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案例: 我是他的任课老师。此时,高三的他耷拉着脑袋,站在我的办公桌前。 "你的处分撤销了吗?"我看着他,和颜悦色地问。 "老师,处分还没撤销。" "如果没有撤销,作为语文老师,这个字我不能签。我认为入团的前提应该是先撤销处分,你认为呢?"我一边说,一边观察着他的反应。"坦率地和你说,其他老师肯定和我的想法也是一致的。不信,你到其他老师那里去试试看?"  相似文献   

2.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天,说说你的爸爸妈妈是怎么照顾你的?"就像是两个熟悉许久的"老友",薄俊生老师用他独特的男中音无声无息地拉开了课堂教学的序幕。不知不觉间,80分钟过去了;不知不觉间,目标达成了。就像是一杯淡淡的茶水,耐人寻味,启人深思。[片段一]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字"(聊"),这个字认识吗?师:谁来给这个字找个"朋友"。  相似文献   

3.
老鼠怎么说     
英语课上,英语老师叫大家各自说一个笑话,轮到小文时。小文:"我今天看到我家大老鼠追着我家小猫跑。"老师:"那老鼠怎么说?"小文很吃惊地看着老师:“老师,老鼠什么也没说。”  相似文献   

4.
一词语复习,切入新课 师:同学们,课文都预习了吧?(板书:日寇)这个词怎么读? 生:rì kòu。 师: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知道"寇"这个字以前是怎么写的吗?(老师板书篆书"寇")"寇"字由三部分组成:"宀"是房屋,"元"这里指人的头部,"攴"是手持棍子。  相似文献   

5.
刘慧 《辅导员》2014,(10):76-77
公开课上,我与同学们一起分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文中主人公张国强的烦恼:出出进进,总是他一个人,看着同学们勾肩搭背,有说有笑地走来走去,他感到很寂寞。正在这时,小豪突然来了一句:"老师,我就是那样的。"顿时,教室里一片安静。这可怎么办呢?后面还有那么多的听课老师,是装作没听见,继续进行下面的内容?还是停下要讲的内容,听小豪往下说?  相似文献   

6.
尚军  于江美 《山东教育》2002,(34):48-49
课前谈话师:同学们以前来这儿上过课么?生:没有。师:第一次来这儿上课有什么感觉?生1:很兴奋。生2:我很激动。生3:听课的老师太多了,我有点紧张。师:听课的老师这么多,让我们来猜一猜大约有多少人?生1:大约有300人。生2:大约有150人。师:我知道这个会议室固定的座位有399个,同学们再猜一猜?(会场内座无虚席,走廊里也坐了10多位老师。)生3:约有400人。生4:大约有410人。生5:大约有420人。师:对这些老师你们想了解什么?生1:我想知道老师们是从哪里来的?生2:这些老师住在哪个宾馆?…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爱     
小学校的一间教室里正在上课,一个学生站起来天真地问:"老师,什么是爱?"老师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值得好好回答。刚好课间休息的铃声响起,于是老师让大家先到校园里玩一会儿,记得在回教室时带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回来。同学们欢呼着冲了出去。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等大家回到教室坐好后,老师说:"把你喜欢的东西给大家看看吧。"一个同学说:"我带回了一朵鲜花,大家说它好看吗?"第二个同学骄傲地展示:"我捉到了一只蝴蝶,你们看,它的翅膀多漂亮呀!我要把它做成标本。"  相似文献   

8.
教学片段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爱心相连"的游戏。我先请2个同学来演示一下,第一个同学请站好,第二个同学把球放在胸口,顶住第一个同学的后背。这样,一个爱心球就把两个同学的心连在了一起。只要同学们配合默契,这个爱的桥梁就会越搭越长!老师再拿一个,谁愿意把这个爱心球传递下去?学生喊着:"我、我、我……""老师,叫我!""我也想传递爱心……"2个爱心球把3个同学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若梅 《今日中学生》2014,(12):34-35
李岩是从外校转到这个班上来的,他进班之后,整天寡言少语,说话做事小心谨慎。韩老师和班委会的几个同学聊过李岩的情况。李岩的爸爸生病躺在床上,妈妈早就下岗,全家人靠政府的救济金生活。李岩来到这所学校,一切费用都是减免的。妞妞对老师说:"韩老师,您发现一个秘密吗?"韩老师不解地望着妞妞,"什么?""李岩的一只手好像有问题,他有一个手指是畸形。"妞妞说。"我知道。就为这个,李岩老是把手揣在口袋里。心理老师和他聊过,他不能接纳自己,也不相信同学们能接纳他。"韩老师说。  相似文献   

10.
班上有个叫李小燕的女生课堂上总爱问个"为什么",被同学们称为"小问号"。一天,在讲解"杠杆的类型"时,我问学生:跷跷板是什么类型的杠杆?全班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等臂杠杆。"小问号"却举起手:"老师,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相似文献   

