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人们通过不懈努力创造出物质、制度、精神,汇集在一起形成"文化"。从本质上说,文化归属于意识形态,是人类创造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哲学多维度地阐述了文化,对当代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内涵及其与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分别从"人化"、社会意识以及文化生产力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文化进行解读,同时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简要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帮助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
方丹 《文化学刊》2015,(2):119-120
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是当代美国文坛最重要的本土作家之一。受古老而神秘的印第安文化与传统智慧的影响,对族人命运的书写和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描绘一直是厄德里克作品的核心主题。本文以生态批评为理论基础,挖掘其中所反映的印第安传统自然观,进一步论证环境危机与小说人物命运的密切关联,从而揭示作者的生态整体观与生态使命感。最后,提出只有从思想文化根源上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偏见,借鉴印第安人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智慧,才能实现人类和谐发展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3.
卡勒德·胡塞尼笔下的《追风筝的人》不仅是一部政治史诗,更是一卷极度贴近人性的故事。该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阿米尔经历童年、青年直至中年,逐步追逐自我文化身份的漫漫长路。本文将从后殖民语境下的离散批评理论出发,从动态角度分析主人公文化身份产生危机的原因及其重建问题,旨在帮助读者从不同角度去领悟小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生态危机愈演愈烈,危机频繁爆发,从生态文学批评视域的研究角度切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众多文学作家创作的源泉,也是多丽丝·莱辛文学创作的第一成因。本文从"生态文学"的视角出发,阐述其演变过程,梳理其丰富的内涵,以多丽丝·莱辛的作品《野草在唱歌》为例,宏观考察与微观解析相结合,解读小说中人类对自然的破环,以此呼吁人类要保护自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5.
弗兰纳里·奥康纳作为二战后美国南方文学代表人物,她在其代表作《好人难寻》中倾注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指出唯有通过暴力,方可使人警觉当下;唯有正视死亡,方可反思生存。这种对自我救赎探索为二战后信仰崩坍的美国人重塑其生存价值、恢复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后殖民翻译理论,对印第安族裔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长篇小说《一个兼职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进行了翻译。在这部小说中,白人文化的翻译试图把印第安文化变为附属文化,另一方面,作品主人公也进行了积极而有意义的反抗,使得印第安文化也能从主流语言中进行翻译,发出边缘文化的响应,从而构建了新时代的印第安人形象。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印第安文学的崛起、殖民视域下的翻译理论、作品中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翻译的解构探究,进而论述从印第安作品翻译中得到的启示以及对印第安作品翻译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水经注》作为地理和文学合璧的综合性著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记载的内容颇为繁杂,上至河道流经地区的天文地理,下至各地差异性的风俗民情、奇幻怪诞的神仙鬼怪等皆载入书中,其中不乏一些经久不衰的话题,鬼怪故事便是其中之一。该本记录的鬼怪故事较为丰富,依据故事情节大抵可以分为申冤诉苦型、突破禁忌型、报恩复仇型、害人作祟型、死后托梦型及死而复生型。这些怪异的鬼怪故事不仅再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鬼怪多元化的形象及人鬼之间复杂的关系,同时也映射出这一时期独特的鬼怪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8.
林音 《生态文化》2007,(4):17-17
王霞所著长篇小说《家国天下》.前不久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家国天下》以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半个多世纪波澜壮阔的战斗历程为背景,书写了武警将士不畏艰险、舍生忘死保卫祖国、保卫边疆的斗争经历。这里的故事,生与死,爱与恨,乐与苦,美与丑,不仅仅是一代人革命的历史,一代人爱情的悲剧,更是他们生命的相遇、精神的交锋和灵魂的对决。[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在《远山淡影》中,石黑一雄运用非自然叙事手段创造性地展现了二战以后日本普通民众的迷茫和矛盾心理。人物、语言、现实与历史在记忆下的不确定性使文本显示出后现代特征,并隐含多重思想架构和多元的理解方式。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解读《远山淡影》的不确定性,从而深入探讨石黑一雄的人文观和历史关怀。  相似文献   

