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注释基本上是成功的,但其中也不无可商榷之处.这些问题的存在,只能通过参照前人的古注、严格区分语义注释和文意注释等途径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2.
陈玉香 《现代语文》2007,(1):100-101,92
引言 古今字、通假字是长期困扰中学语文教学而语文界又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由于二者关系错综复杂,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在字形、字义及读音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都给语言工作者的实践操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减轻学习古代汉语的难度,一部分学者提出不对二者加以区分,遇到同一声符的字就以通假字来说明.结果把许多本应归为古今字关系的,错误地归纳为通假字关系.虽然这样有利于减轻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的负担,但这是一种对民族语言极不负责任的态度.既然古人给我们留下这笔宝贵的遗产,古今字、通假字之间在事实上也的确有存在着泾渭分明的区别,那么我们就有必要理清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高其良 《天中学刊》2000,15(3):111-113
高中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版)文言文注释的准确性与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然而白玉微瑕的是,有些注释或释义有误,或表述不确,或语法分析欠妥。这无疑对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形成误导。笔者将有上述问题的例子整理出若干,予以纠正,以期使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更加完善。不妥之处,敬请同行与专家指正。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注:可使报秦者:可叫他去回复秦国的。此注训“使”为“叫”,训“者”为“的”,显然是因不明该句内部语法结构而解释有误。“人可使报秦者”是一个定语后置结构,“使”为“出使”义,“者”…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板块,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文言文"三字"(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辨析和注释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难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作为权威教材,编写精审,体例严谨。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教材在"三字"注释方面仍有数条可商之处。本文试以教材"三字"注释为研究对象,查错纠误,完善体例,以期为进一步规范"三字"注释提供参鉴。  相似文献   

5.
古文的释义是一项细致深入的工作,须要“不同的声音”多角度分析,以期获得对文章更为准确、深入的理解。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的注释更应该精益求精,让学生打下良好的古文根底。以下是笔者在教学、教研时发现的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中文言文一些注释存在的问题。兹列于此,求教于语文界同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高中试验课本的归纳与分析,对其中通假注释存在的注释术语不统一.没有明确注明通假及前后解释不一致等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现行高中语课本一至三册共收言诗36篇,其中注释古书用字多达64条,编对古书用字的注释煞费苦心,取得显成绩,但并未尽如人意,甚至存在严重错误。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字、词的注释,体现一部教材的质量。1999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字、词注释比旧教材精当、可信,对其中错误作了较多修订,某些条目词义歧义重作决断,疏略之处有所增补,以及详略得当。但也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个别词条的释义有待推敲,个别词义当注而未注,吸收新研究成果不够,某些字词释义有前后抵牾情况等。  相似文献   

9.
刘蕾 《考试周刊》2007,(3):68-69
新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注释基本上是成功的,但也不无可商榷之处。其中有的词语注音欠准确;有的词语注释较为笼统、含混、简单,个别地方出现错误。这无疑给讲授和学习文言文造成不便。本文就把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这些问题一一列举出来,供大家参考讨论。  相似文献   

10.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是古代汉语教材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第三册的16篇文言文(含诗、词)中涉及"三字"判定的就有26处。但是在"三字"的定义及判定标准上,无论是现行古代汉语教材还是中学语文教材都不尽如人意,造成了"三字"判定上的混乱。可见,高中语文教材里"三字"混用现象是比较普遍的。  相似文献   

11.
就目前全国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注释进行商讨。针对有待商榷与当注未注两种现象共举11个有歧解的词条,并列举若干例子,使师生对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有更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的注释有三种瑕疵:当注未注、注释欠妥、后注前不注。如果我们有历史观,注意古今异义词,尽可能字字落实,既可减少翻译错误,又可培养学生直译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方面。因此作注者要慎于选择,用注者要学会评判,要有训诂学知识做指导。  相似文献   

14.
一些中学教材编写者不分“三字”即通假、古今与异体字,不明其判断原则,故教材注释中大多都以通假视之,错误百出。文章主要以刘兴均的理论为基础,对2004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本(共五册)中存在的“三字”现象进行分析,指出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在语音方面都是相同或相近的,所以在判别三者时,不能从语音方面着手,否则就会乱成一团麻,只能从形体和意义这两个角度去判定“三字”,才能达到定义要准确、定称要确定的科学要求,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  相似文献   

15.
许仰民 《天中学刊》2003,18(6):113-114
原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将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概括为“古字通假现象”,在课文中用“×通×”作出注释,抹杀了古今字的文字历时性和通假字的文字共时性、临时性以及它们的非逆向性。不应一“通”了事,应实事求是地分别注出。  相似文献   

16.
田娜娜 《林区教学》2022,(9):116-119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课下注释不管是通假字、古今字还是异体字一律采用“同”,不仅造成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注释的混淆,而且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对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课下注释的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进行分析,并指出注释方面有待进一步商榷的地方,进而为教学提出科学、合理、实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注释有一些瑕疵:一些词语注释存在解释简单、含义笼统含混的情况,甚至有些个别的注释还有望文生义与今意强解的现象,有些释义错误或者该释未释。这一系列的注释问题给文言文教学带来了很多不便,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成了教材编者和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一第一册第五单元四篇课文属于先秦历史散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和钴£国策》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课文的部分注释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下面我想谈谈我对这些注释的一点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19.
幸敬存 《学语文》2011,(5):72-72
一、《寡人之于国也》的“王好战,请以战喻”中的“喻”。课文注:“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将“喻”解释为“比喻”,可以说是犯了以今律古的大忌。先秦时代,喻,表示“明白”、“开晓”之义。《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皇侃疏:“喻,晓也。”《汉书·项籍传》:“喻以所为。”颜师古注:“喻,晓告之。”据现存训诂材料,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绝大多数相当精审。几成不刊之论。但由于书成众手,所以白壁亦现微瑕。新近同行发表了不少新的看法,对文言文注释中望文生义的现象关注尤多。笔者不揣寡昧,想把这些零散的成果连同自己的心得稍做爬梳.以做抛砖之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