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书试图描述被人们所真正实践的中国宗教,以及它对家庭与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2.
赕佛作为傣族信众日常生活的核心宗教实践,对傣族信众的思想、行为、观念、心理都产生深刻影响。傣族传统社会虽赋予男性在宗教组织和政权方面的主导地位,但傣族女性个人和集体上长期持续赕佛,构建自身的宗教行为、意义和补偿,对其所处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秩序进行反击。  相似文献   

3.
吴桂金 《文化学刊》2010,(1):157-161
虽然宗教从本质上讲都源于人类在精神上对超自然的神灵的崇拜与信仰和在灵魂上对现世生存状态的超脱,但是中西宗教文化却存在巨大差异。具体体现在中国的宗教具有多元性、以人文本和重视现世生活的特点,而西方宗教却是一元的、上帝至上和强调来世永恒的。反映在社会政治生活上就是在中国教权臣服于政权,而西方教权则是积极主动参与政权。  相似文献   

4.
高校宗教学教育的基本底线是宗教与教育相分离,宗教不能干涉教育;而按照通识教育的方式来了解宗教,客观地、学术性地、中立性地介绍宗教,这是对人类历史文化和人类文明形态的一种尊重。我们对信仰的多元涵括应该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就是信仰所包括的范围不只是宗教信仰,它还有政治信仰、文化信仰、民族信仰,甚至科学信仰等;而这些不同层面的信仰之间可能会有些交接、有些关联,但是它们所涉及的领域是不一样的。我们处理宗教和教育的关系,需要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理论学说作为基本指导,进行对宗教界的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一方面,宗教与高校教育的关系,涉及到我们的社会建构与宗教(以及宗教建构)的关系的统一与协调;另一方面,高校教育中客观的学术研究,即可以增加宗教的正能量,也可以批评或警醒宗教中负面性东西。这也应该是高校宗教学研究的基本定位。总之,高校宗教学研究要让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结合中国的国情,结合我们新时代的世情,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宗教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关于宗教和死亡关系的论述相当多,这是一个陈旧的哲学论题。但是一般的论述都是基于哲学家的相关思想和理论之上,和心理学基本理论相结合来讨论此问题的文章基本没有。本文就是基于马克思的宗教思想和心理学中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并采用现象学、形而上学的思辨和诠释学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并不仅仅局限于探讨宗教与死亡的关系,还探讨了人能否独立面对死亡,如何独立面对死亡的问题;将从自身世界之外的彼岸世界中寻找无限永恒的希望的传统,转变为从现世生活当中达到一种对此生的满足感,虽不是永恒,但也无需永恒。希望对相关的研究做出一点贡献。同时也希望人们能更加理智的看待死亡,更加积极地过好现世生活。  相似文献   

6.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宗教总与社会发展如影随形。历史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宗教的身影。宗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是重要的社会现象。宗教对社会的稳定有双重影响,一是正面影响,二是负面影响。宗教的双重影响是基于宗教与其他社会要素的相互作用而生成的。要维护社会稳定,应在消弱宗教消极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宗教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无空寂"思想是苯教初期的宗教理论之一,代表了藏族先民由原始宗教观念逐步形成的世界观和宇宙观。而春秋时期的老子在对"道"的概念作出阐述时,所存在的"无-有"思想与其有一定的相似性。本文根据宗教观念的发展这一脉络,结合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等因素,简要比较两者异同。  相似文献   

8.
文化差异和冲突是造成中美贸易战的深层原因。通过"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对比,可以窥见中美理想社会诉求的差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理想社会的诉求,例如温饱问题的彻底解决,生活的富裕,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具有整体性的特点。而美国的理想社会诉求来源于宗教使命,多表现为追求物质财富和个人成功,具有个体主义的特点。我们应该更注重发掘"中国梦"的精神、道德、修养、生态、人文等方面的经验,加大"中国梦"的宣传力度,并在更为广泛的跨文化交往中,不断深化对"中国梦"和"美国梦"的理解和认识,以期实现更为广泛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菲律宾华人社会是一个宗教气氛浓厚的社会,不仅有信奉中国传统宗教的,还有崇拜故乡神明的,又有信仰西方宗教的。其中,道教在菲华社会的宗教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宗教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道教也不例外。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有着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华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通过道教的传播得到延续。道教又具有兼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既善于容纳别的宗教,又善于向别的宗教渗透。道教的这一特点,通过华人对其移居地社会的影响力和适应性得到体现。而正是这种影响力和适应性,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亚洲最西方化的国家菲律宾争得了立足之地。  相似文献   