10.
《德伯家的苔丝》以自我、爱欲、复仇等为主要基调,旨在向读者展现人类在爱情伦理关系中的无知无助,尤其是女性在伦理关系中的被动地位。列维纳斯倡导的伦理观把爱视为伦理关系的根基,强调他者的不可知性和他异性的重要性以及自我对他者回应和负责的重要性。只有无我的以他者为中心、对他者敞开心扉、充分尊重他者,才能让爱的伦理关系存在并延续。本文将借助列维纳斯爱的伦理,详细解读《德伯家的苔丝》中三位主要人物对爱的不同处理方式,找出导致三位主人公之间伦理关系破灭的原因,探讨导致主人公的爱变扭曲直至消失的原因,从而更深层次地再现托马斯·哈代这位文学巨匠想向读者展示的真正的爱情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文化记忆的视域下,对日本朝觐仪空间中的长安元素进行解析,对其中的陛阶之"三阶"元素、主殿之"太极""殿阁"元素、龙尾坛之"龙尾道"元素、朝门之"门楼"元素的记忆存续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在现今日本,朝觐仪空间作为仍然发挥着实际功能的仪式空间,在对长安记忆有所重构的基础上,仍然延续着对长安的文化传承。长安文化在这一仪式空间中,作为概念型记忆元素,同时作为具有实际空间载体的物理型记忆元素被不断地"想起"与"强调"。从古至今的日本朝觐仪空间将其中对长安的继承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了出来,长安文化在当下仍然影响着日本仪式空间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孟庆梅 《文化学刊》2023,(4):106-109
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关照,结合文本细读就诗歌《老虎》与《鹰》的意象语言进行文化与审美价值阐释。在伟大代码的破译下,诗歌《老虎》与《鹰》都扎根于《圣经》,与《圣经》意象存在一定意义上的关联性、互文性、共通性。两首诗歌都映射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展示了诗人极其唯美的诗歌创作艺术与超越时空有限性的丰富想象力。两首诗歌都是诗人借物抒怀,找寻形而上慰藉的心灵独白,都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关怀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周易>成书于周文王时代,相传是由周文王和他的弟弟周公旦相继完成.而<易经系传>是孔子读<易经>的心得笔记.-本将近3000年的古书,-个2500年前古人写的读书笔记,对我们今天有何指导意义呢?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部分作家开始逐渐接受神话原型理论,并借助本国神话表达主题,莫言的《蛙》对神话的应用尤为明显,表现为:主人公万心集"三性"于一体的女医生形象;"蛙"丰富的象征意象。  相似文献   

15.
古今中外文学中都有关于"蛇"的作品,其中塑造的蛇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我国明代作家冯梦龙的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与英国约翰·济慈的叙事诗《拉米亚》表达了蛇妖与凡人相爱的爱情悲剧,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仍有许多的差异。时代与文化背景不同,作品所表现的内涵也各有差异。两个文本反映出中西方蛇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平行研究对两个文本的主旨与中西蛇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揭示出中西蛇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不同表现与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6.
《奥茨贝尔与大象》的先行研究中没有用到空间论,也没有从《奥茨贝尔与大象》文本中人界与异界的关系这一角度进行研究。因此,该文以《奥茨贝尔与大象》为文本,以列斐伏尔的空间论为理论基础,探究人界与异界的关系,这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此次研究结合了列斐伏尔的空间论,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物理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3个角度分析大象的生活环境、心理情感及故事中隐含的社会现实,主要围绕代表森林异界的大象在人界的经历和遭遇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大象所居住的森林异界与人界之间的关系。最终由大象被压榨说明异界与人界的对立。  相似文献   

17.
苍丽影 《文化学刊》2012,(2):170-174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的语言、动作举止及社会行为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基础,体现着其特定的心理特征。这些语言、动作及行为对人与人的交往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对日本人来说,其言谈举止和行为无不透视出谦恭和礼貌。把握日本人的谦恭和礼貌背后所映现出来的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心理特征对中日间的交流十分重要。鉴于此,有必要从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及日本人的赠答行为来解读日本人的礼貌行为,以阐明日本人的礼貌行为中所包含的集团主义、等级制度、以和为贵、受恩必报、礼仪规范等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18.
在《老子》思想中,“仁”可分为“自然之仁”和“非自然之仁”。“自然之仁”即是“无名之仁”,“非自然之仁”就是“有名之仁”。“仁”本是自然所流露出的一部分,一旦被“仁”之“名”所拘,就很容易流为一种形式。所以,《老子》强调“仁”的自然性,亦是在自然的话语体系当中,将“仁”之本真性揭示出来,以求达到一种超越“仁”而达到“不仁”的状态,从而使“仁”获得更鲜活的生命意涵。该文通过对《老子》文本中“仁”的梳理,将“仁”之本真性揭示出来,以求达到超越“仁”之后的“不仁”状态,从而使“仁”获得更鲜活的生命意涵。  相似文献   

19.
刘宇 《文化学刊》2022,(9):26-29
《花园中的处子》是英国著名当代作家、评论家A.S.拜厄特“成长四部曲”的首部,通过英国战后五六十年代波特一家尤其是姐姐斯蒂芬妮的出嫁及妹妹弗雷德丽卡的成人礼反映了女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英国战后畸形的家庭与社会现实等诸多问题。其中,女权主义是拜厄特作品中一股鲜明的色彩,拜厄特以蒙骗的处子、典型的妻子及失声的母亲三种女性形象表现了英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对女性的压抑和规训。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的早期作品中体现出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后期他的写作风格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是之前作品中家国情怀的深化,是一种渐进式的发展。能反映出这一变化的代表作便是《沉沦》。笔者从《沉沦》入手,全面分析《沉沦》的思想内容,重点介绍《沉沦》的家国情结,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和理解郁达夫创作道路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