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歌被认为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诗歌中意象的运用使诗人的情思表达更为生动、形象。本文以《致杜鹃》和《宣城见杜鹃花》为例,在概括英汉诗歌中"杜鹃"意象总体差异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杜鹃"意象体现在英汉诗歌中的异同点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以期更好地了解意象、感知英汉诗歌差异。  相似文献   

2.
陈曦 《职业圈》2008,(3):155-158
诗歌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的语言艺术。在诗歌翻译中,意境的有效传承依赖于其音、形、意的理想对应。文章以若干译文为例,分析了英汉诗歌互译中“对应”的重要性及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3.
诗歌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的语言艺术.在诗歌翻译中.意境的有效传承依赖于其音、形、意的理想对应.文章以若干译文为例,分析了英汉诗歌互译中"对应"的重要性及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对中美水污染环境新闻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判断双方展现出的生态理念,比对背后折射出的生态哲学观及其成因,并剖析水污染环境新闻语篇中的生态取向,契合的为有益性话语,中立的为模糊性话语,违背的则为破坏性话语,从而推进有关生态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研究。经过对比研究发现:(1)中美水污染环境新闻报道中的概念隐喻类型既有共性,也有差异;(2)中国水污染环境新闻中的概念隐喻多呈现有益性生态取向,美国则多为破坏性生态取向,双方的模糊性生态取向均较少;(3)中国水污染环境新闻中的概念隐喻凸显“生态命运共同体”观念,而美国呈现“经济优先”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5.
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本文对汉语与韩语中的人体词“脚/足”进行对比研究。两个民族对“脚/足”特征的认识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并把这些特征投射到相似或邻近的概念域。但两个民族对同一事物的观察角度不同,在选择事物特征投射到其他概念域时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人体隐喻概念在汉韩两种语言中也会出现不对应的情况。通过对人体词的语义转移对比研究,可以从微观上对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提供语言实例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对概念隐喻进行了详细论述,并阐释了该理论的重要性。自此,众多语言学家应用该理论来分析各种隐喻表达。本文尝试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千字文》中的比喻表达,以探究其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  相似文献   

