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科举世家与地方教育--以北方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科举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明清时期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了科举世家。文中利用近年出版的新史料 ,以一向研究薄弱的清代北方地区为例 ,通过大量事实说明 ,形成科举世家的根本原因在于重视教育。以读书为“世业”的科举世家 ,不仅本家族在科举中人才辈出 ,而且成为地方教育中重要的师资来源。他们充分运用家族社会声誉、行政权力和人才优势 ,积极参与地方教育 ,填补了清代地方学校的匮乏也满足广大民众的教育需要。  相似文献   

2.
平民教育与私人兴学,其倡议始于孔子,他树立了"布衣可以为卿相"的典范,自古中国重视士人的人文教育,注重其素质、品格、操守、信念与理想的培育。平民教育之发达,主要是藉由考试制度的建立,最早始于隋朝的"科举",考选秀才与进士为官之制,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阶级,以考试产生了"士大夫"阶层社会。"科举"即是一种考试选才的制度,考试前需要接受教育,选才使穷苦的平民可以翻身,若想打破分封、世袭的传统阶级社会,其唯一的途径即是参加考试,所以"科举制"也是一种"考试制度","科举学"也是一种"考试学",而科举考试最主要的目的是"选才",其本质即是"教育",教育不仅是实践人生理想的目的,也是一种实践理想的工具或手段。考试与教育促生了选才的功能,同时实现并保障了"科举"的价值与理想。于此,研究"科举学"成为很有意义的一门学术。  相似文献   

3.
倪丽萍 《文化学刊》2008,(4):181-183
科举制度自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诞生之后,与中国传统社会相生共存了1300年之久。其影响所及,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教育、社会风尚乃至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形成了深远且巨大的影响,造就了一个科举社会。甚至在科  相似文献   

4.
王孟垣 《职业圈》2012,(12):130-130
随着社会进步和卫生体制改革的加速推进,医疗服务面对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为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医院服务必须与时俱进,牢牢把握时代步伐,以创先争优为动力,从医德教育、服务方式、医院文化建设、发展理念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全面快速提升医院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5.
自上世纪初,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明代科举研究获得了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研究趋势的国际化、研究视野与方法的全而化及多样化,以及研究成果的不断细化和深化等方面;尤其是在科举人才的地域分布及社会流动、科举与社会、科举考试与八股文、考试规模与录取率、科举社会群体、进士观政与庶吉士制度、科举特点及其评价、科举文献等诸多研究领域,出现了许多视野宽阔、立论扎实而富有创见的成果;科举文献的整理与出版也取得喜人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有些研究领域仍为空白或处于薄弱状态,甚至在不少似乎已有深入研究的领域还存在着基本史实不明乃至讹误流传的情况。因此,明代科举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既需要不断扩大研究的广度和进行认识创新,同时又需要切实加强对基本史实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科举家族通常是指在以首位考取举人功名者为起点的直系五代亲属及其同父兄弟中,至少出现举人、进士各一名或三名举人的家族。明代福建符合以上条件的家族673个,共拥有进士960名、举人1091名,分别约占明代福建进士、举人总数的41.6%、18.4%。其中,具有两代科举功名的家族占到总数的56.7%,足见科举家族的赓续并非易事,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明代福建科举保持了很高的社会流动率。此外,明代福建科举家族的空间分布虽很广泛,但又相当不平衡,高度集中于沿海地区,这与其所具有的科举实力大致相当,不过也有个别科举家族的规模、具有科举功名的代数远超其所处地区科举发展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7.
郭渊 《文化学刊》2009,(1):148-153
封建士人在参与科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科举制、科举过程的主观取向,从而形成了科举政治文化。本文主要探讨科举政治文化的含义、特点、功能等内容。科举政治文化一旦形成,它就会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封建士人的科举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科举学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进行多学科的、纵横交错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比较的科举研究,可以有许多新的发现和创意。本文从科举学的重要性、广博性和现实性入手,详细分析了科举学的诸多特点。  相似文献   

