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以批判的眼光从大众媒介入手批判和否定了文化工业,认为电影等文化艺术商品有反启蒙的效果,形成了具有批判价值的文化工业理论,此理论是特殊的社会历史语境的产物。阿多诺透过文化工业产品的伪个性化的表象,辨认出标准化和商品化的特质,电影、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介,掠夺了观众的思考和想象的自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极权主义利用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功能。随着工业对文化艺术影响的加深,我们要反思如何在工业时代保持文化艺术原本的独特性和批判性。  相似文献   

2.
电影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一种艺术形式,一种影像语言.置身于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如何充分发挥影像的跨文化传播功能,成为当前我国电影业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我国的一些导演比如张艺谋、贾樟柯、李安等都对中国电影“走出去”做了一定的尝试,他们的电影关注个体、关注底层,通过电影中的社会底层反映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强调只有解决当前存在的实质性问题,中国才能真正强大.可见,中国电影人具备了跨文化传播的国际意识.在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电影人探索出了适合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后半叶,文学经典的研究批评必须面对媒介语境,已经成为一个显性事实。其中,电影改编作为一种重要的跨学科现代性媒介批评方式,是对文学经典文本在新时空环境中的重新认识与延伸拓展。从深层次上讲,电影改编可以让社会大众直观文学经典的传播学特性,知道文学文本并不是固步自封在特殊范围之内的物质实体,而是具有不断发展变化的丰富内涵与可变形式;从而树立起一种新的观念:文学经典的形成过程,就是不断地把每一时期、地域人们的阅读接受、批评思想融入文学文本之中,形成经典性与现代性的交融;另一方面,文学经典也是在批评对话中的"浴火重生"。现代性语境中,电影改编所体现出的比较文学视域与跨学科背景能有效促进对话关系的建立与批评思想的落实。从而,在现代性的学术平台上建构电影改编与文学经典之间的理论思考和美学批评,并进一步加强对文学经典文本的内涵丰富与学术批评。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内容融入影视创作,呈现了电影文化的跨媒介融合,进入数字时代后,跨媒介融合已成为艺术发展的整体趋势。该文主要从影视叙事核心的新媒体趋势和技术发展趋势两个角度探讨了电影文化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通过对《头号玩家》影片的案例研究,说明新媒体引领的时尚潮流文化的融入,影响了影视叙事核心的新媒体趋势。同时,《头号玩家》影片成了技术变革的风向标,随着技术的进步,虚实结合的呈现,成为“元宇宙”概念的完美注脚。这也体现了以“元宇宙”为核心概念的下一代互联网的显著特征,推动了电影文化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5.
从“影像”诞生至当下,200年的时间历程中其已然成为我们与世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媒介。电影作为影像变革中的次生品,在经历了多次媒介技术的革新后,无论是生成物质还是观看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在媒介变革视域下探讨电影及影像的观看范式和感知状态的演变,以及在后电影后影像时代中人类对影像观感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6.
电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产品,它既有能够给观众带来艺术审美享受的精神属性,又有获得优秀票房需求的物质特征。在电影销售的商业运作中电影片名作为最具直观吸引力的构思向来为电影人所重视。对于全球化下日益走向世界市场的民族电影来说,如何使影片片名在翻译之后依然对具有不同文化心理的族群产生吸引力,这是当下电影销售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苏俄电影片名的汉译为例,揭示了影响电影片名翻译的内外在因素,阐析了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对俄罗斯电影片名汉译的优化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国家间的思想文化交流与经贸往来愈发频繁,国与国之间需要通过跨文化传播增加了解、增进友谊,深化彼此的交流与合作。纪录片以其直观形象的影像语言、真实可感的文本结构易于跨越语言障碍,以较低的"文化折扣"降低理解难度,从而获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作为一种跨时空、跨文化传播属性的媒介,纪录片承担着历史阐释、社会记录、文化传承与国家软实力提升等使命,在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媒介"排头兵"作用。"从国家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艺术是借助数字信息技术进行创作并能反映出时代特点的技术。本文将回顾新媒体艺术的产生、发展和艺术媒介,同时探讨新媒体艺术的中国化内容,最后得出新媒体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与中国文化结合应建立在本土化的基础之上,进而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新媒体艺术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影在融合了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后,形成了一种更为受众所喜爱的流行艺术门类。今天,网络媒体在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传播介质后,也形成了一种更为受众所欢迎的通用传播形态。编辑的内涵与外延由此发生变化,对复合能力的要求代替了以往较为单一的要求。美国学者巴兰从媒介素养的角度,给编辑下的定义  相似文献   

