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思想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鲁迅的杂文是他一生创作中重要组成部分,鲁迅上海时期的杂文通过塑造女性形象对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批判。本文将通过分析鲁迅后期杂文中的女性形象,浅谈其女性形象创作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下形成了对鲁迅全方位、多样态的贬损和亵渎。其主体均系所谓"知识分子"。大陆新儒家则系中坚者。其之所以如此,是因鲁迅妨碍他们拒斥自由民主,主张复古更化,建立儒教国家的政治诉求。而鲁迅通过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而实现"立人"的人之解放伟大战略也使得基于传统文化的民族自大狂们不满。中国当下知识分子站在权贵一边,鼓吹为奴的价值取向,借以谋求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这与鲁迅对知识分子的规范恰成反调。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结怨甚深,不单挖掘了祖坟,而且预言了子孙。所以他们视鲁迅为仇雠。整个社会文化语境不变,贬损、亵渎鲁迅就会演变成为中国当下某些"知识分子"的"新常态"。其实,唱衰鲁迅,就是唱衰民族,乃是一种亡国之音。  相似文献   

3.
鲁迅对半殖民地民族劣根性的揭示与批判,有利于唤醒民众,自我拯救.国民劣根性的根源在于传统文化,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孔儒文化--封建文化,吸纳现代文化,才能使民族解脱包袱,在现代文明之路上前行.  相似文献   

4.
该文透过林中雪这个当代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简要地分析了当代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当代知识分子一定要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在恰当的时候参与到公众生活;当代知识分子应是民众道德的引领者,同时也要参与到经济政治生活中,葆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当代知识分子要争取自己应得的“面包”,但不放弃内在精神和理性思考的自由才是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5.
张波  李云 《文化学刊》2014,(2):133-137
当代中国人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解较多,然而要了解其科学含义,则需要在方法论上结合描述性定义和规范性定义系统地展开。明晰"知识分子"的科学含义,首先要把知识分子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从其特有功能来理解;其次还要把知识分子划分开层次来理解。只有相对地、动态地理解才是对知识分子科学含义的辩证的、科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王建中 《文化学刊》2008,(1):148-152
著名学者彭定安先生用3年时间写出一部百余万字三卷本的长篇小说《离离原上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古诗形象地表现了这部小说的主旨,因为它讲的是当代知识分子"枯"与"荣"的故事。作品主人公欧阳独离是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透过他的欢乐与痛苦、奋进与挫折,作品反映的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在当代文坛,像《离离原上草》这样多角度、全方位表现一代知识分子的佳作,还是很少见的。  相似文献   

7.
道格拉斯.凯尔纳是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被西方理论界誉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分析者",也是美国最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他的文化批判理论已成为当代西方文论的经典论述。凯尔纳的文化批判理论不仅对于我们以理性的、科学的眼光分析文化批判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有利于我们批判地吸收、借鉴异质文化,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信念,为中国的文化研究构建新的观察视角和理论框架,从而更好地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积极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的一些同行及流行作品中,传达出一种既生疏又熟悉的情绪: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没落感和不平之气。在这种心态驱使下,他们失去了往日的热情和快乐,对一切似乎都失去了兴趣,庸散地度着焦灼的时光。说它生疏是因为我们与之已久违多年,习以为常的倒是他们真假难辩的自信与动人的陈说;说它熟悉,是因为在二十世纪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上我们与“没落”并非初次相遇。对这一现象我们曾多次交换过看法并有许多一致意见。这一不健康的心态不仅无法获得我们的同情或共鸣,恰恰相反,它让我们感到有一种滑稽之感。  相似文献   

9.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历史学家胡绳,对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在当代中国学术界有重要地位和影响。他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以历史的态度记述知识分子的变迁和贡献;以革命的标准来评价知识分子的功过和是非;以人民的立场来看待知识分子的发展与进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入总结胡绳关于知识分子研究的基本特点,对于做好党的知识分子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俊玲 《文化学刊》2014,(5):161-165
20世纪90年代,贾平凹在《废都》《白夜》《高老庄》等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的知识分子形象,不仅表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失却精神家园的痛苦,而且也为知识分子勾画出了一条条文化救赎拯救之路:即女性文化的拯救、游侠文化的拯救和农耕文化的拯救,这些拯救之路对都市文明的无效抵抗和寻根的失败,反映出作者的痛苦迷惘。但是知识分子身上一种新的文化自觉意识已经悄然形成。  相似文献   