10.
16至18世纪中国传统文化西传欧洲的历程也是西方认识中国的历程,中国传统文化被解读为没有宗教信仰、无神论的文化,形成了所谓的16至18世纪欧洲的"中国无神论"。探讨"中国无神论"的思想根源离不开当时欧洲社会历史的宗教属性,不同的认识产生于中西传统宗教文化关于宗教信仰认识上的差异,进一步表现为中西宗教文化传统对有神论与无神论认识上的差异,其根源为基督教一神论传统教义的绝对排他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进入9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只要你是有心人,就会发现社会生活中有好多新鲜事儿涌入你的眼帘,令老一代人为之惊异和深思。 情感“加密” 社会文明的进步调整了人们的认识准则,“各自有个小秘密”反而成了形成家庭民主气氛,维护家庭稳定,保障家庭和睦温馨的必要条件。对夫妻恩爱的内涵有了真正理解的夫妻们,如今十  相似文献   

12.
“辨风正俗”是同社会文明进程相伴随的一种社会变革过程,是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辨风正俗”、择优汰劣和移风易俗,对民俗中的陋俗加以引导和规范,从而发挥民俗在社会生活秩序中的制衡、调控功能,化解、消除种种有碍社会发展与稳定的社会“民俗问题”。  相似文献   

13.
美国阿米什人(Amish)拒绝现代文明,遵循着"避世归隐"的田园生活,认为灵性的拥有比物质更具有价值。这与中国古代学者庄子提出的"逍遥游"的价值观有共通之处。本文通过两者价值观的比对,展示中西方社会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14.
图案艺术与中国绘画艺术无论在技法上还是在意境的表现形式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其自身表现的源动力似乎都与传统绘画的艺术创造相关,只是在追求自然美的意境方面各不相同。本文对这个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问题,进行了思考,认为二者都随着社会历史不断创新发展,其中"形式变化"是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内容,他们之所以选用不同的艺术语言进行创作,就是为了让作品传神,通过"以形写神"的艺术特征充分展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相似文献   

15.
该文通过对青龙山村互惠交换体系的田野调查作人类学分析,解释“变工”一词作为村民的常用词汇所表达的文化意象,以及阐述变工行为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变工是以互惠为交换原则的互助行为,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也是普遍的文化现象。青龙山村人的变工,在其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分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工不仅保障了经济与社会的正常发展,而且维系了人们之间的感情,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结。这种自发性的乡村社会互助体系,在乡村治理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同时变工下所产生的循环式的人情往来,成为青龙山村人的一种负担。  相似文献   

16.
卢翠 《文化学刊》2008,(2):10-16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审美意识的萌发,女性容貌之美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许多反映上古时期社会生活的文献中,都记录了对女性容貌的赞美之词。在反映西周乃至春秋社会生活的《诗经》一书中,就记载了许多赞美女性容貌之美的美好词句。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有"窈窕淑女"、"静女其姝"、  相似文献   

17.
婚姻是组建家庭的前提。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按照一种模式或标准去寻求生活中的另一半。婚姻中存在的"门当户对"观念,是从先秦时期出现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们在择偶过程中选择配偶、缔结婚姻的一种度量规则,是一种择偶观和婚姻观。婚姻中出现的"门当户对"的观念,已经作为一种价值观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成为古代婚姻选择的一种心态。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阐述了"门当户对"观念的由来;其次,这种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演变过程;最后,从政治统治、经济发展、宗法观念三个方面对"门当户对"观念得以发展并延续进行了原因分析。通过以上内容的阐释,让我们对传统婚姻观熟识的同时,以便于对当时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古老的饮食,豆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它承载着人们的历史记忆,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情感,其不仅蕴含着朴素的宗教思想,折射出民族精神,体现了人们对"和"的追求,而且在规范社会道德、促进文化认同,推动文化产业繁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各个区域之间豆腐文化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在文化的象征意义与社会价值上却有诸多相似之处,这是挖掘豆腐文化内涵现实意义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金友渔 《文化学刊》2008,(2):173-173
转型社会道德价值的普遍疏离,使社会面临着公共生活之"道德合理性"基础缺失的窘境:在一个充满不公、不义的社会里如何"为公"、"取义"?市场经济和尘世功利社会的自由、个性和竞争等铁的法则对人们美好生活梦境的全面主宰,  相似文献   

20.
孔子在生涯发展教育中,将21-30岁设定为"自立"生涯发展阶段,其发展目标是能够独立生存和生活,本质上是人主体性的建立。只有人与对象一起构成一个自己的生活世界,人才能独立自主,才能自爱、自尊、自信,才能真正建立起人的主体性,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自立要通过社会适应与就业的实行活动,是人们经历"动心忍性"和"曾益其所不能"的奋斗过程。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就没有个人的生活世界,就没有生活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