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纵观近千百年来中国的婚礼形式,走过先秦之仪礼、经历过盛唐之华美、崇尚过大明之庄典、感受过满清之仪仗……从古至今,婚礼礼制与婚俗经历了简化、增加、融合等过程,或重视盛大隆重的婚礼规模,或增添喜庆热烈的婚礼氛围,或沉溺于奢靡与攀比的婚礼风气等,但即便在先秦时期苛刻的等级制度下,婚礼仪式中也出现了跨越制度的行为。本文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和思考,从婚礼礼制和婚俗的角度研究先秦时期婚礼中的僭越行为,以及在制度变迁下先秦时期婚礼中僭越行为产生的原因,以为今后研究先秦婚礼形态和婚礼行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先秦"故事俗赋"钩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先秦时期 (或成书于西汉而源于先秦时期 )的讲诵故事类“俗赋”和相近作品进行了勾稽 ,对其文体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讲诵故事是早期俗赋的主要职责之一 ,韵诵是其主要传播方式 ,文体上整齐和谐的节奏和韵律是这种传播方式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方铭教授的专著《经典与传统 :先秦两汉诗赋考论》 ,涉及到先秦两汉时期一些重要的学术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 ,作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仔细的辨析 ,提出了很多新见 ,同时在学风上也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学术高度繁荣的时期,诸子百家提出了丰富的理论,人性论则是这一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性善论。基于此,笔者从《尚书》《论语》《性自命出》入手,分析先秦性善论的思想背景,继而剖析孟子性善论的内容,从价值导向、行为准则以及政治哲学三个维度分析先秦性善论视角下儒家伦理传统的构建路径,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性善论做出评析,希望能对学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秦系文字对西周文字的继承,一是考察先秦时期的文献记载,论述秦文化与六国文化以及文字虽有差异,但都是在西周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华夏文化,同中有异,是统一的。二是根据考古发现的文字进行比对,论述秦简牍书与先秦古文字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6.
先秦至东晋时期,由于战乱等因素影响,辽海地区曾迎来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分别是先秦至两汉、汉魏之际、魏晋之际三个时期。随着人口迁徙而来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智力资源对辽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使辽海地区从曾经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的边塞之地一跃成为中国北方地区一个区域性的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观念有一个产生、发展、嬗变的过程,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孝道观的具体内涵及意义并不完全一样。先秦时期,关于孝的论述并非儒家的发明和专利,却以儒家孝道思想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即使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对孝的论述也同中有异。为了对传统孝观念进行有效的反思和弘扬,有必要返本溯源,对以孔子、曾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孝道观的渊源、内涵进行细致的梳理。  相似文献   

8.
思维方式是人们思考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不可缺少的途径。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不仅在具体主张上激烈交锋,在思维方式上也各具特色。韩非以功利思维、法治思维、变易思维和对立思维见长,这种思维方式具有立足现实,崇尚法治的优点,但也存在囿于功利,禁锢自由的问题。在依法治国稳步推进的当下,无论是正面经验还是反面教训,韩非的思维方式都具有宝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中,音乐与礼的关系渊源已久,自先秦时期就有着“无礼不乐”的说法,“礼”“乐”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互不可分。“礼乐”的音乐教育思想自先秦开始直至汉代,贯穿于中国上古时期的始终,教育家常将“礼乐”并称。“不学礼,无以立。”在中国古代的道德思想体系中,“礼”的地位仅次于“仁”,孔子认为“礼”是人们立身处世的根本。显然,“礼乐”合一的音乐教育实践在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中尤为突出。该文从音乐文献学视角展开中国上古时期“礼乐”音乐教育思想的探讨,论述“礼”与“乐”的辩证关系,阐释“礼乐”音乐教育思想在上古时期的重要地位及其在当今音乐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双龙 《文化学刊》2012,(5):148-153
“仁”是儒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儒学寄于理想人格的主要特征。在儒学的不同发展阶段,“仁”所赖以存在的主体有着不同的内涵,大致经历了先秦时期理想中的圣人,汉唐时期现实中的圣人,宋明时期人人皆为圣人。由此,儒学的外王之路也由“致君行道”向“觉民行道”转变。  相似文献   

