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业内学者和专业人士积极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已经有了诸多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研究与深化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少涉及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我国革命时期重要而富有历史价值意义的工作,本文将基于推进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重要价值和发展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背景,对传播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中央苏区如何使马克思主义被大众接纳并理解。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具有紧密联系,二者相辅相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是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理论支撑,给少数民族文化构建指明了方向。该文首先简单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内在机制,及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现状,其次探究了协调少数民族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义,最后针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构建,列举了几项策略,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网络时代,网络传播已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重要一环,如何利用好网络这一途径,成为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议题。本文通过分析网络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提出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路径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大众化,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满足我国改革发展需要的一种强大推动力。在大众化过程中,要切实注意三个问题:着眼实际"大众化"马克思主义;"通俗化"马克思主义;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反馈结果。  相似文献   

5.
王晓敏 《文化学刊》2012,(4):129-136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必须充分重视和关注如何从受众角度把握相关问题。从受众视角来看,当务之急可能在于,能否全面把握受众的理论需要,能否为受众解除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疑惑,能否尊重和确立受众的主体地位,这关涉到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前提、关键点和立足点等重要问题。能否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和阐释上增进共识,事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面貌和实质,也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先进的理论不仅能够而且应该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认识,进而指导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是力图用最通俗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传递给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有更多的人民群众真正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进性,进而能自发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运用到实践活动之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方法论一般途径的选择必须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出发点,并不断地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性地实践检验过程中所获得的现实性证明。这才是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保持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7.
楚行军 《文化学刊》2014,(5):119-122
水文化教育必须走大众化发展之路。水足迹在中国的传播现状和国外新媒体视角水足迹传播案例的调研表明,新媒体具有受众广和互动性强等优势,对于促进包括水足迹在内的水文化知识在全社会的普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引起相关教育者及研究者的更多注意。  相似文献   

8.
大众文化在我国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全新的文化生态。当代中国大众社会的形成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呈应然与实然背离倾向,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或然与必然的统一性。为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大众文化的价值引领和功能控制,在大众文化语境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策略上要实现理论内容生活化、理论形式商品化、传播手段电子化、大众文化本土化。  相似文献   

9.
大力推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帮助高等学校学生掌握及运用理论,使理论成为推进实践的强大力量,这是高校教师的重要教育目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在高等学校推广中存在着诸多的困难。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协调好五对关系:"学术性与大众化"的关系、"目的和效果"的关系、"创造理论、发展理论"和"坚持理论、传播理论"的关系、"教学资源和行政性资源"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新媒体时代下,各种信息的传播渠道相对于传统媒介的传播有所增加。新媒体日益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传播模式,逐渐波及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思想领域。对大学生生活的渗透也是无处不在,这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的、复杂的、全方位的。我们将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渠道与政治社会化结合起来,探索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教育政务新媒体是教育部门传播教育信息的重要平台,体现着教育部门的教育理念和传播理念。中美两国教育部门都在主流的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了相关运营和传播。但由于两国的新媒体平台发展状况不同,传播特点各异,两国教育机构运用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平台和渠道也就有所区别,亦呈现出不同的信息传播特点。两国在传播内容的宏观性与微观性、传播效果的直达性与引导性、传播形式的一致性与多样性、传播重心的内容性与对象性都有所差异。对中美教育政务新媒体进行对比研究有利于了解两者的传播差异,把握政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帮助我们深入思考教育政务新媒体下一步的发展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媒体已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新媒体的到来给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它可以将传统文化通过新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传统体育文化在其中的比重非常巨大,而借助新媒体进行传播,可扩大其影响力。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利用新媒体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13.
正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传播工具的不断完善和推陈出新,以及数量庞大的移民群,为华文新媒体的文化传播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推动了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人社区的传播,促进了海外各国主流社会与华人的联系,增进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一、华文新媒体成为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主要载体华文新媒体在中华文化传播中具有零距离传播、多渠道传播和主旋律传播三大优势。近十年来,其发展极其迅速。截至2016年7月16日,笔者通过对华文网站、华  相似文献   

14.
当今时代新媒体技术发展迅猛,在思想传播的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从新媒体进行思想传播的热点现象出发,对新媒体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方式的变革展开思考,确立思想传播自由的本质要求。在此基础上,追本溯源,通过西方约翰密尔和近现代胡适的思想自由观,探寻思想自由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从而将新媒体与思想传播自由相结合。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一致性与差异性。最后以新媒体对于儒学思想的传播为代表,探寻思想的传播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随着辽宁红色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新媒体在辽宁红色旅游品牌塑造与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主要分析了新媒体在辽宁红色旅游品牌塑造与传播中的运用与发展现状,探讨了新媒体在助力红色旅游品牌建设与品牌传播的作用,提出从品牌塑造、广告创意与广告传播等多角度出发,促进辽宁红色旅游景区新媒体与数字技术建设,寻找新媒体在红色旅游品牌形象广告创意中的创新点,发挥新媒体在红色旅游景区品牌形象广告传播中的创新作用,以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为辽宁红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与助力。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下半期,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传播范围广、影响大,拥有传播优势的新媒体技术逐渐受到各大学校的关注。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施教者应该对新媒体进行全面分析,通过有效、合理的途径,使其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动漫《领风者》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卡尔·马克思为核心,采用青年群体喜爱的唯美、萌化、二维动漫方式,讲述了马克思奋斗的一生和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历程。《领风者》是传统经典与现代元素的共生,是深邃理论与数字青年的共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二次元"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8.
步入信息化的21世纪,社会的发展速度随着时代的浪潮不断加快,各行各业逐渐进入新媒体时代,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一些传统的行业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馆工作者只有从众多的信息中筛选出符合人们需求的信息,不断提升自身的短视频制作与传播能力,才能实现文化宣传的目标。该文首先阐明了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的概念,然后深入分析了新媒体时代文化馆面临的挑战及当前文化馆工作人员在短视频制作与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媒体时代文化馆短视频制作与传播的优化对策,以期对文化馆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互联网的支撑下,新媒体已发展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中重要的信息来源。如何借助新媒体传播的优势来加速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目前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基于此,就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旅游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旅游目的地的营销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促销、印制宣传册、投放广告和节庆活动推广,更是新增了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旅游目的地的新型营销工作。本文通过具体论述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途径,以期为提高旅游目的地的营销传播效率、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