11.
结合具体文本,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方式,深刻剖析了中国古代"和"文化审美价值观造就的国人消极人格问题;试图为重新反思及构建当代中国国民主体提供一种有效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编辑手记     
《国人的陋习》由来已久,君不见“拿小聪明当智慧”“错将虚荣当自尊”“墙头草随风倒”者比比皆是;“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可是《当知识分子成为小丑》,试问,还有谁,不是小丑?我们常常以为网络是虚幻的,于是不经意地留下各种痕迹,可是,网络真实得可怕,它会无比清晰地记录下一切行走过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进入上个世纪的后期,全球化己经成为空气中的一种成份一样,几乎无时无刻不循环在我们的血液里,和我们机体中的民族文化相撞击,相磨擦。为了使二者能相融洽,而不是相排斥,我们必须给中华古老的文化一些当代的解读。古老的民族文化长期浸润着我们的心灵,形成我们性格的民族气质,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但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停留在我们的无意识中。同时在我们的国民教育中并没有作为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华,通过大中小学课程设置,系统地渗透入国民的伦理,道德,精神境界中。由于商业贸易,科技交流的频繁,今天的大中小学课堂教学无不将核心放在数理…  相似文献   

14.
随着当代课程呈现出自组织性、体验性、不可重复性等特点,课程理论的功能及其与实践的关系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即逐渐淡化了传统意义上对课程实践的指导性、预见性的追求,而更多地转向了对课程实践的解释与批判.这种变化启示我们,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必须重新审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调整课程改革中理论与实践相衔接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贾平凹是当代受到普遍关注的地域性作家,作为一名从小生活在乡村、现蛰居现代都市的知识分子,乡土情成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重要精神线索,也成为读者解读他小说的一把钥匙.文章对贾平凹乡土情结的形成因素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6.
近作纠缠系列,我用管道、轮胎、电线、绳索 等作为造型的视觉符号,把它们衔接联通,交织纠缠在一起,皮管缠绕于钢管之上,刚柔和曲直相并,黑白和粗细相问,拟人般的交合,既统摄无序,又隔裂穿插,使画面堵塞、鼓噪、压迫的同时又有寻觅、移情和释放的双重视觉效果。充分展示纠缠的意味和形态,而纠缠的含义和物象符号的属性在造型当中自然隐喻开来。  相似文献   

17.
"物哀"理论产生于日本江户时代,被认为是较少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本土性文论,本居宣长在相关著作中对"物哀"作出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解释。叶广芩是我国当代少数民族女作家,个人经历十分丰富,这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日本故事》记录了她在日本学习期间研究"二战"题材的所闻所感,在叙事上与"物哀论"有契合之处。本文从"感物之心"与"感事之心"两方面分析叶广芩的"日本叙事"。  相似文献   

18.
陈凌志  刘忠伟 《职业圈》2007,(7S):186-187,170
随着当代课程呈现出自组织性、体验性、不可重复性等特点,课程理论的功能及其与实践的关系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即逐渐淡化了传统意义上对课程实践的指导性、预见性的追求,而更多地转向了对课程实践的解释与批判。这种变化启示我们,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必须重新审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调整课程改革中理论与实践相衔接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海归群体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及广阔的国际化视野,逐渐被社会所认可,成为我国国民思维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海归能充分利用国内外双重资源,这在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海归正在引领中国科技走向世界,不断推动我国公益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促进中国当代文化建设实现"大发展、大繁荣"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们生活的环境中,花草树木随处可见,很多人可能熟视无睹,反过来想一下:广大城市和乡村,草木突然消失后,大地上光秃秃的,我们必然会有一种衰败感、恐惧感和绝望感。草木和人类一样,有呼吸、有生命、有品性。自从人类主宰地球以来,就自始至终和草木为伴,尤其是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对草木的书写、描绘和歌颂延绵不绝。人与草木,有很多共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