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自清(1898~1948),现代诗人、散文家、学者和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他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成语"春华秋实"之意。"华"即古"花"字,"春华秋实"意即"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常用以比喻人的文采和品德。朱自清以此为名号,立志让自己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向来反对“师道尊严”的传统,要求学生克服见了老师就“矫情饰伪”的毛病,培养做人“纯正的趣味”。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他都和学生平等地讨论。  相似文献   

3.
《春》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名篇,短短千字文,如诗如画,魅力无穷,而它的美就在于它的结构、语言和音韵。  相似文献   

4.
罗明誉在《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发文说,散文是语言艺术。语言既是意符,又是音符。散文的语言。不光要精确达意。更要与全篇意境协调。意蕴一致。巧妙地给形传神。还要注意音节的精美。请看《荷塘月色》一文中体现出的几种语言技法:一是“通感”。它用各种艺术手段把读者的听觉、视觉、嗅觉等沟通起来。共同参与对散文的艺术欣赏。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荷花的清香。用“笼着轻纱的梦”来形容月光薄雾笼罩下荷叶和花,用“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形容光和影。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在《背影》的开篇就说:“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那么“父亲”的差事因何而“交卸”,“祖母”又因何而“死”,文中却没有交代。  相似文献   

6.
《南京》是朱自清先生众多散文中较为著名的一篇游记散文。朱自清先生在文中通过炼音、炼词、炼句等修辞方式,抒发了对南京的怀古与赞美之情。现从修辞艺术的角度,归纳出《南京》一文中最主要的修辞规律,了解修辞方法和技巧,更好地欣赏原著,并在写作中得以借鉴。  相似文献   

7.
刘继印 《文教资料》2013,(17):12-14
朱自清做人做事作文,无不彰显着一个"清"字。做人做事:"思不出其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身正气,尽显清正风范。作文方面;倡导白话,挟来清新之风;摹景状物,营造清幽意境;巧于构思,打造清朗结构;锤炼语言,凸显清纯风格,奠定了朱自清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8.
9.
“大学精神”究竟是什么,是大家都关心的议题,根据北京清华大学徐葆耕教授的说法,大学精神至少有三个特点:一、耻不如人。二、讲究科学。三、重视实干。后二者大家一定很能了解,我不想在这里解释,关于耻不如人,是指中国在过去曾经受过世界强权所欺侮,现在情况当然改善了,但是很多方面,清华人认为中国人比不上西方国家,因此清华大学在“知耻近乎勇”的鼓励之下,会更特别努力地工作。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散文以其文字优美著称,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修辞手法的运用,而得体的比喻,更显示其纯熟地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的确,朱自清先生善于通过缜密的构思和细腻的描绘,使作品具有诗情画意。在他的作品中,“水”是一个重要的意象,不同的“水”具有不同的意蕴。  相似文献   

12.
邢雯芝 《现代语文》2006,(11):111-111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丈犹可识,日‘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抒写“真我”的抒情散文,带有明显的“自叙传”的色彩,贴有“朱自清”标签,是特定时期朱自清灵魂世界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4.
15.
1、李季——“石油诗人”。中国现代诗人李季曾以《王贵与李香香》蜚声文坛。建国后,他一度深入玉门油田锻炼生活,了解石油工人的疾苦,写下了大量的歌颂祖国石油事业和石油工人的优秀诗篇,如《石油诗》《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等,反映了石油工业建设的广阔生活画面,他也因此被称为“石油诗人”。2、田间———“时代的鼓手”。田间在抗战时期写出了《给战斗者》等大量鼓点式的短行诗篇。这些诗短小精悍,音调铿锵,战斗性强,表现了人们的战斗情绪,极富鼓动性。著名诗人闻一多曾因此称田间为“时代的鼓手”,称赞他“鼓舞你爱,鼓动你恨,鼓励你活…  相似文献   

16.
汲安庆 《师道》2011,(1):23-24
一、延宕与放大在《背影》一文中,朱自清写父亲穿铁道,爬月台,去买橘子的过程时,突然放缓了叙述节奏,写了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写了父亲的系列动作: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写了“我”的反应:“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相似文献   

17.
杜国进 《学语文》2008,(3):48-48
根据《辞海》,“花”读huā,义为。被子擅物的繁殖器官”:“华”读huā时,同“花”。我们知道,名词“花huā”与“华huā”。读音相同,语义相同,是古今字的关系,但“华huā”是源,“花huā”是流。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的早期文章,援引了日本学者和国内学者的一些观点,甚至是较多地引述了别人文章中的某些段落,被称之“援引”。这种援引,不能简单地看作李大钊对他人文章的“抄袭”,而是由许多原因所造成,是其思想发展过程中吸取养料、去粗取精的必经阶段。今天的人们,更应该关注李大钊思想演变的过程和脉络。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诗人的纯诗追求,曾刻意尝试了“戏剧化”之路。他们利用事物间存在的“悖反”因素,制造“戏剧化”的表现空间;他们用虚拟的“场景”还原事物的本质特征、构筑诗情;他们借助对话、独白、梦境,形成具有强烈戏剧性的诗意的组织。对中国纯诗而言,“戏剧化”实际上体现为一种间离生命经验的操作策略,这是中国纯诗探索将生命经验转化为诗性经验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一、《春》在语文教材中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一)历史地位 朱自清的绝大部分散文都标有写作时问和地点,而惟独《春》一文既无时间、地点,也未曾收入其早年出版的散文集中。以笔者手头掌握的资料来看,《春》一文最早收入在1933年7月出版的《初中国文读本》(朱文叔编)里,它是第一册第五组“四季景色的描写”中的首篇。文章以优美的语言,把自然界的春天与人类的春天融会在一起,使文章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描写春天的经典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