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反同词作为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现象,研究这种现象能够发现原型理论在解释这一现象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研究方法偏颇;语料来源单一,缺乏跨语言研究;共有同一个范畴典型受到挑战;语义链断裂,家族相似性模糊以及对立范畴成员互不侵犯却正反兼容在同一范畴中。  相似文献   

2.
反义词是意义互相矛盾、互相对立的词。根据意义和用法,反义词可以分为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而意义具有程度差异的相对反义词,其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并不对等。一组反义词中,程度高的那个词外延较大,在一定场合可以概括程度低的词的意义,既表示其本义,又表示相反的意义,产生了正反同词的合义现象,使对立中和以至消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标记理论从音位学向其他领域的扩展产生并推广了的标记理论。其代表人物Lyons认定词项标记成立的基本条件有两点:词项之间必须存在差异;词项之间必须成对立关系。但是,在区分标记现象与非标记现象时,还应该对两个基本条件作如下的限定:相对立的词项处于同一范畴中;相对立的词项处于同一语境中;相对立的词项在形式上能互相区别。  相似文献   

4.
我们已经对“正反同辞”(有的学者又称“反训”)现象的语言性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参见本刊1985年第一期《正反同辞及其语言性质》),现在再来讨论一下对正反同辞现象的逻辑分类问题。对正反同辞现进象行整理、归类及描写,是晚近诸学者乐此不疲的课题、这比起清季及其以前的学者们偏重在收集词例的工作,自然是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各自立足点不同,诸  相似文献   

5.
以反义词互相解释,训诂学上称为反训。最早的词典《尔雅》里面就记录有反训的材料。《左传》词语的反训现象,存在美恶同辞、施受同辞以及正反同辞三种情况。其中,正反同辞现象用例较多。且施受同辞例"贷"和正反同辞例"纳"的反训用法保留在了现代汉语中。  相似文献   

6.
杨树达先生的“施受同辞”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同一个词兼有主动和被动两种用法,这属于语法范畴;二是指同一个词兼有施与和接受两个对立的义项,这属于词汇范畴。“施受同辞”应限于词汇范畴,且应在同一历史平面上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中,有一种特殊的反义词,即一个词的本身,具有相对或相反的两种意义,这就是所说的“正反同词”。现举数例,说明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一、名词中“正反同词”例如“子”这个名词,可指“男儿”,也可指“女儿”。指“男儿”的,如《列子·汤问》:“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相似文献   

8.
矛盾修辞法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语言的逻辑性要求语言使用者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前后相互矛盾.然而,在实际语言的运用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发现两个意义相反、互相矛盾或者不调和的词并列在一起使用,形成矛盾修辞法,表达看似互相矛盾互相对立的概念,而实际却蕴涵着令人深省的深刻哲理.本文列举了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典型例证,阐述了矛盾修辞法的几种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9.
词汇是不是一个体系,目前学者们还有争论。但是,大家都承认这样的事实:语言中有许许多多语义上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对立、互相制约的词群,正是这许多类别繁杂、大小不等的语义上有对应关系的词群组成了语言的词汇整体。语言的词,大都处在词汇整体的各类词群之中;各个词的意义,一般都处在各类词群的内部语义组织之中。所以,无论是要全面地考察语义的分布方式、要深入地探寻语言的词义演变规律,还是要准确地揭示某个词的意义,都必须对词义对应关系有深切的了解。现在,中外学  相似文献   

10.
反训例说     
反训例说张济生反训,是汉语一同多义的特殊情况,指一个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具有截然相反的两个意义,表达相互对立的两个概念,即前人所谓“美恶不嫌同名”、“施受同辞”一类语言现象。现代汉语里反训比较少见。如:“骄傲”有对优点或成绩态度相反的“自豪”、“自满...  相似文献   

11.
论现代汉语中的反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训,指“正反同辞”现象.古代汉语中有不少词常用来表示相反或相对的两项意义而形成反训.如“乱”有紊乱和治理二义.“乞”有乞求和给予二义.“受”有给予和接受二义.我们把这种义兼正反的词称为反训词.古代汉语中的反训词,据笔者汇集约有两百多个.关于反训的性质、特点、成因、类型及古书中常见反训词的考释,笔者已作详细论说,此不赘述.那么,现代汉语中有无反训词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本文拟作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前辈及同行.  相似文献   