7.
隐喻旨在用源域的经验来理解与建构目的域的经验。星象隐喻是古人在认知和建构天空时产生的,具有文化差异性,所以中国古典诗词中星象隐喻的翻译一直比较困难。认知翻译假设尝试将隐喻按照映射条件进行分类并据此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然而,本文通过对已有中国古典诗歌中星象隐喻的英译进行分析,发现认知翻译假设并不能完全解释已出现的星象隐喻英译现象,主要在于认知翻译假设没有注意到隐喻在具体语篇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翻译过程中,原语文本脱离原语的认知世界和认知环境,转换进入译语的认知世界和认知环境,必然会受到译者认知心理和认知方式的限制,所以正确地理解原语的认知世界和认知环境是译者与原作者沟通思想、形成契合的重要前提。该文从认知隐喻视角探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概念结构,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分别从概念隐喻的三维度,即结构隐喻、本体隐喻、方位隐喻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总结不同隐喻特点及翻译方法,从认知隐喻视角探究翻译,研究隐喻的工作机制映射,总结出省略喻体、保留喻体、本体式翻译方法,旨为翻译实践提供更多思路,丰富概念隐喻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Forceville等学者将纯语言学领域的概念隐喻研究拓展到跨学科的多模态隐喻研究,这对我们的认知、艺术审美及情感体验产生了新的影响。因此,该文聚焦墨西哥的儿童绘本发展,以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和Forceville提出的多模态隐喻作为理论框架,以4本墨西哥经典儿童绘本为研究语料,探究墨西哥儿童绘本中隐喻表征的意义构建,研究其蕴含的多模态隐喻类型,理解绘本中的各种模态所要传达的隐喻意义,从而更好地解读墨西哥儿童文学与民族文化,同时为我国的绘本创作提供借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徐萍 《职业圈》2007,(8S):114-115
文章通过对中英诗歌及诗学思想的对比分析,旨在挖掘重审中国诗歌深层的隐喻概念和思想,并从跨文化和跨语言的角度证实西方隐喻理论的普遍认知观。研究表明尽管存在着中西文化差异,但在诗歌语言的基本认知观上已有共识。中国学术史上缺少隐喻研究的统一理论框架,但中国诗学传统从不缺乏对隐喻认知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1.
甲骨文是中国文字最初的形态,而且具有比较成熟的体系,在现代汉语中仍有踪迹,为中华文明的绵延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力量。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强调语言形式、人类心智、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对甲骨文的形意关系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该文从概念隐喻角度分析甲骨文字构造中的认知理据,研究发现:隐喻映射是甲骨文字构形的基本方式,华夏先民已经具备比较全面的隐喻思维模式。从概念隐喻角度解析甲骨文字形和字义之间的关系能够揭示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拓宽甲骨文研究领域,完善甲骨文文化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语境中的知识分子与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学术关于传统、现代以及后现代的反思,并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尴尬。文本针对汉语言文学中的性别隐喻问题,从概述性别隐喻的含义和分析文本中的权利隐喻,分析研究二十世纪汉语言文学中性别隐喻的中西关系,并探析关于对话与寻求性别的自立关系分析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旨在探析出一条良好的中西文化交流路途。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中英诗歌及诗学思想的对比分析,旨在挖掘重审中国诗歌深层的隐喻概念和思想,并从跨文化和跨语言的角度证实西方隐喻理论的普遍认知观.研究表明尽管存在着中西文化差异,但在诗歌语言的基本认知观上已有共识.中国学术史上缺少隐喻研究的统一理论框架,但中国诗学传统从不缺乏对隐喻认知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4.
王淑杰 《文化学刊》2009,(2):145-147
由于不同的文化生活背景,俄汉两民族对同一事物、概念、现象等的反映存在着明显的心理差异。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可以得出俄汉民族对左、右方位概念、数字、颜色的不同认识,对某些动物的不同喜好以及对年龄的不同观点,从中也反映出两民族之间的心理差异。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中的颜色隐喻是不同语言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投射,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译者翻译作品时往往会忽略颜色隐喻框架在不同文化群中的差异,导致原作未能在目标语读者中产生相同的文学效果。鲁迅在《呐喊》小说集中赋予色彩语码诸多内涵,极具代表性。因此,本文依据框架理论将颜色隐喻分为相同框架和相异框架,对杨宪益、戴乃迭和蓝诗玲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总结不同框架下颜色隐喻的翻译方法,以期对中国文化英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一种通过具象认识抽象、有形认识无形、熟悉认识未知事物的重要认知方式,重视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的身体经验。植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也成为人类认识周围事物的媒介。草是植物中的重要一类,汉日双语中与草有关的词汇都十分丰富。本文通过对汉日语言中"草"的隐喻表现的分析,揭示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通过对比研究,探究中日两国在语言文化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五山文学时期,从对中国诗词的模仿作品数量来看,苏轼可以说是对五山禅僧影响最大的中国诗人之一。苏轼诗学思想的一大特色体现在用典方面。本文从语典借鉴角度分析了五山文学时期日本汉诗创作中对苏轼文学中语典借鉴的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美学倾向。从文学接受与阐释的时间早晚来看,五山文学早期,诗人们对《赠东林总长老》一诗语典的借鉴折射出对苏诗接受过程中的禅宗文化背景,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意趣;从题材来看,西湖题材受到诗家重视,反映出写景诗创作中对苏轼有关语典及诗家重视;从体裁来看,不限于诗,词、辞赋也是语典用典中的载体,反映出日本诗家对苏轼文学作品的熟稔、文学接受中的广泛受容;受苏诗"以俗为雅"美学思想影响,创作中表现出对俗语入诗的模仿,是宋代"以俗为雅"诗学思想在日本文学中的反映。本文还从明用、变用、合用三个方面探讨了语典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8.
隐喻能够潜在构建语言对环境的影响,不同形式的隐喻构建能够对人的认知及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将新闻语篇为语料,探索新闻语篇中隐喻与生态的关系。以生态话语分析及隐喻为基础,初步构建生态隐喻分析模式。根据生态隐喻分析模式,将隐喻分为破坏性隐喻、中性隐喻和有益性隐喻,探索不同形式的隐喻在新闻语篇中对生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探讨动物词汇在英汉语中文化内涵及差异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并着重分析对比动物词在中英文中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同一动物在英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使跨文化交流更顺利地进行.  相似文献   

20.
大伴旅人是日本文学史上的著名歌人和诗人,其代表作为赞酒歌十三首。歌中所体现的饮酒观及反世俗思想与其坎坷的为官经历、在仕途起伏中体验到的社会矛盾所引发的思考密不可分。此外,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的特殊性使得同样推崇老庄思想的大伴旅人同百年前的魏晋思想发生了共鸣。对比得知,由于二者在反抗现实中分别选择了消极回避和积极反抗两种表现方式,因此最终发展为"妥协"和"任真"两种不同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