11.
苹果和早恋     
记得初一刚到学校,老师给我们上第一节课——“禁止早恋”。这是一堂非常使人费解又难忘的课。那天,我坐在自己的位子上,静静等待老师上课。忽然,感觉一阵突如其来的神秘。老师拿着两个苹果,走了进来。那两个苹果被放在讲台上,一个青的小的,一个大的红的。我吃了一惊,难道这堂课吃苹果?我一定要吃那个又红又大的。还没吃呢,我已经垂涎三尺了。出乎我意料的是:老师在黑板上写上“早恋”二个字。什么早恋?我一下子糊涂了,苹果和早恋有关系吗?这个老师——有病! 正当这时,老师开口了:“同学们,你们愿吃青苹果,还是红苹果?”我想:青苹果一定又涩又苦, 而红苹果……我不假思索道:“红苹果。”随后一阵同学的附和声。老师笑了,那笑是那么神秘。“当然了,我也会选择红苹果,谁会去自找苦  相似文献   

12.
脏手妈妈:"瞧你这手,多脏呀!你什么时候看到过我的手像你这样脏?"女儿:"没有,妈妈。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你像我这么大的时候。"头发与智慧在看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的时候,爸爸问10岁的儿子:"你说,一休为什么这么聪明呢?""因为他没有头发呀!""头发与智慧有什么关系呢?""你不是说妈妈头发长见识短吗?"绝对安静老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保持绝对安静,静得连落一根针在地上你们都能听得见。”过了一会儿,全班静下来了,一个男生尖叫道:“扔针吧!”“果然”老师:“小明,你用‘果然’这个词造个句子。”小明:“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老师:“不对,不对,不能将‘果’与‘然’两个字分开!”小明:“老师别急,我还没有说完,整个句子是——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果然拉肚子了。”  相似文献   

13.
百口难辩     
"冒一轩,别说话!"安老师的话像一声惊雷把我炸醒。我的大脑短路五秒后,又恢复了正常工作:"什么!我说话!刚才我连口都没张,怎么说话?"我抬起头,不解地望着安老师。  相似文献   

14.
周五晚上,朋友约好一起吃饭,晓岚带着女儿来了。这个小姑娘在幼儿园上大班,一看就是性格外向、活泼好动的孩子。 刚开饭不久,小姑娘停下筷子,好像想起了什么,歪着脑袋问妈妈:"妈妈,‘颠嫌’是什么意思?"我们都被她问懵了,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这个词怎样写,词典里查不到这个词,暂时用"颠嫌"吧。晓岚的脸一下子红了,她愤怒地说:"是谁说的?"孩子天真地说:"我老师说的,老师说我真‘颠嫌’。"  相似文献   

15.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1》中有一个生字"春",如果老师不强化教学,学生很容易和上册学过的生字"青"混淆。为了加强学生的第一印象,教"春"字时我没有出示"青"字让学生比较识记,而是教学生"给生字编儿歌",既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又避免了单纯死记硬背的现象。"同学们,这个生字(指‘春’字)读什么?谁会读?"  相似文献   

16.
"拜托,以后不要在外面那么大声叫我的小名好不好?肥仔、肥仔……给同学听到真的很糗(qiu)哦!"肥仔一进家门,还没来得及放下书包,就抱怨起妈妈来。"什么‘糗'啊‘糗'的?妈妈可没学过,说说看,是什么意思啊?"妈妈不生气也不着急,笑眯眯地一边忙家务,一边问。"这个……"肥仔挠着头抓瞎了。"糗"这个字越来越经常被用到,因为每个人都会碰上哭笑不得、不知该  相似文献   

17.
想出这个题目并板书给学生只是最近的事。要说清楚这两句话的来历,还得从往事说起。在语文课上,同学们举手十分积极,但有时当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而有些同学却在说其它的;有时同学答错了,老师还没来得及正而的鼓励和引导,已经进来了其他同学并无嘲讽意味的笑声,弄得发言的同学不好意思。不敢再发言。我真不知该如何是好。一次,我抓住一个时机,说:“同学们。在老师的黑板上应该有两个字,你们猜猜是什么?”他们思考了一会儿。有的同学说,老师,你的黑板上什么字也没有;有的同学说是“严肃”;  相似文献   

18.
荷包蛋王子     
我们沈老师问我:"你会烧什么菜?"我大声地回答:"荷包蛋!"沈老师扶扶她的眼镜,没有继续问我。我的死党梁嘉辉问我:"你的拿手菜是什么?"我很自信地回答:"荷包蛋!"他"切"了一声就走了,似乎很瞧不起我的样子。拿手菜是荷包蛋怎么就被人歧视啦?要知道我做的荷包蛋可是与众不同的哦,我还光荣地被妈妈封为"荷包蛋王子"呢!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当读到“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时。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刚说完,有个同学接口说:“是形容一个人老呗!”其他的同学听了,好象有不同的意见,纷纷议论起来。这时,我突然灵机一动,前两天,我让同学们写了“猜猜他是谁”——描写人物外貌,同学们非常感兴趣,而且写得很成功。这次,何不用这个成语再来练习描写人物的外貌呢?于是,我没急着解释这个成语,而是引导学生:“你在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  相似文献   

20.
"同学们,你会预习了吗?"当我向班上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大声地回答:"会!""那你们平时是怎么预习的?""老师,我平时的预习就是在上课前提前看一遍数学书,提前知道上课时讲什么内容就行了.""还要把不懂的知识做个记号.""预习时还要把课后的习题做一遍,这样才知道我们预习时哪些知识看懂了,哪些还没弄懂,等上课时认真听老师讲就行了.""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不全面.现在我告诉你们怎样做好课前预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