11.
隐语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畴。中国古代文献中对于隐语的记载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文章从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道教经典中的隐语生成的原因、隐语的表达功能、存在状况以及文化特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生命伦理指的是作为生命个体的人,其在由生到死的生命过程所应当遵循践行的原则和观念。先秦时期,儒家哲学有着丰富的生命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生命态度的多重性。先秦儒家既"尊生""贵生",强调人生命的重要;也承认生命必然会终结;然而,又不主张轻易放弃生命。二是道德生命的至上性。先秦儒家重视道德生命,将其置于自然生命之上,又以"仁""礼""义"等为原则,用道德生命对自然生命进行引导、教化、约束和限制,充分体现了道德生命的至高无上。三是自然生命的超越性。先秦儒家以功业、道德、留名来等精神生命的永恒实现对自然生命的超越。四是生命价值的提升性。先秦儒家认为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是一个由"内圣"到"外王"的实现过程,也是由己及人、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的提升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文献分析表明,孟子所谓充实之谓美意味着美就是生命完满实现其整体特性时的存在状态。孟子的这种生命美学观是在孔子全幅开辟了生命世界并强调文质相辅相成的基础之上,通过接受子思诚则形的本体论原则与稷下先生将生命充盈与美联系起来的思想,对先秦和、全之谓美的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它强调了美是生命本身自足时的存在状态而不是一种外在文饰,论证了美善统一原则,并更细致地区分了美的层次、突出了美的非现成性。这种主张从根本上表明先秦儒家既强调善也崇尚美。在中西美学视域融合下其美学意蕴与意义值得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14.
《孝经》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内容看,《孝经》应该是先秦两汉时期"经过几代儒家人物的增删、润色与整理"而成。以孔子、曾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虽然也有忠孝相通的观念,但是,其关注重点是家庭伦理;《孝经》中,事亲之孝只是立论的基础和前提,其核心内容是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因此,《孝经》完成了儒家孝道由家庭伦理向政治理论的关键性转变。秦汉以后统治者不遗余力地提倡的正是《孝经》之"孝",因此,其与原始儒家孝道思想渐行渐远也就不足为怪。  相似文献   

15.
在先秦时期,石楼县曾是黄河河畔最璀璨的珍珠,有3处新石器遗址,7处商代墓葬,还有周代墓葬。此外还有零星出土的文物如陶器、陶棺、罐葬棺等近300件。所以,研究石楼先秦文物很有科研价值。本文利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将考古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拟在对史前文物分布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石楼史前遗迹的分布状况,探讨早期人类的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得知早期人类开发所依赖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气候温暖湿润,地形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学术论文由于问题限制要达到活泼、通脱的程度,难度很大,但可以达到,而且必须达到。《庄子》的先秦时期的一部高深的哲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散文精品。通过对《庄子》的分析与研索,进而论述学术著作文采的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17.
流氓在中国古代史上约略出现于西周时期,经过先秦时期动荡的社会变化,到秦汉时期已经在一个相对松散的社会层面上构成了一个不可小视的社会势力。汉代社会中所表现出的流氓活动是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人伦道德规范、社会价值取向、社会习俗风尚等众多的社会思潮的信息反馈。  相似文献   

18.
《左传》不仅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优秀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郑庄公是《左传》中的重要人物,本文结合《左传》中对郑庄公的相关叙述,以政治家的角度为切入点,对郑庄公的这一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王泉根 《文化学刊》2015,(1):24-34,2,241
先秦"姓、氏"有别的制度,决定了"氏"在先秦有着特别重要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先秦"氏"的作用集中体现在社会身份等级与婚姻嫁要依凭这两点,而后者又确保了中华民族的人种素质,并直接影响到古代的婚姻制度。秦汉姓、氏合一,是中国姓氏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文化习惯与姓氏制度一直延缓至今。  相似文献   

20.
赵东玉 《文化学刊》2009,(3):124-127
“男女”这对性别概念,在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流程中,贯穿始终,直至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而追究其起源,同样是在先秦时期就已固定形成,是当时人习用常见的性别词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