10.
谭景晖 《职业圈》2007,(8S):118-118,145
文章论述了服装具有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双重属性。从服装的起源和功用开始探索了服装是艺术性和功用性合一的天然属性;对于服装的起源与功用的不同诠释,形成的诸多见解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服装作为一种生活传统和文化传统的积累所蕴含的多种作用,并且探讨了在服装设计中如何将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钱德拉·莫汉蒂的代表作《在西方的注视下:女性主义与殖民话语》从发表至今一直被奉为经典,广泛收录于各种西方文化批评论著。莫汉蒂在该文中批判的,是西方女性主义学术话语中建构的"第三世界差异";而本文则从电影媒介入手,考察莫汉蒂"第三世界差异"在电影媒介中的个案表现和普适性,以此审视西方白人女性和第三世界女性在媒介话语生产层面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论述了服装具有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双重属性.从服装的起源和功用开始探索了服装是艺术性和功用性合一的天然属性;对于服装的起源与功用的不同诠释,形成的诸多见解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服装作为一种生活传统和文化传统的积累所蕴含的多种作用,并且探讨了在服装设计中如何将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戏剧与电影表演有同有异.文章从演员表演的环境,演出的过程和观众的角度三方面对戏剧与电影这两种视听艺术的差异性进行探讨,旨在揭示戏剧与电影二者不同的艺术特性造成了戏剧表演与电影表演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黄夜晓  舒锐 《职业圈》2008,(9):44-45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在兴起过程中,如同其他艺术一样反映着时代的种种,但因为它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故又有众多的不同,相关的理论在时代下应运而生,服务着电影这一特殊的艺术。  相似文献   

15.
大众传播既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又有商业属性。媒介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社会各阶层应该平等享有大众传播媒介资源。然而,当前大众传播媒介资源越来越多被只占人口少数的“主流人群”或拥有较强经济、文化、政治等实力的人群所占有,因此,大众传播时代对“三农”问题的偏视问题愈发明显。这种忽视、误读及偏见现象引起了大众传播媒介的自我背离,腐蚀了大众传播媒介的构建,拉大了地域的差距。本文通过收集各省级电视台涉农栏目、邮政官方网站的邮发报刊目录数据库等,分析其在“三农”报道的数量、内容结构以及所构造的形象来研究大众传媒对“三农”的偏视问题,并对如何改善此状况提出了相关分析及策略。  相似文献   

16.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在兴起过程中,如同其他艺术一样反映着时代的种种.但因为它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故又有众多的不同,相关的理论在时代下应运而生,服务着电影这一特殊的艺术.  相似文献   

17.
阿仑·雷乃的纪录片《梵高》赢得了威尼斯影展两个奖项以及1949年的奥斯卡短片金像奖,有着一定的艺术价值,可以作为讨论绘画与电影关系的重要文献。在这部电影中,本雅明的"灵晕"在影像所记录的绘画作品中已被消解,电影以其独特的镜像语言重构出一种新的意义,并借此拓展了传统艺术概念的范畴。  相似文献   

18.
语音是人类说话的声音,是我们表达和理解语言的一种外在形式。它和其他声音一样,在通过空气或其他媒介时产生声波。不同的是,它是人类独有的一套发音器官协调运作所产生的,却非单纯的机械振动;它负载着复杂而系统的意义内容,我们往往借助这一载体将大脑的所思所想外化,并达到与他人沟通、交流的目的。可见,语音不仅具有物理属性,还有生理属性、心理属性甚至社会属性。其中,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9.
魏尧 《对外大传播》2010,(12):17-18
上海世博会各国展馆中的电影和照片始终是展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杭州案例馆的笑脸墙就令人印象深刻。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电影和照片之类的视觉传播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和最受受众欢迎的一种媒介手段。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人的共识符号,也是人类结成稳定共同体的依据和内在动力。其中,精神文化的传承或再生产,是这种共同体的内聚和认同的源泉。电影艺术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电影艺术,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1948年被誉为“中国现代电影前驱”的费穆拍摄了他的巅峰之作《小城之春》,电影中浓烈的诗意韵味,透露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中国传统美学的幽香。2002年中国“第五代导演”田壮壮拍摄了同名电影《小城之春》,以跨越时空更加理性客观的感受致敬经典故事。两版《小城之春》,两代中国电影导演,在横跨54年的同题诠释中,向我们传递了如何通过电影艺术来识别民族身份的重要话题。该文拟从不同时期电影人将电影语言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不懈追求,谈对中国电影创新发展的思考与期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