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与色,是人类社会绵延发展的基础。早在诗经中,食欲和色欲就被联系在一起。到明代民歌,更是从食物的颜色、食物的形状及食物的吃法等多个角度生发联想,视食物若人体、视人体若食物,赋予日常生活中的食物以色情意味,展示了一个奇异的食色交错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志勇 《生态文化》2010,(6):61-62
医学研究表明,人体的酸性化是人类衰老和“百病”之源。因此保持人体的酸碱平衡,是保证每个人身心健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语言、思维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和相互依存的。语言学家博厄斯和萨丕尔也未能就三者之间的关系给出明确的答案。语言不仅是文化的基本方面之一,更是人类思考和认知客观世界的关键工具。它构成了人们理解世界的基础,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同时,文化又通过社会和历史进程对语言产生影响,并提供了使用和解释语言的背景。语言本身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人们看世界的视角产生变化。语言、思维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能够明确指出人类语言能力的来源和思维的本质之前,三者处在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状态下,它们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认知,构成了人类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4.
南屿 《生态文化》2014,(1):18-19
在我的认知中,草木是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的生物之,草木也是这个星球上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陆生动物,包括人类都是靠草木制造的氧气来呼吸,来维持生命。从这个层面来说,阳光、水、草木是人类的命根子,三者缺一不可。而草木义与人类的生存、生长息息相关,人们化草木中发现食物,  相似文献   

5.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批判反省和自觉认同,关乎人对自身生存意义的认知,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精神基础。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引领未来的发展方向。文化自信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的建构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实践过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成就奠定了现实基础,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筑牢文化自信建构的心理根基,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提供的多元文化交流语境则为文化自信建构提供了场域基础。  相似文献   

6.
人体知识的教育是人类开始得最早的教育内容之一。早期人类了解、认识自然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最自然的环境中,直接观察赤裸的他人与赤裸的自我。中国远古时期的人体"教育"也发生在天然的裸体语境中。中国早期先民留下的大量骨雕、玉雕、石雕和陶塑品证明,就在这个天然的裸体语境中,在没有自觉"教育"意识的原始社会里,中国早期先民通过反复观察别人、反观自己,日积月累起了关于人体、关于人性、关于人的性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是整个族群共有的公共知识财富。它们被毫无保留地以最直观的形式,在族群的各种生存活动中延续和传播,为进入文明后的中国人体文化及其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以元宇宙为代表的虚拟化媒介提供了人们社会交往的新模式,开启人类时空伴随的新时代,打造人类认知新的共同体。在关于元宇宙的构想中,它将是一个大规模、持久、交互式和可互操作的实时平台,人们借助数字化身可以在其中社交、工作、交易、娱乐和创造,打造时空共同体。未来,世界将在时空共同体、认知共同体的基础上,再造一个命运共同体。笔者从未来媒体形态和服务模式出发,梳理媒体智能技术的聚合发展趋势,以窥见媒体融合下的数字世界带来的变革,探究元宇宙的底层逻辑以及媒体在元宇宙新生态的媒介角色与责任,及其对国际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类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过程离不开隐喻翻译,修辞是隐喻翻译的取向。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从隐喻理论出发分析隐喻蕴涵的文化信息,并以此确定相应的翻译策略,进而向目的语读者准确完整地传达原语文本信息。  相似文献   

9.
如今,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国际地位不断攀升。在当前世界格局大变革的时代,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思考全球秩序趋势的演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拥有了清晰的自我认知与客观的他者认知,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心态将更加理性成熟且自信务实,应对国际交往问题更加自信,这为构建与世界的平等对话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人都有五感,分别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所对应的感受部位分别是人体的眼、耳、鼻、口和皮肤。正所谓,眼观五彩,耳听五音,鼻闻五气,舌尝五味,体感五动。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无论是放在面前桌子上的一盘菜,还是远处天边的一道彩虹,都是在这五官五感的综合作用下,才变得直观,变得具象,也才变得深刻。  相似文献   