12.
一、古人笔下的“辞”和“词”古人没有对词汇现象作系统研究。《尔雅》、《说文》、《方言》之类,只是汇集语言里的语辞(字)按某种次序进行排列并加以解释以供查阅的工具书,未能显示词的科学认识。古人认识语法现象具有相辅而行的两条路子:一是由“辞”到“虚字”的虚字路子,一是讲句和读的句读路子;二者既和训诂学相结合,又和修辞学相联系。训诂学用为解释的工具,修辞学要求“文质相资”(形式与内容相适应),但它们都没有坚实理论基础。古人固然经常使用“辞”和“词”这两个术语,但从来不曾给“辞、词”下过定  相似文献   

13.
词的同一性问题是由于词义的演变而出现的。词义演变的主要途径是词义引申,而词义引申是一种很复杂的运动。词由本义可派生出引申义,由引申义还可派生出更远的引申义。这些具有联系的意义是同一个词的不同意义呢?还是不同的词的词义呢?“词的同一性问题就是确定两个词汇形式是不是同一个词的问题。例如《礼记·大学》的‘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一句,前一个恶与后一个恶,前一个好与后一个好,是一个词的不同用法呢?还是两个不同的词?” “研究词的同一性,目的在于确定不同的词的界限,”主要是研究确定词的同一性的条件,即根据什么判断某些语言形式是同一个词还是不同的词,标准是什么。由于《现代汉语》中把同一语音形式,同一书写形式表示互相联系的几个不同的意义的现象都看作一个词即多义词,所以过去一般人对词的同一性问题感到很陌生。近年来这个问题已逐渐引起专家学者们的重视。他们各抒己见,见仁见智,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逐渐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4.
反义类聚(包括语素、词,短语、句子和语篇)的双方是在意义上具有矛盾或对立关系的聚合体,如果从更高层次看,它们是以"同"为前提或基础的.譬如严格意义上的反义词在音节数量、色彩意义、语法类别、语法功能、语法结构、语法单位层级、对举使用时的语境、词汇系统等方面都有"同"的因素.更何况,从语源上考察,有些反义词是同源词;从词汇系统中考察,有"正反同词"现象;从语用上考察,有语言义相反、语用义相同的言语现象.因此,反义类聚也就成了同义集合.由此还可推演出这样一个论断:凡是同类的对象在某方面都具有共同的"意义",就此而言,语言中的任何一种类聚都可看作同义手段的集合体.  相似文献   

15.
一词多义是英语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互相联系的意义。本文专门进行一词多义的认知研究,也就是借助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和借代等相关理论,对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生成机制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6.
歧义,指的是语言中某个结构项含有两种以上不同的解释,从而导致人们对该结构项有两种以上的理解。这种现象在人类自然语言中是普遍存在的。近几十年来,语言的歧义现象受到了育普森(Ruth.M.Kempson)等语言学家的关注。由此应运而生的诸多研究不仅扩大了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而且丰富了语义学的研究内容。本文拟就英语中存在的歧义现象从深层结构方面作一讨论,以探寻英语表达中的奥妙。一、歧义的分类1.词项歧义(LexicalAmbiguty)这种歧义现象的特点在于:语言中的某一词项含有两种以上不同的词项意义。在语言运用中.人们对它会产…  相似文献   

17.
反义同词现象是指一个词的词义系统中包含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义项。汉、英两种语言在这一现象上具有多相似性,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条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施受同词”的“词”,有人写作“辞”。《汉语大辞典》注:“词,言辞;文辞。” “辞,文词;言词。”但是,“词”是“语言组织中的基本单位,能独立运用,具有声音、意义和语法功能”。从语言学的角度考虑,还是写成“施受同词”为好。 何谓“施受同词”?孙力平先生在《先秦典籍句法结构中的“施受同辞”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针对性教案设计江苏大丰县潘镇教研站开俊林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两个子系统而构成的多要素整体。两个子系统之间处于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又互相对立的统一体中。要优化课堂教学,实施“教”和“学”的同频共振,使两个子系统...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示颜色的词由于受不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了迥然不同,又丰富多彩的比喻和联想意义。但英汉不同的文化也存在着共性。所以本文比较和对比了同一种颜色在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的,和不同的文化内涵与联想意义,并发现部分同一物体或现象,在英汉两种文化中却用不同的颜色词来比喻和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