似文献   

11.
解构主义翻译观视域下看《三国演义》节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发现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实质上拥有一种不可解构的特性。无论解构文化负载词的形式还是内容,都将造成不可弥补的文化缺失。面对特定形式的文化负载词翻译,以增补性翻译为辅助手段的解构或许可作为一种补偿办法。  相似文献   

12.
刘备作为一个贤明的封建仁君,他的"三顾茅庐"侧重表现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至诚精神。"三顾茅庐"里的诸葛亮,是作者罗贯中所仰慕和歌颂的知识分子形象,他熔铸着作者的理想与抱负。"三顾茅庐"不仅在全书的情节发展中具有关键意义的篇章,而且在艺术上也是不可多得的精彩文字。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现在仅有的两个全译本分别是泰勒在20世纪初的翻译和罗慕士于20世纪80年代翻译。本文试图将罗译本第一、二回中的翻译策略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是一部既斗智斗勇又充满阳刚的文学作品,主要描绘的是男性之间相互斗争的故事.但在作品中也穿插了少许的女性,从作品对女性的描绘中,同样也可以窥见女性的光辉形象和女性的人性之美.作者在女性形象的隐匿与建构中,实现了人性的回归,体现了女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日记》2014,(10):42-42
宁教我负天下人,毋教天下人负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天下动之至易,安之至难。深根固本以治天下。举杯畅饮情何放,拔剑捐生悔已迟。屈身守分,以待天时。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胜负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志。事定之后,乃计曲直,不亦善乎?生得其名,死得其所。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可谓是一员英武善战的虎将,他外有将士,内有谋臣,本可以有一番作为,但他最终未能成就大业,而以悲剧告终。究其原因,是因吕布见利忘义、反复无常、刚腹自用的性格。其本质是吕布根本就不具备一个图王霸业的政治家的气质和志向。  相似文献   

17.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是引人注目的短命人物,吕布的人生历程,形象地揭示出人权有外表和才艺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品德和人格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是《孙子兵法》的形象教科书,二者本来就有缘结关系。从五事“道”首、庙算运筹、上兵伐谋、知彼知己、因变制胜五个方面,结合战例,对《三国演义》对《孙子兵法》的形象诠释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胡适在"章回小说考证"中对《三国演义》着力最少、评价最低。除了胡适所说文学价值方面的原因,他故意隐去的语言和思想倾向这两方面才是主要原因。胡适批判《三国演义》时的"避重就轻"是由其"整理国故"这一文学革命的策略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据统计,“水”在《三国演义》中共出现669处,“水”在古代的军事家手中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三国演义》中,“三国”将帅们依据当时战场的地理特征和天气状况,创造性地运用了“水”这一特殊的自然力量,使之成为了无坚不摧的战争武器。他们利用“水战”取得了多次战役的胜利,而“水战”同“火攻”一样,形式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