11.
隐喻的使用是潜意识的、不自觉的。人体部位与建筑看似不相干,实则相反,建筑用语中蕴含着人体部位,有些人体部位的命名也运用了建筑类词。本文收集建筑用语中有关人体部位的词,并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翻译过程中,原语文本脱离原语的认知世界和认知环境,转换进入译语的认知世界和认知环境,必然会受到译者认知心理和认知方式的限制,所以正确地理解原语的认知世界和认知环境是译者与原作者沟通思想、形成契合的重要前提。该文从认知隐喻视角探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概念结构,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分别从概念隐喻的三维度,即结构隐喻、本体隐喻、方位隐喻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总结不同隐喻特点及翻译方法,从认知隐喻视角探究翻译,研究隐喻的工作机制映射,总结出省略喻体、保留喻体、本体式翻译方法,旨为翻译实践提供更多思路,丰富概念隐喻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中国文化以开放、自信、丰富多样的姿态,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中国文化"走出去"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更加紧密,当今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接受更加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倾听"中国故事",中国文化以其独特魅力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一、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中国之需、世界之需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历史与现代共生的、丰富而鲜活的文化。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  相似文献   

14.
托马斯·品钦(Thomas Pynchon)是美国最重要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之一,他在作品中因把热力学和信息论的“熵”理论引入了创作视野而具有了鲜明的特色:他用“熵”来隐喻这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摇摆不定的后现代社会,说明人类社会和人类认识都处于巨大的封闭体系里,终将无可挽回地走向衰竭。品钦因以后现代文学寓言化的表现方式来反抗“熵”化世界对人的异化而被誉为“反熵英雄”,  相似文献   

15.
农作物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日本的渡边忠世生《稻米之路》中说,丝绸之路是贵族之路,稻米之路是人众之路。不言而喻,稻米之路较之丝绸之路对人类生存具有重大的意义。因而,人类在何时何地将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就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考古学家(?)  相似文献   

16.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化中心,是各种生产要素相对集聚的地方。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突出反映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城市又是人类明的结晶,是世界明进程最重要的物化形式。历史化名城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见证,体现着社会发展的脉络,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明水平,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蕴育的城市精品,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保护名城,发展名城,是继承和发展民族化事业,推动国家明进步的重要任务和必然选择,是每个中华儿女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近年来,洛阳市委、市政府将名城保护与开发作为工作重点,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言学为研究关于人体词汇“眼”的中日惯用语的异同提供了新方法。通过“借喻”“隐喻与提喻的融合”两种认知过程,制作出汉语与日语的人体词汇“眼”的基本义和派生义的认知框架。基于“眼”的认知框架,对汉语与日语中关于人体词汇“眼”的惯用语进行分类,阐述惯用语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按构成要素的意义对惯用语整体意义的贡献程度,将惯用语分为“融合型惯用语”和“组合型惯用语”,并结合中日社会文化背景与日常生活经验,对其异同进行分析,帮助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更好地掌握关于人体词汇“眼”的中日惯用语。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转喻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影响人类知识结构的重要认知机制,是一种认知和推理的过程.而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的回指,是指一个缺少明确指代的语言成分,可以通过与另一个语言成分之间的联系找到其明确的指代.文章从认知转喻的角度对汉语语篇中的回指进行了研究,从而深化转喻和回指的研究理论.  相似文献   

19.
<正>认知传播,是当下正在冉冉升起的新兴学科,可它研究的却是古老的话题。说它年轻,是因为近几年认知传播的独特性才被多国学者认同,开始朝着显学方向演进。在我国,2014年首次举办全国性认知传播学术年会,成立相关研究组织。说它古老,是因为自人类诞生,伴随着生产、生活,便产生了对自然界的认知活动。严格地讲,认知传播从那时起便已产生。只不过认知传播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将研究对象聚焦于人类传播活动中信息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间交流互鉴不可或缺。只有相互尊重包容、广泛交流互鉴,人类文明才能愈加璀璨辉煌。在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对自身建设发展实践经验以及对世界大势等诸多因素的深刻把握与认知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四个“共同倡导”为主要内容的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人类现代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给出的又一中国方案,其摒弃了零和博弈、文明冲突等思维陷阱,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推动全球文明倡议落实落地,将对全球和平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起到积极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