9.
张建伟  任小平 《职业圈》2008,(6):129-129
国有企业党风廉政教育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党风廉政教育力度,对于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不断夯实领导干部廉洁从业的思想道德基础,为企业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服务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封建社会的科举教育到如今的"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中国教育仍需在摸索中不断发展、进步与壮大.文章主要阐述了中国教育现阶段存在的一些实质性问题以及为我们大学生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较有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国有企业党风廉政教育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党风廉政教育力度,对于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不断夯实领导干部廉洁从业的思想道德基础,为企业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服务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森 《文化学刊》2010,(1):99-105
科举虽然规定了士子投牒自进,自由报考,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可以报名参加考试。不过,即使是有规定限制,在具体操作中还是存在一些本来不符合报考条件的士子也破格加入到了科考的行列。这种制度与现实的错位使得科举在无形中增加了许多平等色彩,从而也彰显了古代推崇才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13.
宋代各类史书对科举制度的记载具有形式简略、笔法抽象和缺乏个案记载的特点,而文言小说的作者经历、创作目的、写作风格,都决定宋代文言小说涉及的科举史料,具有较高的补史价值。本文主要从官私史书记载科举制度的特点、是史书所载科举史料的缺陷、三是宋代科举题材文言小说的史学价值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分析宋代科举题材文言小说的补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曾华 《文化学刊》2012,(4):8-15
长久以来,我们对科举制的评价以负面居多,似乎一提到科举就与封建糟粕相联系,这种错误的经验判断是建立在没有经过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只有深入研究科举,才能还原科举的本来面目,只有理性地思考科举,才能发现它一直以来就存有的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延续了上千年,到了清代,科举制度发展到另一个高峰。清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严格控制人们的思想,科举制度的内容和方法更加刻板,使得士子们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及方法都以满足应试为目的,严重影响了社会的风气和学习风气,因而对清代科举的研究也多从弊端入手,本文则从清代科举制度中相关的历史教育为切入点,探讨其对社会产生的积极意义,进而达到可供当今借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宗韵  吴宣德 《文化学刊》2008,(2):155-155
科举以一个较小的代价(将稀少的向上流动机会赋予社会下层群体)换来了社会成员对当时分层秩序合法性的普遍认同和支持。但是,社会分层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它是蕴涵着社会流动的动态平衡。科举制下社会成员的地位改变体现为特定成员的地位变化,  相似文献   

17.
石宏宇 《职业圈》2013,(2):55-55
在新问题、新情况产生的时候,提高电网公司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预见性,对实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健全与完善的过程。都使得电网公司需要不断面临安全生产、行风建设和服务观念上转变的挑战,那么电网公司思想政治工作就需要从自身的企业性质、业务范围和服务职能角度出发,切实有效地增强对广大职工和技术人员的政治水平、业务能力和思想理论教育的力度。电网公司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深入观察和思考当前问题产生的社会形势、经济形势和国家方针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从工作形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做。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文化视野下的美术教育重点在人文素质、美术创新、服务社会等方面加强对艺术人才的培养。转换过去某种轻人文教育重技术教育的模式,建立以审美教育优先、把培养人的优秀品格放在第一位、技术第二位的人才培养的美术教育模式,构筑应用性服务社会与学术研究并重、继承传统艺术文化与艺术创新互动的美术教育新模式,并以先进的大学文化美术教育领引和带动全社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9.
律赋讲求声律,与"古赋"相对。它源于六朝骈赋,形成于唐代,并因"科举试赋"的制度而盛行于唐、宋、清三朝。律赋在韵律、平仄、句法、结构等方面,都有其特殊要求,因而带有明显的程式化特征,但各时代的律赋在程式上也不尽相同。律赋因科举而兴,科举以律赋为用,律赋对后来八股文的形式和作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面临着严峻挑战.社区养老服务作为一种新的家庭养老辅助方式,在我国部分城市已逐渐实行.但是由于目前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不完善,仍存在着诸如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不足、医疗保健网络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通过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投资力度,积极发展社区家政服务业和构建社区医疗保健体系等措施以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